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淡宁城市的精神 贝淡宁与德格尔雅对话城市背后的气质与精神
【核心提示】美国威尔逊中心邀请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和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讲座教授贝淡宁(Daniel A. Bell)和乔治敦大学校长约翰·德格尔雅(John J. DeGioia),举办了“城市的精神:在全球化时代对城市认同的重要性”的讲座。
日前,美国威尔逊中心邀请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和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讲座教授贝淡宁(Daniel A. Bell)和乔治敦大学校长约翰·德格尔雅(John J. DeGioia),举办了“城市的精神:在全球化时代对城市认同的重要性”的讲座。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将两位学者的谈话整理成对话形式呈现给读者。
城市平衡全球化与同质化
贝淡宁:在西方传统中,政治思想最初是作为不同城市与它们所显示的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之间的一种比较而出现的,例如雅典和民主制,斯巴达和寡头制,耶路撒冷和宗教。在现代社会,很多城市也有着自己的“气质”和“精神”。
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我爱纽约”可能是至今为止最成功的城市标语。然而,在英文中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居民对所在城市的热爱。因此,我和安福纳(Avner de-Shalit,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创造了“爱城主义”(civicism)这个词。
发展和维持城市气质很重要。全球化导致国家日益趋同,而城市能挽救文化的同质化。为了遵守国际协定和规则,国家在特有文化及生活方式中扮演的角色日益淡化,多元的文化逐渐转变成单一的消费主义文化。然而,在保护城市独特气质的过程中,人们能借此发展其多样性。
通过发展并保护一个城市的独特气质,避免文化同质化。当然,维护城市的气质并不反对开放和包容,毕竟全球化也有好的一面,它使得人们对“他者”更加开放与包容,有助于信息的自由流动,有助于为在历史上被边缘化的民族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
德格尔雅:在讨论城市气质时,贝淡宁很好地抓住了其特有的、平衡全球化带来挑战的能力。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能否将精神层面的因素以及城市中所有的人定义为全球化的资源?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促使我们寻求全球化的解决方案。
在《城市精神》一书中,贝淡宁等学者提到,城市化与全球化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如今,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且城市居民中,至少有60%是年轻人。今后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
全球每天有18万人来到城市,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到城市的人口是6千万,这个数字在今后30年间会继续增长。相比较而言,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仅为总人口的2%,这个数字至20世纪50年代已达到30%,而如今更是超过50%且很快会达到60%。
至2015年,全球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将达到23个,其中发展中国家有19个。这些数据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概念,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感受到城市的重要性,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重视城市。
城市气质具有促进多样性的伦理意义
贝淡宁:城市气质带来的多样性不仅有助于挽救同质化,也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充满价值和乐趣,为人类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类型的城市为人类带来不同类型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并有助于实现在国家层面难以实现的令人向往的政治目标。
没有气质的城市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但不够优越。有的人也许更喜欢居住在同质化的政治共同体中,在那里他们可以匿名地混同于大众;另一些人也许更喜欢居住在具有独特特性的小区。有的人也许仅仅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而喜爱“缺乏特征的”城市,那也很好,但我们会认为具有某种气质的城市更为可取。
此外,城市对其居民也更包容。例如,当人们得知我在北京住了8年,很多人会说,“你是老北京啊!”但是,没有人会因此说我是中国人,最多会说我是中国女婿,因为我妻子是中国人。
德格尔雅:对所处环境重要性的认同,是我们对整个世界认同的第一步。大爱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很深的基础。正如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所言,如今,很多人强调“世界公民”,但这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所处地的身份。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据其疏密形成了一个个环绕在我们周围的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每个人是同心圆的圆心,离我们最近的是直系亲属,随后是邻居,然后是同一村落或社区的居民,之后是同一城市的居民,接着是同一个国家的同胞,最外一层是全世界的人类。
这些关系逐渐发展开去,最终又都回归到圆心。在研究某一地域时,把城市作为我们思考的对象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就以我现在所生活的华盛顿特区为例,这个城市经历着深刻的转型,而作为城市的居民,我们的生活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我们参与转型,同时也受其影响。
定义城市气质绝非易事
贝淡宁:如今,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但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别依然很显著。比如,同样是大城市的北京和上海,显然有着各自很强的身份认同。如何识别城市气质?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通过研究城市各自的预算——比如蒙特利尔市在语言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大;通过研究档案;依靠个人的经历——当然这个有一定局限性,但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还有一种方法,漫步——在去一个城市前,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阅读等,然后通过漫步,去体验、感受,以及质疑、修正原先的假定。
为了完成《城市精神》一书,我和安福纳漫步了9个城市,9个城市具有各自独特的气质:耶路撒冷与宗教;蒙特利尔与语言;香港与没有享乐主义的物质主义;牛津与学习;等等。
德格尔雅:一座城市的气质由各种行为、选择、决定和责任构建而成。探寻城市的气质可并不轻松,找到答案也绝非易事。城市对很多人而言,意味着很多东西。以我熟悉的华盛顿特区为例,华盛顿特区的特征是什么?有些人将之定义为美国政治中心,来自各个州的众议院代表来此工作,他们代表着自己的家乡、社区,用国家的视野,为促进这个城市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也有人称华盛顿为艺术荟萃之城,每年都有很多旅游者,来感受史密森尼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的艺术珍藏。
从历史上说,由于华盛顿所处的特殊地位(南北分界线),这座城市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我喜欢大家称特区是一所大学城,就学生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例而言,华盛顿居美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