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清华 紫荆资本李国文: “VC2 0”的清华系推手
原标题:紫荆资本李国文: “VC2.0”的清华系推手
如果说红杉资本以投“赛道”闻名,那么作为母基金,紫荆资本就是投“车队”:不管是越野赛、F1还是卡丁车等品类,只要有赛道的地方,就把最好的车队全投了,通过覆盖所有最好的车队,覆盖所有领域。
“VC2.0”的推手
三年前,紫荆资本在成立之初做第一只母基金时,就立下了投资行业型VC的定位,这在当时的股权投资圈里几乎没有先例。如今,紫荆资本仍然是行业里“唯一这么干的”:投的30多个GP团队、近50只基金里,行业型VC基金的配置在六成以上。
一方面是从收益率的角度出发——越往前端走,收益率越高。恰好背靠清华系的技术与人才,其团队经验、资源是可以覆盖到前端、早中期的。
“那种只干一件事、做早期的团队是最赚钱的,所以我们只投专注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很小领域的VC基金,把大部分钱优先配置到这里,同时从现金流和基金回报周期的角度,可能会配置一些综合性基金,或并购基金。”紫荆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国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这或许也和紫荆资本的基因有关。其团队源自清华控股的投资管理部门,几乎每个人都是做直投出身,这一背景决定其会更多从下面的资产端去看业务,而不是从资金端去看行业。
从TMT领域的投资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紫荆资本喜欢的VC分为两拨:BAT系出来的投资人、大VC机构出来的新生代投资人。
前者懂产业、有资源、对投资有强烈兴趣,且所处阶段和紫荆资本能相匹配。在这样的维度下,紫荆资本的GP名单里,出现了“百度七君子”之一王啸的九合创投、阿里系的阿米巴资本、腾讯系刘成敏的追远创投,还有巨人网络和盛大网络出来的丰厚资本等。
“这拨人就要两种钱,一种是他们身边的朋友,都是产业里的老大,这个圈子只要有项目出来,资源都是他们的;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我们可以帮助他,基金应该怎么玩,而且资源协同性更好。”李国文说。
对于“老兵新基金”,也就是传统大机构里出来做投资的这拨人,李国文认为,他们在原有机构缺乏上升通道,拼劲更强,而且这样的团队在出来之前,已经积攒了好项目。在紫荆资本的“明星投资人”名单里,不乏高榕资本、弘晖资本、启赋资本等。
如果说红杉资本以投“赛道”闻名,那么作为母基金,紫荆资本就是投“车队”:不管是越野赛、F1还是卡丁车等品类,只要有赛道的地方,就把最好的车队全投了,甚至去创建赛道,通过覆盖所有最好的车队,覆盖所有领域。
“比如影视,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个作为赛道是不对的,但是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可以的,无非是你能不能设计出赛道,娱乐工场就是走出了一个新模式。”李国文说。
相似的案例还包括了专注清洁技术领域。“这一领域非常大,但是很难赚钱。清华出来的青云创投可以说开创了这个行业。”李国文告诉记者,紫荆资本在这一领域的唯一布局就是青云创投分出来的易禾资本。
为了覆盖到最好的VC,紫荆资本的基金周期都在十年以上。
“在美国,标准的VC周期是十五年,中国人根本接受不了,通过不停改造现在基本上能接受的标准的基金周期是7 2。如果你想做得再好一点,有些VC基金周期是10 2,那么我必须不能低于10年的周期。”李国文说。
李国文告诉记者,紫荆资本还有一个要求,VC基金管理人一线人员一般不能超过10人,否则就会有“变异”和拆分的风险。目前,紫荆资本所投的近50只基金里,保持深度关注的行业型VC不到20只,并且在未来也会保持这一规模,而且会有动态的进出。
“技术 资本”驱动
目前,紫荆资本管理资金规模接近40亿元,加上2只正在募集的基金,接近65亿元,其中七成是国有资金,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清华控股。
作为清华系投手,紫荆资本首要的特色就是偏好创新技术,“技术 资本”驱动。
“对于原创性的东西,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业务甚至变成一个公司,这种是我们最感兴趣也是最擅长的,这其实也是我们对早中期更感兴趣的原因。”李国文说,紫荆资本已经深入参与到主动创造和培育一些行业。
第一个案例就在汽车领域。紫荆资本就投资了清华汽车研究院班底为基础团队的清研资本,这家机构主要就是投资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
李国文说,在这个领域里,很难找到第二家能够做VC投资的团队,因为只有紫荆资本能做到把技术变成产品,产品出来以后可以迅速对接给各个整车厂和零部件厂。
第二个领域就是核能应用。李国文说,这一领域就是“3 1”的机构:中核、国核、中广核,加上清华,后者是唯一一家拥有核电技术和应用的高校科研院所。基于这样的团队,可以在核能、核电应用领域有很多作为,包括X光、集装箱检测等,而这些大量的应用空间,紫荆资本可以运用资本培育出来。
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李国文提到,启赋资本创始合伙人傅哲宽曾和他们聊到过,想通过自己多年在产业投资上的理解来进入新材料这一领域。
“这个是没有人敢做的事,我们合作的机构在谈的时候其实也很困惑,觉得这个东西压根没有验证过,谁知道它未来是什么样?但是我们做了充分的研究以后,觉得这其实是没有问题的,新材料行业是一定能起来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在这个行业里找到赚钱的机会,去培育出这种能赚钱的项目。”李国文说,他们是在用母基金创造一个行业。
在紫荆资本的支持下,傅哲宽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甚至是唯一一支新材料投资团队,首期基金规模超过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