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故事有哪些 《李四光的事迹有那些》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四光从小就开始干活,挑水、打柴、舂米等一些为了生存的苦活累活什么都干过。但这些并没有妨碍他的求学和后来的学业,倒是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分析解决生活难题的办法。
李四光的儿童时代遇事总爱问一个为什么。在李四光家乡回龙山镇陈家湾村口,一片平坦坦的地上孤零零地兀立着一块大石头,祖祖辈辈的人早已习惯了这一奇怪的存在。就像小孩们习惯了在夕阳的余晖里围绕着它捉迷藏。有一天,小李四光在玩耍中突然问小伙伴;“为什么平地上会有这么一块大石头?”伙伴们虽然发出一阵哄笑,可是谁也说不出为什么。
上小学后,带着“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样的疑问去问老师,老师的回答他不满意,他又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从小爱发问的李四光,成长为日后遇事一探究竟的地质学家。
少年李四光发奋读书
李四光从五六岁起,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几乎掏空了父亲腹中为什么的所有答案。李父看出这个儿子将来必有大成,也鼓励他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四光年轻时的求学之路,印证了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李四光本名叫李仲揆,李四光是他自改的名字。那是1902年在他14岁那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李仲揆跃跃欲试。
他只身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不知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他是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李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反正那个时候又没有档案身份证之类证件,你随便报上个姓名就行,足可见14岁的少年李四光机灵劲,遇事不慌不乱,果断决策,合情处置。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在高等小学堂里,李四光学到了许多私塾里学不到的知识,在新学堂里,他开阔了眼界,并且也拒绝与那些大户人家的浪荡公子哥吃喝玩乐,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七年学习生活,如果说当初他还是个追求新鲜事物的少年的话,在这七年,他成长为一名有志青年。在日本,他结识孙中山,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鼓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意思是努力学习,学习成功才有能力为国家效力。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成年李四光誓走“科学救国”路
李四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国报效祖国,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同时进行含煤地层中古代生物演变历史的研究。由于主要造煤时代是石炭纪,因此,对石炭二迭纪地层中所含的微体古生物的研究,就成为这种项研究的基本工作,李四光着重研究了一种栖居海底的单细胞动物——“虫筳”(这个“虫”“筳”合在一起的字念“ting”,为了称呼这类动物更加简便起见,李四光教授创造了“虫”“筳”合在一起的字“虫筳”,意即筳状之虫)。
这种微体古生物的鉴定工作艰巨而细致,先要把标本切成薄片,再磨到十分之几毫米,然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对大量“虫筳”科化石的鉴定,李四光确定了鉴定“虫筳”科的10条标准,被国外学者承认并采用,他自己用这个标准定出了20多个新属。
与此同时,李四光还开始了对第四冰川的研究,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地球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冰期,那时候,地球上许多地方被冰雪覆盖,当天气转暖时,冰雪融化,形成冰川。最近一次冰川发生在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所以称为第四纪冰川。
从19世纪以来,一些外国地质学家不断来到中国勘探矿业,考察地质,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虫筳”科化石时,在太行山区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它们很像冰川条痕石。
李四光开始怀疑那个大家都承认的定论了。为了验证这一点,他决定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他考察了庐山、黄山等地,并且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全力以赴搞冰川研究。他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成果,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有人称“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发现”。
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李四光毕生科学成就的顶峰是创立了地质力学,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地质力学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规律。李四光对自己创造的这门学科,不仅重视理论和方法上的完善,也重视实践中的应用。他就是利用自己创造的地质力学原理,为祖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非常需要石油这一能源。可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外国学者就下定论:中国贫油。李四光不轻易附和外国权威学者的观点,而是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来独立的见解。早在30年代,他就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
这个沉积物指的就是石油。没错,在李四光地质理论指导下,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辽河油田……一个个大油田相继开发,滚滚的原油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