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中医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中国式医改助推健康中国
今日的中国,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最近,一项由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出台的医改联合报告指出,中国基本实现了医保全覆盖,推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明显提高,医改成就令世人瞩目。
这份医改成绩单来之不易。我国人口数量多、城乡差距大、优质资源少、费用增长快,未富先老,医疗领域有些方面还患上了“发达国家病”。如何通过医改,让13亿人都能享受“健康红利”?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对全民健康的关注,融入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
我国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确立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今日的中国,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大病保险制度覆盖10亿多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民,为百姓撑起了健康“保护伞”。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医疗费用过快上涨成为普遍现象,而个人力量终究有限,难以抵御大病风险。基本医保按照“大数法则”筹资,为参保者分担经济风险,避免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如今,全国95%以上的人口拥有基本医疗保障。加之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陆续建立,为贫病交加的人群带来“及时雨”。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强筋健骨”,保证了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以前偏远地区的居民缺医少药,在家生孩子,看病走几十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医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给每个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培训合格的村医,配备基本药物、医疗设备,有些地方村民“一元钱”就能看病。在青海,“最好的房子是村卫生室”甚至成为佳话。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有了“健康管家”。以前,有些老人一辈子没有进行过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后,他们成为最先拥有“健康管家”的人群。这些“健康管家”来自基层医疗机构,他们给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提供上门服务等。我国以人均几十元的公共卫生投入,撑起了亿万人的健康,大大提高了人均预期寿命。
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逐步回归公益性轨道。医疗行业的一大特点是“供给引导需求”。做什么检查、开多少药、用什么耗材,都由医生说了算,患者往往“一无所知”。长期以来,由于补偿机制不合理,公立医院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屡禁不止,形成“以药补医”的恶性循环。
而要打破这种畸形的补偿机制,必须实行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变医保支付方式,建立新补偿机制。如今,北京、安徽、青海、福建等公立医院试点城市,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努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患者看病费用明显降低。
几十年前,中国的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等模式让世界敬佩;如今,中国的医改成就同样让世界震惊。“中国式医改”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了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新办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