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鲁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致电表示哀悼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承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2006年12月1日上午10时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以及相关部委领导.单位代表.邹先生家属.生前友人和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活动.邹承鲁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电话致唁,对邹承鲁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并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承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2006年12月1日上午10时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以及相关部委领导、单位代表、邹先生家属、生前友人和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活动。

邹承鲁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电话致唁,对邹承鲁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乔石、李岚清、王兆国、张立昌、韩启德、路甬祥、陈至立、周光召、朱光亚、邓楠、白春礼、陈宜瑜、程津培、赵沁平、严冬生、陈竺、李家洋、李静海、郭传杰、方新、许智宏、顾秉林、陈希、陈佳洱等电话致唁或发来唁电,对邹承鲁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中共中央组织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侨联、光明日报、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李四光地质科学委员会以及其它相关单位、学会、协会以及院属机关、单位等分别发来唁电、唁函或敬献花圈。

发来唁电、唁函或敬献花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贝时璋、蔡启瑞、曹文宣、常文瑞、陈家镛、陈凯先、陈霖、陈庆云、陈宜张、池志强、戴立信、戴元本、丁光生、方荣祥、龚岳亭、郭爱克、韩济生、郝柏林、郝水、贺福初、何祚庥、黄翠芬、黄本立、黄维坦、洪德元、洪国藩、嵇汝运、蒋锡夔、金国章、鞠躬、李林、李季伦、李士谔、李载平、梁栋材、林国强、刘新坦、刘瑞玉、陆熙炎、卢永根、麻生明、毛江森、洪孟民、欧阳钟灿、裴钢、彭桓武、戚正武、钦俊德、饶子和、申泮文、沈善炯、施履吉、施蕴渝、苏肇冰、孙鸿烈、孙儒泳、孙枢、谈家桢、唐希灿、唐有祺、田波、田中群、田照武、童坦君、万惠霖、魏江春、王大成、王恩多、王越、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汪忠镐、吴建屏、吴孟超、吴昱、吴征镒、吴祖泽、谢联辉、旭日干、谢毓元、许根俊、严冬生、杨福愉、阳含弘远、杨雄里、姚开泰、印象初、袁承业、于渌、翟中和、张春霆、张丽珠、张启发、张乾二、张树政、张永莲、张友尚、张亚平、赵玉芬、郑国锠、郑兰荪、郑儒永、周俊、周维善、朱兆良、朱作言、邹俊等;此外,相关部门领导,学会、协会代表以及邹承鲁院士的亲朋、好友、学生也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邹承鲁院士1923年5月17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41年毕业于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至1982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至1990年间应邀分期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Fogarty Scholar in Residence),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酶学研究室主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荣誉会员等职。

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院士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

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在发表半个世纪后仍不断被人引用。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负责胰岛素A、B链的拆合。

他和他年轻的同事们成功地完成的这项工作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中国科学家最早完成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作集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世纪60年代初邹承鲁回到酶学研究领域。

他建立的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被称为“邹氏公式”,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他创建的确定必需基团数的作图方法被称为“邹氏作图法”收入教科书和专著。

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定量研究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65年,邹承鲁最早提出了酶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之间存在共性,可以用统一的动力学理论来处理。有关综述应邀发表在国际酶学领域权威性的丛刊《Advance in Enzymology》上,这是至今我国唯一的一位在此丛书发表综述论文的中国生物化学家。

“酶活性不可逆改变动力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率先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把蛋白质变性研究从单纯的结构研究推向与功能密切结合的新水平,是酶作用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对此工作的总结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邹承鲁院士一贯强调基础研究,不断呼吁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他一贯坚持科学上的重大决策应该充分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反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科学问题;他提倡自由探索,积累创新,立足国内,走向世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邹承鲁院士满腔热情地积极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科学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呕心沥血。

他曾先后四十余次撰文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关于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等问题的意见。

邹承鲁院士曾先后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多次。他是迄今在国际性丛书《综合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史栏发表自传的唯一的中国生物化学家,他对世界生物化学的贡献已得到承认并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