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清判几年 为何满清能统治人数几百倍于己的汉人二百多年?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抛开民族矛盾,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个话题可以转化为满清基层统治有哪些成功之处.不带偏见的说,满清基层统治在执行力和执行人员水平上都超过了晚期的大萌.究其原因,则是满清在人员选拔.财政税收上和大萌的不同带来的.总体而言,在缺乏通讯手段的古代,基层政府的管理水平可以简要表示为管理人员人数和水平的综合·/管理对象的总人数,当然,管理人员根据时代的不同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委托下的地方豪族.大萌晚期的问题在于,由于人才选拔机制和税制改革都出了问题,导致基层管理人员的人数和水平都

如果抛开民族矛盾,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个话题可以转化为满清基层统治有哪些成功之处。不带偏见的说,满清基层统治在执行力和执行人员水平上都超过了晚期的大萌。究其原因,则是满清在人员选拔、财政税收上和大萌的不同带来的。

总体而言,在缺乏通讯手段的古代,基层政府的管理水平可以简要表示为管理人员人数和水平的综合·/管理对象的总人数,当然,管理人员根据时代的不同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委托下的地方豪族。

大萌晚期的问题在于,由于人才选拔机制和税制改革都出了问题,导致基层管理人员的人数和水平都出了大问题。其一,由于我萌晚期歧视吏员出身的人才,甚至歧视一切非进士出身的人才,我萌数量庞大的秀才和举人阶层视基层工作为畏途,宁可瘫痪在家也不去工作;其二,我萌的士绅优待为士人们瘫痪在家提供了经济基础,只要有个功名在身,家庭再有一些积累,完全可以不出仕,就是出仕也可以选择教谕这种清贵职务,读晚明几大公子哥早年的诗文,很多中心思想都是这样的——老哥科举不中不要紧,趁此良辰美景,帮美人们修个车,生活还不是美滋滋;其三,由于里甲制崩坏,力役折银,以及前文所说的科举人才不愿出仕几个因素,很多地区基层事务长期落入几个吏员家族的手中,近亲交配的产物如何我不多说,而很多公共工程政府不承担,地方大族也不愿承担(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合伙把银子分了),整个基层的动员和组织能力都堕落到了相当低能的程度。

但是到我大清入关后,时代就变了,首先在人才选拔上,相比大萌,大清的学历歧视没有那么严重,选官的首要原则是满族优先而非学历优先,即使你从基层干起,要是会钻营,拍好外派的满老爷马屁,那最后的结局也未必会差。

而哪怕你是正统的进士出身,先不说最核心的几个部门你竞争不过满人进士,连贴身包衣都未必竞争得赢,一个不小心卷进中枢的敏感政治问题,这辈子就交代了,所以有清一代,自觉科举无望,投身基层官场的人不少。

其次,士人们瘫痪在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都被大大削弱了,从清初开始,满清高层就一直在收拾不听话的士人,几次大规模文字狱大大打击了士人们的安全感,雍正的一体纳粮则动摇了经济基础,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大族子弟还能悠闲度日,大部分人无论处于经济还是安全考虑,都会尽量在政府内部谋个职务,这也催生了清代一个独特职业——师爷,清代的师爷在基层政府运作中实际上替代的是明代基层政府的佐贰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政府基层管理的姿势水平。

此外,清初的几大弊政让人民苦不堪言,但也变相督促下面的各级政府提高了动员和组织能力。总而言之,清代基层管理人员数量和姿势水平的提高也是问题的答案之一吧。 打了这么多字,其实我最想说的只有七个字——赵老爷还是欠干! PS: @温体仁,阁老啊,大明那么多秀才和举人瘫痪在家不干活,内阁就没啥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