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泉后人 实录:李力清王晓建谈“李井泉的革命人生”

2017-06-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力清(右二),王晓建(右一)做客人民网访谈为回顾党的光辉历史,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7月11日上午10时,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李井泉的女儿.中央对外联络部原非洲局局长李力清,著名军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兵种部大校王晓建做客访谈,以"李井泉的革命人生"为题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进入直播页面相关新闻:李力清追忆父亲:青年李井泉立志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王晓建:战争年代毛泽东心目中李井泉能"独当一面"李力清:父亲受批判无怨言 长征路上努力筹粮筹款李力清:

李力清(右二),王晓建(右一)做客人民网访谈

为回顾党的光辉历史,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7月11日上午10时,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李井泉的女儿、中央对外联络部原非洲局局长李力清,著名军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兵种部大校王晓建做客访谈,以“李井泉的革命人生”为题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进入直播页面

相关新闻:

李力清追忆父亲:青年李井泉立志寻找救国救民道路

王晓建:战争年代毛泽东心目中李井泉能“独当一面”

李力清:父亲受批判无怨言 长征路上努力筹粮筹款

李力清:长征时期朱德刘伯承为保护李井泉调其到身边

王晓建:李井泉善做民族工作 成功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李力清:父亲李井泉晚年不写回忆录不宣传自己

组图:李力清王晓建谈“李井泉的革命人生”

文字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党史频道。为了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来更好地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今天在现场我们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李井泉女儿、中央对外联络部原非洲局局长李力清女士。

[李力清]: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著名军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兵种部大校王晓建老师。

[王晓建]: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两位将和我们一起探讨李井泉先生的革命人生。说到李井泉先生,可能在这里,我们先想请李阿姨来为我们回顾一下父亲当时的成长背景,还有他早期入党时候的一些情况。

[李力清]:我父亲是1909年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县,1923年,他14岁的时候考上了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的抚州一中,这所学校当时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学校里有不少老师在传播爱国的思想和进步的书籍,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父亲就开始阅读《新青年》和鲁迅的著作,所以他对当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的统治十分不满,而且立志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李力清]:16岁的时候,他和学校的一批学生,其中有舒同,就是后来新中国诞生以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长,当时他们都是在一个学校。他们学校的一批学生有十几个人成立了一个读书会,表面上是在读中外名著,暗地里实际上在研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这样的书刊。1926年10月北伐军攻打临川县,父亲那时候就积极参加支持北伐战争的活动,北伐军进入临川县以后,共产党员陈奇涵,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他当时作为北伐军总政治部的特派员和其他一些共产党员在临川进步学生中间发展党员和团员,但是当时有一条杠杠,满了18岁就可以入党,18岁以下只能入团,我父亲当时不到18岁,所以他参加了青年团。这段往事他曾经多次跟我们讲起过,因为我们也非常好奇,就问他。

[李力清]:入了团以后,他就在党领导的农民协会的特派员的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坚定了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927年爆发了著名的南昌起义,8月1号。8月7号起义部队南下路过了抚州临川,当时起义部队的领导人之一是朱德,他在临川的动员大会上讲话,号召当地的学生、农民、工人参加起义部队,用武装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父亲听完他的讲话以后,马上就决定参加起义部队,而且还带了一批工人和农民参加起义军。

[李力清]:开始,我父亲是在起义军的11军25师当宣传员,他所在的团的那个指导员是陈毅同志,所以,陈毅同志那个时候还教他怎么去做政治鼓动宣传。后来他随着部队南下到了广东,就是大浦这一带,10月份到了三河坝,朱德在那个地方指挥打了一仗,和国民党的军队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撤离了。

我父亲在这次战斗中,他参加了这次战斗,在战斗中,他就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找不到部队了。当时大革命是处于低潮,起义部队中也有不少人离走了,甚至是背叛,但是我父亲选择了坚持斗争。

其实广东那个地方离他老家蛮近的,但是他没有回老家,他就留在广东那个地方,找到了党组织,然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在当地农民朋友的掩护下,他还找了一份工作,在瓷厂画碗,靠着这些,他在那个地方做地下工作,也组织一些武装暴动。

这个一直干到1930年4月份,当时他就担任广东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他那时候还是团员,不是党员。组织派他到江西苏区送信,这样他就到了江西的赣南、寻乌,那个地方正好是毛泽东,毛泽东是担任红四军前委的政委,在那个地方接待了我父亲。

他看见我父亲又年轻,又有文化,就说你就留下来吧,这样我父亲就留下来了,就再没有回广东,而且留在毛泽东同志的身边工作。年底,就是1930年年底,他转为中共党员,他的党证现在还保存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是他早期的一些简单的经过。

[主持人]:刚才李阿姨提到重要的一段就是1930年那个时候,李井泉先生留在了毛泽东先生的身边,在毛泽东先生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些故事发生呢?

[王晓建]:虽然这段时间并不很长,也就是10个月,实际上,在为毛主席做秘书,他是一个,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党史人物叫古柏,他们二人。当时有许多重要的文件,都是毛主席交代他们两位起草,有些是毛主席起草好之后,再经过他们两位抄写、加工,在毛泽东身边,应该说,李井泉学习到了不少东西,他们两位都很佩服毛泽东,他和古柏都很佩服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也都学习了不少东西,他们两位后来在党的历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直到再往后,就是到10个月之后,毛主席等于任命他当了红35军的政委,那时候他才21岁,很年轻,那个时候,毛泽东就对李井泉的工作能力、文化水平、为人处事都还比较赞赏,21岁的军政委。再往后,抗日战争的时候,那就更是如此了。

1938年,毛主席和朱德、彭德怀、贺龙这些八路军将领就提出来,要开辟大青山,就是在绥远,现在的内蒙古,在绥远地区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毛主席这个战略眼光是很了不起的,他觉得,在那里开辟一块根据地,对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唤醒蒙古族人民一起抗日,都很有意义。

进一步的还有和外蒙古,和苏联的联系。这块根据地很重要,来来回回打了许多次电报,首先是强调这块根据地一定要创建,大青山的重要性,之后的电报,好几封内容都是探讨谁领导这支部队,谁领导这项工作,去开创这块根据地。

因为毛主席提出的条件,他很明确,他就提出来,他的电报的原文就是:“为开始建立根据地时,敌人知其重要意义,必多方破坏,故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集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劳,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

”这是毛泽东在电报地长长的一段,提出来谁去合适,这是他的条件。经过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另外当时120师的领导者,就是师长贺龙、政委,他们反复斟酌,还是派李井泉同志去。

最后毛泽东同志马上就同意。这就说明在他的心目中,李井泉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刚才他说的这番话,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能独当一面,有很高的水平。这是毛泽东战争年代就对李井泉同志有这样的印象。

[主持人]:我们知道李井泉是为数不多的参加过三个方面军长征行程的亲历者,听说他先后翻过11座雪山,是这样吗?

[李力清]:其实他长征中的这些事情,很多的也是我们后来一点一点知道的,尤其翻11座雪山,也就是这一年,我看到有研究历史的、研究长征历史的学者,他们写出来的。但是,长征的这个艰苦,那是确实是很艰苦,他和我们回忆过,但是他没有具体跟我们说过到底有多少座雪山,我估计大概也记不太清楚了。

[李力清]:长征确实是,他走完了这一路,确实不太容易。因为在长征之前,他已经在苏区受到了左倾路线的错误批判,当时他就被撤职了,调到了红军学校去任连队政治教员。在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前,当时中央就把四所红军学校合并成叫中央红军干部团,团长是陈赓,政委是宋任穷,我父亲就在这个干部团里当三营的政治教员,去当教员去了,教书匠。

他就跟着干部团踏上了长征。结果在走了一个月,红军当时是长途跋涉,然后又是国民党的军队围追堵截,给养问题就越来越困难,中央任命我父亲担任中央直属纵队卫生委员会的主任,卫生委员会就是筹粮筹款,给红军补充给养,当时我父亲受到的错误批判还没有被解除,但是他没有任何怨言,带着部下四处奔走,最后圆满完成了任务。

而且他的部下严格遵守红军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且还把没收的这些粮食、财物,一部分发给当地的贫困群众,这样也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到了1935年1月份,就到了遵义,红军长征到了遵义,中央召开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很重要的,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也使一大批在这个之前受到错误批判的一些老同志,迎来了一个政治上的转机。

我父亲也是被中央任命为中央直属纵队政治部的主任,这样他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

[李力清]:解放以后,他三次重返遵义,有两次他是陪着邓小平同志去的,他们两人在那个地方都回忆遵义会议的情况。我父亲回忆说,当时他在遵义天主教堂里面听到毛泽东同志亲自传达遵义会议的重要精神,当时在座的指挥员听了以后都非常激动,非常振奋。也就是说,红军走了这么一路,遇到的困难这么多,大家希望有毛主席这样的领导人民,来真正指挥红军。

[李力清]:后来红军长征又到了四川的冕宁,这时候组织上又让我父亲担任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的主席,任务也是筹粮筹款。但是,他认为他对当时那个地区,那个地区主要是彝族人居住的比较多,他对那个地区的情况不是太了解,就推荐当地的地下党党员陈荣檀,也就是新中国以后担任过中组部部长的陈野萍同志,由他担任主席,我父亲担任副主席。陈荣檀当时是年轻的新党员,他担心自己担不起这副担子,就找我父亲,我父亲就说,我来帮你。陈荣檀听了这个话以后就鼓起了勇气。后来这个工作做得也是很圆满,很出色,在当地组织了抗捐队,也没收了地主的财物、钱财,给红军补充了给养。

[李力清]:1935年5月20日,毛泽东路过四川冕宁的时候,还接见了李井泉和陈荣檀,对他们讲,要做好打游击和长期坚持的准备,我父亲当时准备在那打游击了,结果过了七天,也就是5月27号,红军主力部队攻占了泸定桥,这时候毛主席想起了留在冕宁的李井泉,特地给他发了一个电报,电报说,此地系汉彝杂居地区,不宜开展游击战争,接电后请速尾随主力归队,让我父亲还要回到大部队。

我父亲接到电报以后,赶快离开了冕宁北上,在大渡河那个地方追上了主力部队,当时红9军团是罗炳辉和何长工领导指挥的红九军团。

1935年6月,中共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懋功会师了,当时我父亲到了红四方面军,原来在红一方面军,现在到了红四方面军。

到了红四方面军以后,就跟着队伍北上,第一次过草地,结果过完草地以后,张国焘反对北上的方针,他就要求部队调头再南下,和中央就分开了,我父亲也没办法,只好又回过头来第二次过草地。但是,父亲和红四方面的同志,主要是一方面军过去的同志,他们心里都是有想法的,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过抵制,结果张国焘知道这个情况,在会上还点名批评了我父亲,给了他警告的处分。

当时朱德、刘伯承在四方面军,他们为了保护我父亲,还把我父亲调到他们身边工作,所以我父亲在红军总司令部的侦察科担任过科长,那是在朱德身边工作,后来又调到刘伯承身边工作,红军大学任上级政治科指导员,这个名称现在说起来挺拗口的。

[王晓建]:他的意思就是准备提拔一个干部。比如说这个干部原来是连级的,准备提营级了,就弄到上级干部学习一下,准备提拔一下了。

[主持人]:刚才我注意到李阿姨提到一点,父亲在红一方面军的时候,那时候在汉彝杂居的地区,专门提到彝族,是不是当时我们待处理这样一个环境,有少数民族在的时候,会对我们做的工作,会有一定的挑战在里面。这个时候,我们也注意到,抗日战争时期,李井泉先生受命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当时李井泉先生如何去做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各寺庙喇嘛的工作,这是不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王晓建]:对。是。因为当时日本军队在绥远的部队是关东军,关东军的察哈尔兵团,他们有一个很毒辣的政策,把蒙古族和汉族尽可能区别对待,制造隔阂。因为他们在东北制造了一个满洲国,接着他就想在绥远,也就是中国的内蒙古地区搞一个蒙古国,独立的。这就和他原来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来有一个《田中奏折》,就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满蒙就是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他这个政策假意地要拉拢蒙古的上层,特别有一个蒙古族的比较有威望的人物,德王,这个人降日了,被日本拉拢了,德王在内蒙古的实力比较强,他一降日,有些蒙古族的王公也就跟着降日了,但是也有不少蒙古族的王公不愿意投靠日本人,认为我们就是中国人,我们就是中国的蒙古族,不愿意和日本人走得近,这种人也不少。

[王晓建]:李井泉去大青山,首先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团结蒙古族各阶层人民,一起开展抗日战争。他这个身体力行做得非常出色,你像他去了之后,他打了三仗,为了在蒙古族地区开辟大青山根据地,打了三仗,其中一仗打的就是四子王旗的县城,就是现在的四子王旗的旗政府。

打了这个旗政府的所在地之后,他这个镇里面住了两部分军队,一部分就是伪蒙古军队,就是降了日的伪蒙古军队,还有一部分就是当地的一个王爷的部队,那个王爷并没有降日,这个镇以前归他管,王爷的部队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李井泉是带着大青山支队,那就是一下把这个镇攻克了,攻克了以后,伪蒙古军队是伪军,没有话说,缴械,作为俘虏,其他的王爷的部队大概一百多人,他没有降日,也不是伪军,就是王爷自己的武装,就区别对待了,把马、人、枪都还给了蒙古王爷,当然,这个蒙古王爷就很感动,派了喇嘛,到这个镇和李井泉见面,李井泉很重视这个事,接见了那个喇嘛,那个喇嘛在当地也很有名,喇嘛向他说了,我们并没有降日,以后李井泉重视,专门到四子王旗那个王爷那去了一趟,去见了王爷,和王爷讲了中国共产党团结蒙古人民,蒙古各族人民一起抗日,讲了这层意思。

而且对这个王爷很客气,很亲切,王爷也还说了,向李井泉表示,我决不会向德王,向李守信,向这些降日的人,一定会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继续抗日。

说我不敢公开和你们一起对日作战,但是我可以暗中帮助你们,果然是这样,以后他们的商员,很多就在四子王旗这一带,就在喇嘛庙里养伤,很了不起,另外王爷把他的粮食、牲畜都支持大青山,帮助大青山。

另外大青山部队的人只要到了四子王旗这一带比划一下就行了,这是“八”,就行了。就放行了,很安全。所以,李井泉同志做民族工作,他是很有心得,很有办法。

首先他是真诚。真诚地对待各族、各阶层的人民。后来对他在四川,在西南,西南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他能在西南得到那么多建设成就,你搞那么多建设,就得靠各族人民的支持,有那么大的建设成就,各族人民首先支持他、信任他,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善于做民族工作。

[主持人]:我们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李井泉先生和贺龙先生一起成为中共晋绥地区的主要领导。这个时候李井泉先生非常谦虚,他说个玩笑话,说讲功绩首先要讲贺老总,我只是“贺唱李和”,贺是贺龙,李是李井泉。他这样说,李井泉当时和贺龙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小故事呢?

[王晓建]:首先,李井泉对贺龙非常崇敬,因为从历史上说,他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加者,他参加的时候,是一个宣传员,那时候贺龙是什么职务?南昌起义总指挥。尽管贺龙当时刚刚入党不久,周恩来他们发展他入党,没几天,但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那真是特别诚心诚意的。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李井泉是南昌起义的一个参加者,那个时候他就对贺龙很崇敬,在一个革命困难的时刻,贺龙作为国民革命军20军的军长,那也是高官厚禄,也是蒋介石千方百计拉拢他,但是,他不,他就是跟着共产党走,他认为国民党是没有前途的,是祸国殃民的,就是要跟着共产党走,让人民过好日子。

这一点,我觉得咱们李井泉同志是看得很深刻。所以,不能说,贺龙就是完全十全十美,但是,他始终把握住贺龙的这一点。

贺龙是一个非常真诚的革命者,坚决和共产党走的军人。所以他对贺龙始终是很崇敬的。以后在贺龙的领导下,贺龙是抗日战争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的师长,李井泉先是做358旅的副旅长,实际上就是政委,一个多月以后就当政委了,358旅就是120师的一个主力,两个旅,358旅和359旅,这两个旅都是120师的主力,李井泉同志这时候就在贺龙的指挥下作战,358旅对日军作战的第一仗就是李井泉指挥打的,这一仗打得很出色,夜战,打进县城,把日军的驻兵消灭了一半多,大概200人上下,以后战斗天亮了,八路军善于夜战,天亮了,就把部队撤出去,损失并不大。

这一仗打出了八路军120师的威名,之后接着几仗都是120师358旅和359旅打的,打完之后,特别是358旅在晋西北作战,影响很大,甚至蒋介石都给朱德、彭德怀发过电报嘉奖,嘉奖他就是贵部林师,林师就是115师,林彪是师长,贵部林师张旅,也就是358旅,对日作战,很有战绩,希望继续努力,说了一些官场上的话,但是说明358旅作战,还是很出色,贺龙当然也很满意,对李井泉,觉得他不仅做政治工作行,作战也很出色,你想,358旅第一仗就是李井泉指挥的,所以他对李井泉有进一步的了解。

所以,再往后,李井泉从大青山回来以后,就等于一直在配合贺龙工作,贺龙无论是继续当120师的师长,同时他还是晋西北军区,也就是后来晋绥军区的司令员,同时他还是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的司令员,李井泉同志都在贺龙的领导下,这三个单位里都工作过,而且是主要的做政治工作的干部,和贺龙的配合越来越紧密,贺龙也比较信任他。

当时有的人也对贺龙有一点有意见的,也不是没有,但是,李井泉同志始终就是把握住这个,坚决支持贺龙工作,配合贺龙工作。当然贺龙也比较信任李井泉,很多事情李井泉说的意见,他都还是采纳的。

[主持人]:听进去的。

[王晓建]:所以他们的关系,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全国解放,始终保持了一个非常深厚的友谊。李井泉同志的两个儿子后来到北京念书,都是住在贺龙家里。

[主持人]:这个李阿姨最有发言权了,李阿姨给我们回忆一下。

[李力清]:其实我刚才可能还说漏了一点,我父亲怎么到的二方面军,就是怎么到了贺龙的手下呢。实际上在长征快要结束的时候,那时候贺龙、任弼时他们率领红二六军团到了四川甘孜的时候,和四方面军会合,那个时候,他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四方面军的一个军,就是我父亲所在的那个军,合并成立了第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

应该说,这个时候我父亲就到了红二方面军。这个时候,也是在朱德、刘伯承,还有贺龙、任弼时他们这些红二方面军的领导的努力下,张国焘最后才同意放弃他莅临中央北上,我父亲第三次过草地,过了草地,到了甘肃的哈达铺以后,他就任红二方面军二军团四师师政委,所以他是在长征中间,在一二四个方面军都工作过战斗过的红军指挥员,是在当时的红军指挥员中极为少数的,像他这种经历,他翻过11座雪山,我也是最近刚刚看到有这样的说法,三过草地他跟我们说过,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我还不理解,我看电影和看的书不是就一过草地嘛,我的印象就是红军就过一次草地,结果三过草地,他说确实是三过草地。

所以他应该说经历了千辛万苦,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他的意志,我觉得他的那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是在长征中间得到锻炼。说起他和贺龙的关系,当时王晓建老师也说了不少,贺龙当时是入川,就是和我父亲一起带着晋绥的干部南下,配合二野刘邓大军进入四川,他们是贺李从北边进入四川,解放了成都,那时候设的是西南局,四川当时是四个川组成的,还有重庆和西康,应该是6个地区组成了四川。

当时西南局设在重庆,我大哥当时就在重庆读书,读小学,就住在贺龙家,贺龙家孩子不多,他也很喜欢孩子,所以,我们家老大就一直住在他家里。贺龙后来调到北京工作以后,我大哥就跟着一块去了。我小时候,我对我大哥的印象都很淡薄,几乎没见过他,就是因为他一直住在北京,我二哥是1962年考上大学,在北京上学,也是住在贺龙伯伯家里。

[主持人]:这段感情的深厚程度可见一斑。

[主持人]:刚才您回忆了父亲很多的坚韧性格的时候,我们也在想,为什么这样一种坚韧性格当时那么多的故事发生,他没有出一本回忆录呢?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到他当时所面临的那一切,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

[李力清]:其实他生前就不爱宣传他自己。在工作中也不爱照相。他的这些特点,也是我后来才感受到的。他不爱照相,当时他在四川种棉花是很出名的,6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峨眉电影制片厂有个摄影师要给他拍照,可能留一些资料,他把那个摄影师批评了一顿,但是他后来见到这个摄影师还向他赔礼道歉。

[李力清]:他不爱宣传自己,我也给你讲一个例子,就是2009年,当时我们给父亲想出一本纪念文集,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我想收集他的一些公开发表的讲话,我到北京图书馆查1964年-1966年的四川日报,结果他的讲话一篇没有,他的照片一张没有。当时我想他是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还是西南局第一书记,也算是个大官吧,地方的大官吧,好歹应该有一些东西吧,结果讲话一篇没有,照片一张没有,有关他的活动的报道也是非常有限,很让我失望。但是我感觉到了,就是他不爱宣传自己,也不爱照相。对他过去的那些光辉的历史,其实他跟我们讲的也不多。像他入团、入党这些事,是我们老追问他,长征有一些事也是我们问了他,我说你为什么在一二四方面军,三个方面军待过,他才给我讲。其他的很多事情都是我后来,就是他去世以后才知道的。

[主持人]:他自己根本不说。

[李力清]:他不说,他不爱说。

[主持人]:他不对外说,也不跟你们说。

[李力清]:也不跟子女讲。他后来晚年的时候,他不愿意接受这些采访,有单位的人来找他,写回忆录,写传记,他都拒绝。我当时也不理解,我就问他,他就说,他说,我还能活到今天很不容易了,有那么多战友都在过去牺牲了,要写就写他们,就宣传他们。我想我父亲本身他这个人也不爱宣传自己,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不写回忆录,不写传记,可能是这个原因。

[主持人]:可能还惦记着和他一起作战的那些兄弟已经离开了。王老师呢?刚才李阿姨跟我们回忆了父亲,他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面,低头做事,并不说他自己的一些过往,在您看来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晓建]:他也写过回忆文章,但是回忆的是战友,牺牲的战友。没有自己。不讲自己。刚才说的那个古柏,他曾经在80年代写过一篇怀念古柏的文章,就把古柏当时做的很多事写了,他很少的几篇回忆录吧。

[主持人]:他的眼里只看到别人的奉献,完全忽略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

[王晓建]:他还是非常真诚的一个人,让人佩服的一个人,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做了许多工作。我们越往后来,因为现在他已经进入历史了,我们再来看他所做的那些事情,他的业绩,他的工作,我们就更能理解他。

他进入四川之后,战争年代我们说了不少了。进入四川之后,他就是一心想把西南,包括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建设好。当时中国的西部是比较落后的,西北和西南都比较落后,工业基础差,交通非常不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这样。

工业基本上就是一个空白,他在这种情况下,想把四川西南尽快地建设的好起来,让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你看他一去马上修公路,好几条公路都是在他的主持下,极力主张,困难是困难,但是还是修了。

好几条铁路,包括后来的著名的成昆铁路,在那之前,通往湖南的铁路,那铁路几乎都是他奠基搞起来的,当然,要经过铁路部门,但是他极力主张。另外,像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他就极力主张要在四川多搞几个厂,千方百计要让四川多搞几个项目,然后到北京去说,去争取。

[主持人]:一心为百姓着想。

[王晓建]:有的事情他还做得挺超前,有一个大厂,终于说动了,愿意到四川去搞,但是要占好地,一个是交通方便,平地当然愿意,他说不行,你要建你到山上去建,成都平坝子上就这么点地,都占了怎么办,人民吃什么。

[主持人]:他是有规划的。

[王晓建]:这个想法到现在都很可贵。现在哪些地方都不能随便乱占耕地,耕地是有红线的,不到16亿亩就了不得了,就要约谈了,约谈当地领导了,当时就有这种概念。建设是建设,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我们的耕地。

[主持人]:还有超前的意识。我们听起来李井泉先生是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一个人,给我们外界传递的是这样一种形象,一种声音。他在家里,他身为一个父亲的时候,他又是什么样子。在李阿姨面前,他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你又怎么评价父亲的一生?

[李力清]:我觉得中央对父亲的评价极为客观、准确和恰当。这个评价就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2009年中央纪念李井泉百年诞辰座谈会上所说“李井泉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为党和人民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建立了重要的历史功绩,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

[李力清]:因为我是1951年出生的,50年代,我那时候很小,又在幼儿园,所以 我对我父亲的印象并不是很深。等我记事以后,我就觉得我父亲很忙,成天就是忙于工作,很少回家,很少见到他,好象那个家就是他临时歇脚的地方,而他出差的那些,倒是他的家。因为他当时为了搞好调查研究,毛主席也给他写过信,要求所有的省委书记都要去做调查研究,为了做好工作嘛,也是关心农民群众的疾苦。所以他就经常下乡,而且他当时还立了一个规矩,要求四川省全省干部都是三三制,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办公室,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工厂,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农村,而他自己给自己立的规矩是一六,什么意思呢?一周七天,一天在办公室,六天下 基层。所以他是老在外面跑。回家,我觉得他也是在想工作,看报纸,批文件,反 正挺忙的。

[主持人]:他所有的时间都是为了工作旋转的。

[李力清]:我们的生活,他是不管的。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成绩册,我记忆中,他也不看,也不过问我们的考试分数。但是他关心我们的思想,他教我们怎么做人,他说话,不是长篇大论,说教式的,他也没那时间。他本身说话就是简短、干脆,他就这样的。他跟我们讲,要好好读书,长大做有出息的人,做为国家有贡献的人。所以,他当时得知我三个哥哥,我大哥、三哥和四哥考上清华大学的时候他还是很高兴的,后来我五哥,我姐姐和我,我们先后考上成都重点中学—九中,他也很高兴,当时他还特意嘱咐我母亲,我考上九中的时候,让我妈妈给我买了20多本少年读物送给我作为奖励。

[主持人]:那个时候就把书作为礼物送给你。

[李力清]:对,那个时候书就是很了不起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我的记忆就是我父亲忙忙叨叨,回家很少,回到家以后也是在考虑工作,但是他对儿女思想上还是有要求的。

[主持人]:他虽然说话不多,跟您交流的机会也很少,有没有他说过哪些话是让您至今记忆犹新的?

[李力清]:有啊。比如他说过这个话,就是在60年代的时候,他说,要靠自己,不要靠别人。这个话,我五哥也记得很清楚,因为当时我们三兄妹跟他住在一起,我大哥、二哥,我三哥送出去了,也在北京,我四哥也在北京读书,四个哥哥、还有我、一个弟弟,我们家五个孩子都在北京,只有三兄妹跟他住在一起,应该说跟他接触还算比较多。所以他那时候,他常跟我们说这句话,就是要靠自己,不要靠别人。后来当我对我父亲有了更多了解的时候,我对他这句话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他就说你们要自强自立,不要靠父辈的名望,因为你们是高干子女,很容易搞特殊化,而且我还明白他说,你们在性格上应该是坚韧刚强,不要去贪图安逸享受,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勇于去克服。我还明白了他是希望我们不要向组织上伸手要这个、要那个,荣誉和地位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这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主持人]:一直要让你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所有的,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工作上面的需要。

[李力清]:我现在退休了,刚开始是插队,后来又进工厂,然后又上大学,然后进中联部工作,40多年,我一直都记得我父亲的这句教诲,我觉得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主持人]:真的是父亲虽然说和子女接触的少,但是他抓住了最关键、最核心的这一点,始终没有放弃的。没有放松,没有一点点懈怠。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和我们一起回忆、探讨、分享了这么多非常感人、深刻的小故事。谢谢二位。今天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