王勇平事件 记邹平县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发展改革的急先锋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记邹平县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邹平县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同志多年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松懈,带领西王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建设成为了一家拥有四家上市公司的"中国经济十强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

发展改革的急先锋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记邹平县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邹平县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同志多年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松懈,带领西王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建设成为了一家拥有四家上市公司的"中国经济十强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他带领西王集团从一个小型油棉加工厂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总资产300多亿元、职工15000多人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

位列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38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202位,控股西王食品、西王特钢、西王置业三家上市公司,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中国糖都(淀粉糖)"、"中国玉米油城"。

企业为第一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食品行业首家通过一级安全标准化验收的企业,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淀粉糖行业第一名"、"中国轻工业发酵行业十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山东省省长质量奖"等称号。

王勇同志以发展为己任,以改革为动力,以带领西王村及周边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数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谋发展,呕心沥血创事业,用发展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篇干事创业的宏伟篇章,用改革的坚定力量奏响了一部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他为群众"办实事、不增负",真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群众的"好当家",是人民的"好公仆",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率先垂范,勤勉廉政,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创造了西王发展的奇迹,为西王集团、西王村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本色。王勇同志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最美村官"、"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等光荣称号。

一、抓发展,坚持不懈,以发展创造西王奇迹

改革开放前的西王村与全国其他普通农村一样,茅草房,泥巴路,苦井水,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村集体除去杏花河岸边的一排杨树,再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北京吹响了全国各地,唤醒了西王这片沉睡的土地,同时也唤醒了王勇等村里一些积极上进的年轻人。

1986年,西王村党支部进行换届选举,村里思维活跃、富有开拓精神的能人被选进党支部,王勇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王勇立即召开村党支部会议,研究西王的发展出路,经过再三讨论,他提出了"西王要翻身,先要换脑筋"的发展思路。

于是他带领支部一班人"脚穿拖鞋,肩搭粗衣"走南闯北考察市场,曾创下6天跑9省1市的记录。经过慎重考虑和支部讨论后,决心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企带村、共同致富"的路子。

要发展工业需要资金,资金从哪里来,村集体没有着落,王勇书记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经营多年的价值20万元的面粉厂无偿捐献给村集体,其他班子成员也把准备给子女盖新房、结婚的钱拿出来为集体办企业。在王勇的带动下,村集体七拼八凑筹集了40万元建起了西王油棉厂,1987年建成投产,当年实现利税23万元。

中国为农业大国,国家在改革开放后,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王勇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他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具有广阔的空间。于是,王勇召集党支部成员开会,经过分析西王周边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等现实状况,他拍板确定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他说干就干,落地有声,雷厉风行。西王历史上第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年产3000吨的淀粉厂于1990年建成,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成为当时全省同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1991年在中科院的指导下,建起了占地200多亩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并成为全国十二个高效农业开发示范区之一。1992年时任农业部洪绂曾副部长莅临西王村视察指导工作,对西王生态示范园的发展欣然提词:"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是建设新农村的方向"。

初次尝到了发展工业经济的甜头,并没有让王勇满足。他认识到村办企业如果不创新,光打"阵地战",就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不走规模经营之路,光凭干劲十足,企业很快被淘汰。于是为加快玉米深加工的步伐,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1994年他以52万元将一项以玉米淀粉发酵制取甘油的新技术专利买回来,投资2400万元上了马。

该项目属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其成果获得国家新项目金奖,是国家火炬计划实施项目。项目投产后年产量达1000吨,经济效益颇丰。

但是,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甘油厂好景不长,由于世界甘油市场价格暴跌,使企业跌入低谷。创业受挫,一家人颇受打击。但是,王勇不气馁,他积极分析原因,想尽一切办法争取银行贷款盘活资产。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争取到了银行资金,准备企业转产。而就在这时,村里的那些经不起打击的"保守派"却提出要分掉资金不再搞工业经济的想法,当时,有70多户村民签名要求分掉资金。危难之际,王勇同志挺身而出,召开党支部会议,坚定村民坚持发展的信心,说服村民、教育村民,力挽狂澜,扭转局面,提出了"解放思想、二次创业"的口号。

引技术,搞技改,他带领一班人天天呆在车间研究工艺路线、研究产品方案,调整生产工艺。经过半年努力,最终实现了由甘油到谷氨酸的产品转型,企业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

在以后的几年里,王勇同志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脉搏同步,经过艰难困苦,围绕着一个"扩"字(扩规模),研究一个"深"字(深加工),追求一个"高"字(高新技术),由量变到质变。通过招商引资、资本运营等措施,促进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玉米加工规模,从15万吨到了60万吨,再到了180万吨,直至目前的300万吨,玉米加工集约化程度全国最大。产品从单一的淀粉,发展成为了葡萄糖、麦芽糊精、玉米油、果糖、无水糖、一水糖、葡萄糖酸钠等几十种产品,淀粉糖生产规模全球最大。

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形成了玉米综合深加工产业链和西王特色的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王勇点米成金,创造了玉米神话。同时,他带领西王集团投资涉足了特钢、置业、贸易、热电、物流等多个行业,打造成了主业清晰、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全国大型工业企业。

他经过卓越的努力,利用8年的时间,打造了西王食品、西王特钢、西王置业三家上市公司,一个中国糖都,一个中国玉米油城,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领航和模范。

咬定发展不放松。进入"十二五",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王勇带领西王集团确立了西王"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西王集团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转变投资模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显著提升产业层次,依靠管理改善和技术进步,巩固和增强竞争优势。极其富有商业头脑的王勇敏锐地意识到"国际贸易"、"文化置业"具有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在董事会上提议将"国际贸易"、"文化置业"提升为集团的重要发展战略,确立了"生产基地、品牌建设、国际贸易、文化置业"四大板块全新格局,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通过认可。

2012年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他居危思进,稳中求进,坚持效益优先为中心,继续优化调整本集团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以"调体制、建制度、定标准、重考核、严奖惩"为管理思路,准确把握现货、期货两大市场,实施管理模式改善和盈利模式创新,以食品的标准来管理钢铁,以药业的标准来管理食品,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201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60.8亿元,利税11.6亿元,上交税金6.1亿元。2013年他提出"外树形象、内抓管理、效益优先、创新发展"为总体发展思路, 带领西王集团转变发展模式、投资模式、盈利模式,转变单一从规模效益向单位效益的模式,努力打造"西王一园、二园、文化产业园、生态农业园"一区四园的格局。

2013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85.62亿元,利税9.96亿元,上交税金5.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46.3%、30.8%,持续保持了健康、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抓改革,锐意进取,以改革增强西王活力

在发展中,王勇同志以改革作为动力,以改革拓宽发展。他将改革贯穿西王发展之中,在企业用人、科技创新、资本运营、企业管理、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深入推进改革,增强西王发展的活力。

在用人上,王勇摈弃"家族式"管理,讲究"五湖四海"、"借脑工程"聚集引进各类人才。这一做法,曾引起西王村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是"打下的江山让别人坐了"。王勇一边做群众思想工作,一边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战略",大胆启用高素质、高学历的外聘人才担当重任,逐步让创业元老退出中高层管理岗位,由"拉车人"变成"坐车人",由执行者变成了监督者,为外来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截止目前,西王集团经历了4任总经理,其中3任为外聘人员。

目前,吸纳了8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30多名硕士、博士,外聘了100多名高级管理、技术、营销人才,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注重使用"学历 经验"型的干部,力求达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按照"信任、放权、支持、监督、激励、包容"十二字用人方针和"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的用人战略及"健康、灵感、大胆、激情、毅力、品德、知识、能力"八个干部标准,提拔德才兼备的管理干部。

同时,他还注重现有人员的培养,实行大股东子女公派出国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已有15名大学生分别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求学,其中3名已经学成回国,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管理人才。

2010年,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西王聘请了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等国家层面专家学者成立了西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2012年,他把公司在清华大学总裁班培养的7名年轻干部推到了分公司经理的位置上,西王集团经理班子实现了新老更替和顺利交接,人才梯队建设扎实有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王勇在发展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大力推行"科技强企"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改革的助力器,以科技创新打造企业发展的引擎。在他的指导下,西王集团建立起以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规范的技术研发体系,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中国葡萄糖质量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100多项专利技术,研发的结晶果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17项科研成果,均通过了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两项科研项目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自主研发的结晶果糖,实现了淀粉糖行业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际上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对生产果糖产品的垄断,成为国内首家规模化生产结晶果糖的企业。与山东大学、中国功能糖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基地。

王勇在发展中认识到单纯靠"老实巴结"的传统的"积累滚动"的思维和方式去发展,是绝对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还要通过招商引资、资本运营才能把"蛋糕"做得更大。于是他提出进军资本市场,实施资本运营。他对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以优势资产与北京大企业共同发起组建了上市公司。

2000年9月22日,"先锋股份"在沪成功上市,引进7000万元。经过他不断地探索,2005年12月9日,西王糖业在香港以红筹股模式成功上市,融资6.

1亿港元,开创了全省通过跨境抵押和过桥贷款方式在境外通过红筹股模式实现上市的先河;2011年2月23日,西王食品正式登陆深交所主板市场;2012年2月23日,西王特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3.

25亿港元,成为8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唯一一支红筹股。2012年12月28日,西王文化置业重组西王糖业,成功在香港上市,再一次续写了西王资本运营的传奇,在资本市场上打造了"西王板块"。同时,在债券市场上发行了60多亿元的债券,基本搭建起了"上市、发债、银行"三大融资平台。他把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有机结合,让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强有力地资金保障。

王勇始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识到白手起家的农民由于知识结构局限、外向型思维欠缺,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竞争中,稍不留神就会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只有居安思危,富而思进。新形势下,他按照中央提出的"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要求,不断以改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玉米深加工板块由生产工业原料向生产食品、药品、品牌消费品转变,特钢板块由生产一般特钢向生产高端优特钢转变。

企业的葡萄糖由食品级向药用级延伸;特钢由普通特钢向高强度合金钢、轴承钢发展,供应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挺进高端优、特、精钢种市场;西王玉米油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审定,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获得"健字号"批复的油品。

西王玉米油向功能性保健油市场大力拓展。王勇大力推进管理改善,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和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信息化与经济实体高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了企业管理转型。

实施投资模式转型,以两个300万吨(300万吨玉米加工和300万吨特钢)为基础,通过技改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大力运作了以西王玉米胚芽油为代表的终端产品品牌建设,打造西王品牌。

通过3年多品牌运作和渠道建设,西王小包装西王玉米胚芽油销量从2008年0.44万吨提升至2012年的12.3万吨,增长了28倍,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2.9%提升至现在的30%,品牌认知度达60%,重复购买率达50%,成为行业内成长速度最快的食用油品牌,遍布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10万多家大型商超,并走进了中南海,成为了国家领导人日常用油。

转变盈利模式,把虚拟经济、资本市场跟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提高盈利水平,最终实现从工业到商业的转变,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从产业工人到一部分商人的转变。

引进了吉林玉米期货市场交割库,在西王建立了30万吨的玉米期货交割库,西王成为了全国玉米的周转站。通过运作玉米期货,既确保了玉米收购供应,又实现了套期保值,使企业具备了通过期货运作对冲风险的能力。

2013年,王勇再次改革企业发展战略,大胆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创新发展的发展思路。在继2010年在北京设立西王品牌运营中心以后,2013年上半年西王集团在青岛设立了国贸公司、地产公司,努力把青岛打造成西王的金融、地产、贸易中心,打造成西王集团新的经济增长极。西王青岛地产项目于5月29日在香港山东周鲁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50亿元。在王勇强力改革推动下,企业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并加速大踏步前进。

三、惠民生,一丝不苟,以民生凝聚西王力量

发展为了什么,发展就是为了让西王村及周边的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为了让群众走上共同富裕,这是当初王勇发展农村经济的初衷和目的,也是王勇多年来的坚守和执着。在发展中,王勇努力释放企业发展的红利,他把企业的利润拿出来回报家乡,服务社会,把西王村建设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在全国农村中率先实现了共同富裕。

在王勇的带领下,西王村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生活福利化、村企一体化、管理社区化。西王村,整洁清新,绿树成荫,草坪成片,碧水蓝天,环境优美,俨然一座美丽的城堡。而生活在这个城堡中的村民,户户住楼房,家家有轿车,人人生活富足殷实,个个精神愉悦,幸福指数节节升高。

西王村建立起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体系。西王人从出生到上学、到参加工作、到退休养老都由村集体统一管起来。

村集体企业为村民缴纳了各类保险。村委每月向村民每人发放价值200元的面粉、蛋、奶、肉及西王生态园种植的有机无公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每名村民每年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5000元,享受到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村民不仅在企业获得稳定工资收入,还可从企业领取分红,村民收入年年攀升,2012年人年均纯收入超10万元。投资3800万元建设了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高标准老年公寓,65岁老人全部入住,老人集中供养,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承担,并每月每人发放100元的老人补助。

西王人退休后,除去享受国家退休金外,还享受着村集体的老人补贴,比其他社会上的退休人员多出了一份保障。西王老年公寓设立了卫生室,完善了各种医疗设施。

配备了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组建了老年戏剧协会、老年模特队、老年舞蹈队等文艺团体,定期组织演出,丰富文化生活,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王勇在抓好西王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多年积累丰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健康西王、诚信西王、忧患西王、快乐西王"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西王村形成了两个文明良性互动、双翼齐飞的可喜局面。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他通过组织各种培训班,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塑造新型农民。建设特色文化,满足村民新需求。

通过开展"五型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孝子"评选活动,大力倡导新型孝道文化和感恩文化。在他的指导下,建设了西王展览馆、村史馆,编纂了《西王村志》,教育员工和后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并内化成强大精神动力,增强了村民、员工忠诚企业、奉献西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新风尚,树立起了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良好村风。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家庭中遇有喜事丧事,统一由理事会协助操办。

男娶女嫁,彩礼不超6000元,开支不超过10000元,车辆不超过8辆,杜绝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不良风气,淡化了村民家族观念、宗族意识。村民有困难"不找族长找村长",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西王村被中央文明办树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并于2010年5月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经济强村精神文明座谈会,受到了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2011年6月西王村作为全国四个村级代表之一,出席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并作了重点发言。

2010年10月建党90周年大型的文献记录片《光辉》,把西王村列入唯一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进行了拍摄,并于2011年8月作为"十八大"的献礼片在西王进行了首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西王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王勇不断深入民主政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建设。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利用"民主议政日"、网上论坛、短信平台、座谈会等形式,开展领导干部与员工、群众的对话,及时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不增负、办实事"。村集体的大事小情都要由村民代表商议、签字,最后村委把关,公开、公正、民主。推行西王特色的"三点带两面"的立体式管理模式。加强干部、党员、村民三支队伍的建设。建立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干部大会法定会议制度。通过加强对村民、党员、干部的管理,来带动社区管理、职工管理,打造西王村、西王集团的执政基础。

"让8亿农民都富起来,建设和谐、幸福、美丽的新型城镇"这是在2013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勇道出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围绕着他心中的"中国梦",他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四化"的要求,大力推进西王村的城镇化建设,使西王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走出了西王的特色、西王的活力。

他坚持以"不搞兼并"为原则,通过建立起"农民 产业 城镇 农民"的发展模式,以西王集团农业产业化为支撑,把周边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居住,生活、养老,加快农民与城镇化的和谐与融合。

通过发展经济,带动周边村庄土地增值,并把土地增值惠及周边群众,让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自愿聚集,形成以西王新村为核心,以旧村改造为资源,以产业聚集为载体的大型西王社区,从而带动西王村的社区建设和城镇化。

利用这种创新模式,西王集团为职工、周边村群众建设了住宅楼,水、电、暖、气、有线、网线、24小时热水供应等一切配套与西王村民待遇一致,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公交等各种公共服务一应俱全,让职工和周边村的村民切实享受到高品质的城市人的生活,实现了就地"拥有一个家"的梦想,就地生活、就地工作,便捷舒适,宜家宜居,亦村亦城。

在王勇的带领下,西王村迈向了城镇化建设的快车道。

王勇认识到"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土地的集约化,没有土地的集约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2013年年初王勇提出建设西王生态园,以镇政府为桥梁,与有地农民达成协议,小麦收获后种5万亩红高粱,为西王酒水公司供应原料粮,西王集团成立大型农机作业队,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服务均由西王集团提供。

生态园将发展生态酒业、生态饮料、生态园林、生态农业,建设湿地公园,农、林、企一体化立体式发展。把西王技术中心搬迁至生态园,打造西王的"硅谷"。

建设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形成万亩高粱基地、传统高粱酒生产基地、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园、国家级高粱育种研发中心、酒文化一条街等亮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这将使全镇最后1万名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当中,带动韩店镇10多个村庄走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此外,正在规划建设西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社区福利超市、学前教育中心、顺河公园、文化长廊、二十四孝亭等,进一步完善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社区综合治理等公共服务,启动社区咨询、志愿者服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便民服务项目,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所有职工和村民切实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四、讲奉献,全心全意,以奉献开阔西王胸怀

二十多年来,王勇在带领西王村、西王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虽然作为西王的"掌门人",但他行事低调严谨,从不摆场面显阔气,从不铺张浪费。在西王,他不是最高工资的享受者,也不是最高福利的领取者,他把西王的最高工资和最高福利分配给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他从不借婚丧嫁娶等人情事事向村民和职工谋取钱财。在他的日程表中,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天天在为企业的发展,为村民、职工而忙碌。他已经是63岁的老人,但是他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不减当年。

他坚持发展,坚持改革的脚步从不停歇,为了给企业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企业在新形势下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他依然天天忙于奔波,时时不忘发展,把西王集团从一个传统玉米深加工企业通过管理转型、投资模式转型、盈利模式转型等途径向多元化、高成长型、高科技型、高回报型、高增长潜力型企业发展。

他身体力行,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精神,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一种做人做事的原则,一个人民公仆无愧于民众的承诺。

王勇不仅自己讲奉献,讲付出,而且带领他的团队和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让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多做贡献。在环境治理上,他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发展循环经济,在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集团内部企业及社会资源之间的多个循环链条,能源、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做到了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了低投入、高利用,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断加大节能减排降耗的工作力度,增强全体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不断改进工艺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重点在防止污染上做文章。通过进行科技创新等措施,各项单耗已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建立了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全部进行处理转化再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硬件建设、产业互补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环境的保护管理体系。通过沼气利用、水的循环利用、中水回用等节能措施,加大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劳资关系上,他致力于就业机会均等和薪酬公平,公开、公平、公正向社会招聘员工,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了党委、团委、工会等组织,依法与职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坚持同工同酬。

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健全安全机构,理顺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建设亲情安全文化,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为职工提供了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开展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各类专业培训班,开展干部竞争上岗,让人人享有成才的机会,让人人享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建立起职工工资随经济效益提高逐年增长机制。不断扩大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各种保险的人数,并按时足额交纳社会劳动保险费,切实能让职工共享到经济成果,构建起和谐的劳动关系。

在慈善事业上,他具有强烈地慈善意识,并将慈善事业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内涵。

企业每年定期开展爱心捐助、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实施了"双百工程",一是每年拿出10万元救助、奖励百名贫困生和优秀生,拨出300万元作为奖助教育基金;二是百名中层以上干部帮扶百名贫困职工,使其脱贫致富。

下属的糊精公司是全市最大的福利企业,妥善安置了200多名残疾人就业。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后,企业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员工向灾区捐款,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王勇个人捐款20万元。

2010年,吉林延边、甘肃舟曲等地发生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后,企业开展了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捐款和发送救灾物资活动。公司专门购买了10辆厢式货车,并装满了灾民急需的生活用品,连同10辆厢式货车一同捐给灾区,为灾区人民献上了一片爱心,贡献了一份力量。

2011年5月25日,在滨州市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西王集团向基金会捐赠人民币20万元。2012年2月在西王特钢上市仪式上,企业向香港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港币,9月西王集团向邹平县慈善总会捐款50万元。

在他的倡导下,企业设立了1000万元的爱心救助基金,每年为灾区群众、失学儿童、生活困难职工等困难群体捐款,依法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员工捐款超过一日平均工资,公司捐款超过一日平均利润。

县政府在西王设立了全县首个企业慈善工作联络站,使慈善工作走向正规化、程序化、经常化。公司内部慈善氛围浓厚,职工之间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具有较强地凝聚力,对困难员工的帮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效。

近年来,王勇个人及西王集团向各类慈善机构捐款达1000多万元,彰显了王勇同志和他所领导的西王集团慈心为民、善举济世的崇高义举和慈善精神。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热心慈善,共担社会责任,已经潜移默化为王勇及西王集团的"行为准则",成为西王人的一种"自觉行动"。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强动力,这是王勇多年来坚持的准则。发展无止境,改革是永恒。在未来的征程上,王勇又为西王村、西王集团的明天描绘出了更加宏伟的蓝图,他将带领他的团队继续朝着"打造百年基业,建设现代西王"的宏伟远景,坚持发展,坚持改革,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为不断开创西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而做出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