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
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现任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教育电子、电工与信息类专业自考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并行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和安徽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陈国良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并行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神经计算等。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基金等科研项目。
取得了多项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7部、译著5部,参与主编计算机类词典、词汇5部,主审、主编计算机类各种教材8部。曾获国家级二等奖以及部、省、院级一等、二等、三等奖共11项。
十几年来,陈国良教授先后指导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40余名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率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从事算法研究的高级人才。日前,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在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感谢信中说:“特别感谢陈国良教授项目组,在淮河今夏防洪战斗中亲临防洪调度第一线以及提供高性能计算支持,使我们取得了战胜特大洪水的胜利。
”感谢信中提到的陈国良,人称“神算子”,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国际高性能计算(亚洲)常务理事。不计名利,振兴国货
陈国良教授是安徽省颍上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大字不识一个。由于家里困难,陈教授靠国家的助学金读完了中学。195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成为方圆几十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不久,随大学整体搬迁到西安,他又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1961年毕业后,参军从事国防科研工作,1973年,陈教授调入科大,至今在科大从事教育科研事业整整30年。
从大学时代起,陈教授就参加了电子管计算机和晶体管计算机等两代国产计算机的研制,对民族计算机事业深有感情。由于文革的影响,我国自行研制的计算机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国内计算机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硬软件几乎全部进口,对于搞硬件出身、亲自做了两代计算机的陈教授来说,感到很失落,只好“下岗”而“再就业”于并行算法的研究。
“我们有能力在高性能计算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些年,经过几代科学家和研制者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我国已研制出不少高性能计算机。然而研制出来后面临推广应用的困难,有人甚至对国产并行机表示怀疑。
但陈教授认为国家研制出了先进的计算机不应用,那用来干嘛呢!他坚持不怕国产机不好用,就怕你不用,通过用可以发现不好用的地方,有毛病可以找专家来帮助解决。陈教授平时不爱与人争执,但在推行“曙光1000”受到阻力时却极力抗争,并在自己的实验室购置了“曙光1000”。他提出的“扶君上马,送君一程”的服务口号,得到了许多人支持,同时也为推动国产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样板作用。
研制并行计算机最终是为了应用,但在安徽,什么地方才能用到这么大的一个机器呢?陈教授是在淮河边上长大的,深知淮河的厉害。江淮之间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时常发生,那么能不能用这台大型计算机来做安徽省的数值气象预报、淮河水情预测和水库调度服务于江淮百姓呢?于是陈教授凭借自己多年从事并行算法研究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自愿请缨,组织第一批“敢死队”,先后五次到蚌埠与淮委联系,不厌其烦地教用户怎样使用并行机,义务帮助用户并行化串行程序等,直到用户能够自行独立使用为止,最后以三顾茅庐的诚意和愚公移山的毅力感动了用户。
淮委领导说,象中国科大这位白发苍苍的教授,屡屡登门,不计报酬,还赔上学生和设备,到哪里去找?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与他们合作而将其拒之门外?就这样,陈老师打开了曙光并行机在安徽省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国产并行机在我国计算机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1995年陈国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 “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和“淮河流域防洪防污智能调度系统”。他还与淮委成立了水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并在宁波成立了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分中心,努力将并行机用于杭州湾数字化大桥建设管理中,拓展国产机的应用领域。 学以致用,情系淮河
淮河,本是一条尾闾通畅的河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曾是千百年来淮河儿女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但是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淮河也就经常桀骜不驯,泛滥成灾。仅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平均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就含泪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后来几代水利专家都倾注心血治理淮河,但是淮河水系复杂,水库繁多,如何对这些大型水库进行全局优化调度,利用“蓄泄兼施”,达到“上控、中畅、下泄”,这就需要精密计算,科学调度。
这位喝着淮河水长大的淮河之子,对母亲河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他的母校凤台中学就挨着淮河大堤,陈教授从小就对淮河水患感同身受。每逢暴风骤雨,一夜醒来,学校周围一片汪洋。
在汛期如注暴雨的肆虐之下,万顷良田顿时变成茫茫泽国,父老乡亲无奈举家逃荒,这在陈国良心头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多年来,陈教授与淮委紧密合作,成功研制了“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使用曙光1000作为服务器,将中尺度数值气象预报模式MM4的计算结果作为水情预测和群库优化调度的决策参考依据,在汛期对淮河中上游九大水库进行防洪调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夏天,淮河流域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情、灾情时刻牵动着陈教授的心。6月28日至7月15日是淮河抗洪工作最紧张的时刻,陈教授带领中国科大师生一行10人亲临防洪现场,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高性能计算支持。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参数的准确性,他还与淮委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对“方邱湖”、“西大坝”等防洪重点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洪水演进计算方案,为该区域的防洪调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淮委的感谢信中提到:在战胜今年夏季淮河遭受的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予了“科学防控,紧张有序”的高度评价。贵校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陈国良教授负责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淮河流域防洪防污智能调度系统”,以“削峰”、“错峰”调度为目标,将气象数值预报、水情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流域产汇流计算与洪水预警预报、水库的联合调度等有机结合,其研究结果作为预报的参考依据,在流域防洪调度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淮河流域是一个“水患”与“污患”并重的特殊流域,非汛期的防污、控污也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淮河流域有限的水环境资源和现有的水利工程措施进行河、湖水质的有效管理与控制等“非工程性措施”是当前及未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陈国良教授牵头与淮委共同承担了新一轮高性能计算863重大专项研究项目,利用“计算网格”、“信息网格”等网格计算技术,构建流域数字化基础信息平台,开发水资源污染控制综合应用系统。
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为从源头上搞清淮河干、支流水污染的形成机理,使所研制的系统更加实用,陈国良教授溯江而上,行程近千公里,实地踏勘了淮河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沙颍河子流域,为下一步研究掌握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陈教授这种务实、求实的科研精神受到了淮委的高度赞扬,并启动了一批与防洪、防污相配套的研究项目。
陈教授在和淮委的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期间,他跑遍了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几个主要的河道和水闸,亲眼目睹了汛期滔滔的洪水和旱季“色、香、臭味俱全”的污染河段。“生我者江淮父老也,养我者江淮大地也,我有什么理由不为江淮父老服务?”,陈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如果能将自己所学的一点知识用在安徽省防灾减灾上,那也算我对得起国家和江淮父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老师不上课,不是好老师”,在陈教授眼里,教学永远是第一位。30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他培养的30多名博士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刚刚荣获美国IEEE院士的姚新在回母校参加45周年校庆期间,专程看望了陈教授,非常感谢陈教授对他的教育培养。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当好教师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劳累,陈教授早年苍老,但只要一站在讲台上,他立马精神抖擞,像演员一样很快进入角色。有时上下午要站在讲台上讲六、七个小时,这是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但年过六旬的陈教授连续三年在贵阳、成都、太原等地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班上就是这样的,有时持续一个月,星期六也不休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陈教授先后主讲过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微机和汇编、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课程。在讲课时,他采取板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ppt文稿、开辟教学网站等多种形式和中英两种语言,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并将学科前沿和国际同类教材中先进内容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课程”的网上留言一位学生写道:“陈老师讲课生动,让人能全身心的跟随着他进入并行的世界里漫游,丝毫感觉不到枯燥,把科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很少见的精品课程。
”今年夏天,在山西太原,在教育部组织的由40多所院校年轻教师参加的课程培训班上,一位听了陈教授课的年轻教员由衷地说:“陈老师,听你的讲课,真是无上的精神享受!”。 1998年,陈教授荣获安徽省教育系统模范和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2001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讲好课的关键在于备好课”,这是陈教授的30年的教学实践的经验。陈教授听过华罗庚先生的课,对华先生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很服膺,因此甚为推崇华先生的“一缸水舀一瓢水”的教学名言,认为只有知识面广,上课才能应付裕如,从容面对学生的提问。
陈教授总是在讲课前认真***,无论再紧急的事情也不能打扰自己的***。几年来,陈老师上课的讲义已经积累7大卷,每卷4本,摞起来有几尺高。而他每年的讲课都会更新其中的三分之一,常讲常新,始终让学生感到新鲜。
同时,陈教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实际编写了国家“八五”重点、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高质量的并行计算系列教材4本,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他认为,教师从事科研固然重要,科研能够促进教学,但结合教学,写写书,编编讲义,讲讲课,也是自己总结提高的过程,能够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在师生关系上,陈教授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更应该是同志关系,“以心换心,相互理解”才会出成果。
要想取得双赢,就必须抱着干事业的决心和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一次,陈教授承担了863项目,期限为三年,但他所带的8个研究生个个都忙于考托福、GRE,准备出国,课题进展缓慢。
陈教授虽然心里十分焦急,但嘴上从来没有责备他们。他认为,“他们的选择是对的,我相信我的学生”。这些研究生为陈教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他们在取得出国资格后,主动推迟半年时间出国,协同陈教授按期出色的完成了科研任务。
“六月底,荣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月9日荣获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近日又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一系列接踵而至的荣誉,今年66岁的陈国良教授却看得很淡,他认为,只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或者给国家建设带来一些益处,他就感到很满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