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见字如心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评论之前,先说一下自身的观看情况,目前也只看了已经播出的两集,所以以下评论均为这两集的观看感受.       第一次知道这部网综,是看了独立鱼电影的推送文章.看到推送里说豆瓣评分9.3.说实话我是惊呆的.不仅惊呆,更多的是不相信.但看完这两集后,个人觉得这个评分其实可以征服大家,虽然我自己给它打的分数可能只在8.0-8.5这个区间.下面也会讲讲为啥是8.0-8.5这个区间.       从个人主观情感上而言,我是非常喜欢这样的节目的.很多评论说这是现代中国综艺节目乱象丛生中的一股清流.不可否认,

评论之前,先说一下自身的观看情况,目前也只看了已经播出的两集,所以以下评论均为这两集的观看感受。       第一次知道这部网综,是看了独立鱼电影的推送文章。

看到推送里说豆瓣评分9.3.说实话我是惊呆的。不仅惊呆,更多的是不相信。但看完这两集后,个人觉得这个评分其实可以征服大家,虽然我自己给它打的分数可能只在8.0—8.5这个区间。下面也会讲讲为啥是8.

0—8.5这个区间。       从个人主观情感上而言,我是非常喜欢这样的节目的。很多评论说这是现代中国综艺节目乱象丛生中的一股清流。

不可否认,与商业性非常强的综艺节目相比,它确实是。但清流,个人认为并无此说,本身而言,这样的综艺节目跟其它类型的综艺节目并无可比性,面向的受众更不一样。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讲,我们同样身为观众一员,观众本身不分清流浊流,只是自身的爱好和情感因素在作祟,因此面对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时才会有也才能看到各种极端不同的评价。

       像这样的网综target到的受众群体,正是那些还算比较喜欢文学,尤其是对情书,情诗,书信文化感兴趣的人,如我,又如正在看它的你们。

很多时候,我们这样一些人,多多少少会对那些商业性很强的综艺节目感到不喜。

此外,我并不坚定地认为,那些对文学,书信文化感兴趣的人,在看了这样一部网综后,会爱上它,毕竟文学也是一种很情绪化的存在。而真正爱上它并成为死忠粉的,会是那些对文学和书信文化感兴趣,同时又是声控和追去情感共鸣控的人们。

       简单说完主观感受,再谈谈自己对这档综艺给人客观印象的客观性看法。首先,这档节目,对于整体时间的把控,书信时间和书信倾读穿插的把控,以及场景感的把控,都做得很好。

所以,即使它是一档读书信的节目,而且读的还是不同主题不同时间不同作者不同情感的书信,观众也不易觉得观感混乱和生硬。再者,这档节目里除了主持人,还邀请到了两位嘉宾。

杨雨和许子东,前者大家可能相对比较陌生,后者,看过《锵锵三人行》的观众一定很熟悉。这两位嘉宾里,杨雨老师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研修法语,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从背景上看,可谓是非常感性的嘉宾代表。

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老师,也是研修文学和哲学出身,其主要研究领域郁达夫研究、张爱玲研究。说到这里,顺带提一下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首郁达夫名诗中的两句:“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以诗度人,也以诗度研究之人,便可以感受到,许子东老师骨子里也是一位感性之人。但不止于感性,他同样研究文革文学,对一些问题极具评判性现实视角,这从他在《锵锵三人行》中的表现便得以窥见。

而且,在这个节目中,许子东老师是唯一的男性点评嘉宾,从节目人设观点上看,是负责从男性角度或者说更多地从理性角度去解读书信的。节目组在这方面的考量不可谓不周到。实际上当我们看到杨许二位老师交锋之时,也能感受到男女视觉下解读书信的别致趣味。

      但嘉宾这里恰恰也是问题所在,是我不能再给多一点评分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此个人看完节目下来有三个非常明显的感受:1、抢话语权;2、主持人hold场能力稍欠许多;3、观众共鸣感有时在三人作用下反而削弱很多。对于这样一档节目,嘉宾的点评不仅要让观众听到一些特别的不一样的东西,更多的,是要把这些特别的观众通过书信无法感受到的东西用一种令人舒服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共鸣。

很可惜的是,这一点没有处理好。所以,当去翻看网上网友们的评论,问题也大多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不过,这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相信到后面,节目组应该能处理的更好。

所谓三人间的配合,并不是做作式的配合,作为观众,当然希望看到的是嘉宾们的观点交锋,但不是那些无法引起共鸣感反而还会造成观感听感障碍的交锋。       就目前两集看到的来说,这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网综。

希望以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越来越好的《见字如面》。       习惯性的,写到最后,我还是有点担心,这样的网综剧的市场盈利能力。

希望节目组也要在这方面多多考量。虽说也可以靠国家相关政策和资金来帮扶此些文化类的节目,但在市场环境下,如果盈利不下去,还能走多远同样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