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文老师 【散文】我的老同学杨学文
杨学文是我的初中同学,今年已是六十七岁了,算是一位快到古稀年龄的老人了。一提起他,凡是和他相处过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熟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他那种肯学习、勤实践,爱动脑、善钻研,乐助人、不吝啬,献爱心、讲仁义的优良品质鼓舞着和影响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学文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口碑,与他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及工作环境的熏陶有着很大的关系。
杨学文的家乡是一个穷乡僻壤的老山沟。家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又体弱多病,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他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因父亲病情加重,不能下地务农,母亲一人难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只得让他辍学回家,和母亲一起种地干活,养活着他的四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八口人过着贫困的生活。
1968年正月,十九岁的杨学文光荣地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70年3月份,被抽调到团部当给养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3月份提干后,调到师部当了后勤司务长,负责师部百十号人的后勤工作。日常繁琐的后勤工作,使他逐步养成了想事全面周到,办事细致入微的好习惯。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学习知识,没有放下自己的写作爱好,时不时的还在师部板报栏里发表些小文章、小诗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1972年,家父病重,不久离世。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回家奔丧,安抚好母亲后,又回到部队。从这一年开始,23岁的他,一边在部队工作,一边担负起了照顾老母,养育五个弟妹的重任。艰难的现实生活,并没有使他屈服,在部队战友们的热心帮助下,在家乡亲朋邻友的辅助下,他带领着这个七口人的大家庭,蹒跚前行。
1976年,部队领导本计划继续提拔他,委以重任,但考虑到他家庭的实际情况,只好让他提前转业回翼城。后来的几年间,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先后为四个弟弟操办了婚事,建起了住房,还为一个妹妹操办了出嫁事宜。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一个普通大家庭来说,可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他对家庭的贡献,不仅博得了弟妹们的尊重,也获得了下一代子孙们的崇敬。在当地的十里八乡,也被传为佳话。
杨学文不仅对兄弟对家人关怀备至,在工作岗位上也同样受到同事们的好评和称赞。在担任翼城县糖酒公司经理时,他以身作则。每天提前上班,带头打扫卫生,带头装卸商品,与职工打成一片,与职工同甘共苦。不仅团结全体职工,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商品利润指标任务,还因经常关心职工生活,爱护职工家庭而闻名整个商业系统。
学文从大局出发,曾三次把“经济师”的中级职称让给了本系统的其他人。这件事被上级有关部门了解后,《山西日报》曾以《杨学文三让职称》报道了他的事迹,这一年,学文又在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双文明办联合开展的评选“全省百名模范共产党员”的活动中,被评为省级百名模范共产党员。
有一次,一位和他居住不远的翼城老乡在外活动时突发心脏病,脸色苍白、心口憋闷,扶靠在路边,正好被他碰上。杨学文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搀扶,并帮他服了自带的强心急救药,才使其脱离危险,等老乡神志恢复正常后,又护送他回到家。后来这位老乡一提起这件事,总是赞不绝口,感激不尽,说他是救命恩人。从此,他们成了常来常往的好朋友。
退休后,谈起这些光荣的工作经历时,他总是对人说,“我当兵多年,习惯了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后来,转业到商业系统工作,对上级分配的任务我都会不折不扣的去完成。”“对下级干部职工,我一是要关怀,二是要帮助,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多么亲切、仁爱的话语啊!难怪,十八年的公司经理,上至县委书记,下至各乡镇各局领导,到基层的干部职工,都与他相处很好,关系融洽,一提到杨学文,没有一个人给他打“差评”。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