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二胡演奏 人残志不残 记二胡演奏家王雪峰

2018-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上帝关上一扇窗户的时候,也肯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如果说王雪峰不幸地遗传了父亲的身体疾病,那么也可以说王雪峰幸运地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基因.一天,父亲把<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谱子随手写在一张纸上就忙去了,五岁的王雪松在学习之余,自个儿用父亲给他自制的一把玩具二胡拉了起来.在店里忙于生意的王凤那天凭着非凡的耳力从嘈杂的街市之声中辨出了这首歌的旋律,虽然自制的二胡杂音大,但对他来说无疑是天籁之音.没有人教儿子,儿子只是每天有意无意间地看他拉过几遍,现在竟然自己拉了出来.王

“当上帝关上一扇窗户的时候,也肯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如果说王雪峰不幸地遗传了父亲的身体疾病,那么也可以说王雪峰幸运地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基因。一天,父亲把《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谱子随手写在一张纸上就忙去了,五岁的王雪松在学习之余,自个儿用父亲给他自制的一把玩具二胡拉了起来。

在店里忙于生意的王凤那天凭着非凡的耳力从嘈杂的街市之声中辨出了这首歌的旋律,虽然自制的二胡杂音大,但对他来说无疑是天籁之音。

没有人教儿子,儿子只是每天有意无意间地看他拉过几遍,现在竟然自己拉了出来。王凤欣喜若狂,他放下手中的生意来到儿子面前,激动地说:“儿子,你喜欢拉二胡吗?”王雪峰瞪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点了点头。从此,王凤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开始带着两个儿子共踏音乐之旅。

短短几年工夫,王雪峰已经会拉很多二胡曲子了,而且在音乐方面,已经显示出了他非凡的禀赋与极高的领悟能力。但小小的伦河镇,能展示儿子才华的机会太少了,为此,王凤常常夜不能寐。终于,机会来了:海伦市文化局局长伊献要来伦河镇检查乡镇文化工作。

他是听说了王凤带领镇里的音乐爱好者组织了一个乐队而且办得有声有色这个消息后专程赶来的。当乐队的每个人都演奏完自己的拿手曲子后,坐在轮椅中的王凤把同样坐在轮椅中的儿子王雪峰介绍给了伊局长,并请精通音律的伊献给指点一下。

王雪峰一曲《赛马》刚拉了一半,伊局长已经惊得合不住嘴。他与王凤早就认识,而且他一直认为王凤的二胡拉得全海伦没人能比,但小雪峰的二胡造诣已经远远在父亲之上。一问,他才11岁。他熟练的指法与准确的弓法更显出了他极大的潜力。“太精彩了,真是一个小神童啊!”最后,伊局长一再叮嘱王凤,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培养,他还要帮王凤给孩子介绍一位更好的老师。

1997年2月末,黑龙江省残联举办全省首届残废人艺术大奖赛,王凤得知此讯,忙为雪峰报了名,并按要求送去了一盒录像带。4月,消息传来,王雪峰的节目已经入围,只是由于二胡音质不好,需换一把。6月,拿着一把父亲借来的价值1600元的二胡,王雪峰第一次面对如蚁般的观众拉了起来。

琴好心情好,雪峰拉得十分投入,一曲未终,他已征服了所有观众。4分钟长的一曲《喜送公粮》,4次被如潮的掌声打断。12岁的王雪峰荣获二等奖。

他的演奏得到了全体评委的肯定,有的评委甚至一再劝说王凤给雪峰找个好老师。1997年10月,在伊局长的帮助下,通过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月琴大师冯少先先生的介绍,雪峰父子结识了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李阿平老师。离开哈尔滨时,王凤把12岁的王雪峰交给了李老师,并托她帮雪峰订做一把最好的胡琴。

苦练技艺,神童成了一只迁徙的侯鸟

在哈尔滨新永和街,父母亲为雪峰租了一间简陋的小板房,让他与来哈打工的表哥同住,为的是让表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他。表哥每天早晨匆匆做一顿简单的早餐后就走了,直到晚上七八点钟回来时才能给他带一点从工地买的冷饭,小小的雪峰常常是饿得头晕眼花。

但是,就是这样艰苦的日子也因表哥的离开而中断了。表哥走后,经济拮据、不能行走的雪峰只能靠一天一包方便面渡过难熬的每一天。好在李阿平是一个艺德双馨的老师。当时跟她学二胡的学生很多,学费也很高,但对于雪峰,她分文不取,并且每天专程来到他的小板房为他单独授课。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雪峰的琴艺大进。

祸不单行。这个四口之家靠着王凤残疾的肩膀支撑着,虽然风雨飘摇,但还能保证粗茶淡饭。1998年正月,这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热爱生活热爱家的男人倒下了。他灿烂的生命仅仅绽放了三十多年就枯萎了。当时,哥哥王雪松15岁,雪峰13岁。

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为了照顾父子三人,从没有上过一天班。这个不幸的家因为顶梁柱的坍塌陷入了绝境。孤儿寡母的悲哭声令闻者无不动容。有好心的人劝雪峰不要学二胡了,回来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最现实。

雪峰也这样想过。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但起码还能靠板凳“小范围”地行走,哥哥就不行了,因为骨头比他还软,时时需要妈妈把他抱来抱去。照顾他们哥俩就已经够辛苦,妈妈怎能再出去找工作?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了。

知道了他的想法,哥哥首先反对。他说:“爸爸一生喜欢音乐。他不教我们修表刻字,只教我们拉琴,就是希望我们有出息,不要像他一样修一辈子表。现在你放弃,对得起爸爸吗?不管成败,表店我接手,你还去练琴吧。”从此,身长不足1.

1米、年仅15岁、连坐起来都困难的王雪松,丢下了自己喜欢的胡琴,中断了酷爱的书法,担负起了一家三口的生计重担,外加雪峰在哈尔滨学琴的开销。为了多点收入,妈妈在表店旁边支起了一个临时小摊床。

带着全家人的重望,雪峰又回到哈尔滨。冬天来了,他因身体不便不能起来生炉子,只能喝点冷水,一天啃一包干方便面。室外的温度零下三十度,室内一样。外面刮大风,屋内起小风;外面下大雪,屋内飘雪花。13岁的孩子冻得伸不出手,就无法练琴,饿得头晕眼花,也无法练琴。

但他坚持着,只要他感觉好一点了,总有优美的琴声从那间破板房里传出来。终于,他连饿带冻病倒了。也许是母子连心吧,妈妈忽然打来电话,问他是不是病了。他让隔壁小卖部的人把他抱到电话机旁,挣扎着说:“我很好,没事。

”但妈妈还是听出来了。她急忙赶来,才知他的儿子又病又饿,已经躺了三天。由于没钱给他租更好一点的房子,妈妈只得把他带回伦河镇,让他在自己家练。但天气一暖和,雪峰就坐不住了,他想回哈尔滨。从此,这个孩子开始了他侯鸟一样的迁徙生活。天冷了回家,天暖和了再北上。

无价胡琴,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令雪峰妈妈不能释怀的是那把丈夫至死也没看到的琴,在丈夫死后因没钱一直拿不回来。做琴的人为雪峰做的这把琴用的是上好的紫檀木,琴身那块蟒皮虽然不大,但一条好蟒只能出一块,非常难得。虽然这把琴做琴师傅只收成本,但2000块钱,对于一贫如洗的这个苦难的家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王凤生前靠借高利贷已付过了定金,如今琴做成了,余下的一部分钱从哪里找?雪峰妈妈,这个心中充满了爱却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一咬牙,一横心:“再借。

”无论如何也要把琴拿回来!这是一把父亲生前没有见过的好琴。雪峰说他能用一辈子,而且越用音质越好。1998年8月,王雪峰就用这把琴,拉了一曲《二泉映月》,通过了中国音乐学院校外最高级别的考试;1999年6月17日,他在黑龙江省文化厅、省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全省首届“天华杯”二胡独奏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同年7月,他又获得了省文化厅举办的“群星奖”第六届民族器乐大赛一等奖。

两次大奖,他都是获奖者中的唯一残疾人。

随之,王雪峰拿着这把琴走进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随着残疾人艺术团的足迹,王雪峰的琴声洒向了世界各地。这个用自己的生命爱着音乐的、人称“玻璃人”的男孩子,不但把优美的琴声传给了所有听过他琴声的人,也把他那个在物质的贫穷中全家人共赴精神家园的感人故事带给了所有了解他的人。

在团里,所有人都有知道雪峰珍爱他的胡琴到了偏执的地步,二胡和他形影不离。他本身活动不便,在频繁的演出活动中,上车下车,都要人抱,还有他的轮椅。但他总是把胡琴带在身边,不肯把它和别的服装道具、行李放在一起。每逢此时,知道他的故事的人,总会微笑地理解他,和他一样地珍惜这把胡琴,帮他想着、带着。

;2004年岁尾,一场空前的个人演奏会在王雪峰的家乡隆重举行。台上,那个生命如玻璃般脆弱,意志却坚如磬石的19岁的男孩,一身洁白,如天使般坐在一轮弦月之上,握着那把凝聚了两代人希望的胡琴,带着观众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凄切悲凉地共踏音乐之旅。

与之同台共演的,有很多国家级的著名演员。但让人忘记不了的是一个同样脆弱、矮小、同样幸福的男孩。那就是王雪松,王雪峰的哥哥。在弟弟的个人演奏会上,他也一身盛装,拉起了久违了的胡琴。在台下,一双眼睛如春桃般鲜红的女人,是王雪峰的妈妈,她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也为自己一家人骄傲,更为不能亲临现场听听儿子演奏的丈夫骄傲。他虽然走了,但他一手创造的奇迹却感动着每一个人。

“虽然这几年学习很辛苦,但我的生活却过得很充实。每天练琴、学习乐理知识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之所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是因为我有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音乐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已足够支撑我的生命继续下去。

我的理想是办一所自己的音乐艺术学校,不但招收健全的人来学习,而且要免费招收那些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生活、学习之便,让他们不经历我的苦难就能走进艺术的殿堂。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也当然地属于残疾人。

我今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实现这个理想。我自信,不久的将来,我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王雪峰给我的长达8页的自述的结束语,从他有点歪歪扭扭的笔迹中,我看到了这个一直往前走的男孩的执着、无私!我知道,在他的自信、自强、博爱后面,是他同样自信、自强、博爱的贫穷的家,他们虽然残疾,虽然贫穷,但他们的心灵却须我们仰视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