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在“科研人生”栏目中刊登我校林建忠校长人物专访
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和华东地区优秀科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和十佳期刊《今日科技》,在2007年第7期的新开设栏目"科研人生"中刊登了我校林建忠校长的人物专访,展示了林建忠校长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中的独特魅力。
全文如下: 林建忠:矗立在"漩涡"中的坚石 初次来到中国计量学院,正巧赶上林建忠忙着与2007届毕业生逐个合影。虽然7月的杭城是那么闷热,但林建忠的笑容依然是那么灿烂。只见他那高兴样,一会给这个学生整理学士服,一会又与那个学生谈笑风生,就仿佛是他自己毕业一样,不知情的人很难看出他就是中国计量学院的校长。
而这一拍就是两天,自己却还偷偷的忍着感冒。 一个被"漩涡"深深吸引的插队知青 林建忠读小学时,正好碰上文革,伴随而来的就是停课。
但他也没闲着,时常在家里练练书法、看看书、读读古诗词。"那个时候学习是有意识的,受益匪浅,而那时的小孩大多都是在玩耍中度过。"林建忠回忆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到中学以后,上课对林建忠来讲是件轻松的事情,不必花很多的功夫就可以获得好的成绩,而且有很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975年时,林建忠高中毕业。因为正值文革末期,他也上山下乡当了插队知青,一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科技大会召开。
当时,为配合我国科学、教育迎来的发展春天。《哥德巴赫猜想》、《在生命的漩涡中》等一系列报告文学广泛的流传开来。在十年动乱之后,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有关科学家一些事情的林建忠,深深的被这些报告文学所吸引。
其中反映我国流体力学泰斗周培源先生的《在生命的漩涡中》,对林建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告文学反映了周培源先生研究流体力学中漩涡的生涯,把自然界中的漩涡引申到整个人生当中去,读完后我对周先生产生由衷的仰慕。
"林建忠说。 正是在感悟"生命的漩涡"的人生经历中,1978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林建忠就怀着这种仰慕之情,一意报考了浙江大学的力学专业。
虽然当时他还不太知道关于力学、漩涡以及这个专业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情况。但是这种与"漩涡"的情结,使林建忠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时,毫不犹豫的毅然选择了与"漩涡"相关的流体力学。 1986年,林建忠作为优秀的硕士毕业生,留在了浙江大学,从事流体力学的教学与研究。
然而,周培源先生以及"漩涡"始终在他的心中挥之不去。1988年,林建忠毅然报考了周培源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并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北京大学。
此时,距离1978年正好10个年头。10年中,林建忠从最初只知道有这么一位科学家从事的这么一项研究,到积极主动、有意识的报考了这位科学家的博士生,再到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回顾十年,漩涡似乎和我有着特别情缘,我的研究生涯就从这起步。
"林建忠感慨地说。 1991年,在北大学习3年即将毕业的时候,因为林建忠的出色表现,周培源先生非常希望他能继续留在北京大学。当时,林建忠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周培源先生的湍流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从此以后开创了中国湍流研究学派,是湍流模式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但在后来的四、五十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湍流研究也有了很快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国湍流研究学派的地位,林建忠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通过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创新性地得到以前没有的实验结果,并验证了周培源先生的湍流理论。
应该说,从研究的角度讲,留在北大对林建忠的发展比较有利。但是,当初浙大把林建忠留下来,就是希望他能挑起大梁,所以林建忠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浙大破天荒地让其带薪攻读,意在其毕业以后能回浙大工作。因此,林建忠经过考虑以后,还是婉言谢绝了周先生的挽留,回到了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