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东的事迹 王恩东—从济阳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出炉,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从52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服务器领域首位院士.消息一出,各界赞誉不断.跟王恩东在专业领域获得的"大成就"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所不同的是,在县城的街谈巷议中,这位从济阳走出的工程院院士被关注更多的是"他原来什么样",提及更多的标签是"是咱济阳人".采访中,不管是同村的村民,还是曾经的老师同学,无论是被他人问起,还是他们不经意想起,昔日里那个没有所谓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出炉,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从52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服务器领域首位院士。

消息一出,各界赞誉不断。

跟王恩东在专业领域获得的“大成就”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所不同的是,在县城的街谈巷议中,这位从济阳走出的工程院院士被关注更多的是“他原来什么样”,提及更多的标签是“是咱济阳人”。采访中,不管是同村的村民,还是曾经的老师同学,无论是被他人问起,还是他们不经意想起,昔日里那个没有所谓“院士”、“科学家”等光环的王恩东,同样是以一个榜样的身份被定义。

成绩从小便名列前茅的王恩东在村民和老师的眼里是个学习上的天才,“因病请假一个月,回校照样考第一”、“各科几近满分,英语水平比老师都高”等事迹被同村的村民和老师董传宝以一种上扬的语调被说起。带着对于天才的“刻板印象”,在采访之前,我以为将见到一个处处会流露出一位成功人士所应有的独特人格。然而,12月15日在北京国际科技创业园与王恩东的首次碰面,只是打破种种“刻板印象”的开始。

初定于九点半的采访因小觑北京的堵车外加司机的失误而不礼貌的迟到了,王恩东从位于大厦一楼的公司里走出来迎接更让我们感到不好意思。中等身材,带着眼镜的王恩东是一副谦和有礼的相貌,在不足30平米的办公室里,关于他更多的印象得以形成。

“我的人生轨迹是直线型的‘三个一’,只读了一所大学(清华大学),只就职于一个单位(浪潮集团),只研究了一项事业(服务器)”

采访中,王恩东呈现的并非是一个乐于表现出在各方面拥有异常洞见的人,对于多数问题,他的回答并不是严肃的高谈阔论,反而是些简单朴实的陈述。一些朴素至极的观点点缀在他的思考和故事间,让人会恍然忽略掉他身上那些自带光环的标签和身份。他语速不快,也并非铿镪顿挫,讲到几处,还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然而,在他朴实的近乎单纯的回答背后,却是他取得的一次又一次让家乡人为之骄傲的成绩。

谈起父亲对他的教育,王恩东说父亲对他很严格,给予他的关心更多体现在让他树立一个更远更高的目标,学习向来很自觉的他只要跟父亲说“你放心,我知道了”,父亲就不会再过多的操心细节方面的问题。时任王恩东高中班主任的谷家森谷老师至今仍记得,王恩东的父亲亲自把当时班里年龄最小的王恩东送到老师面前,重视孩子学习的心情溢于言表。“低头看路(踏实做事),抬头看天(志存高远)”的教育理念与日后王恩东的执著专注或许是息息相关的。

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王恩东说:“我是个比较爱学习的学生,可以说我除了学习没有别的事情”。初中时候,同样住校的同学经常看到他晚上点着煤油灯读书学习。看到他的心无旁骛,老师更是给予充分支持,“我上学期间,老师从来没让我当班干部,都是跟我说让我好好学习就行。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例外。所以,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这一件事。”自身的专注认真和环境的简单单纯,让王恩东在学生时代将“专注”一词诠释的淋漓尽致。
 

作为济阳历史上第二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王恩东在进入清华机械系后仍是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搞学习”的“好学生”,但有所不同的是,对计算机开始感兴趣的王恩东在本专业开始“分神”,他开始选修很多关于计算机和电子类别的双学位课程,因缘巧合的机会下,他进入到本专业一个有关计算机控制的课题组,自此,他一步踏入计算机领域,再也没回头。“我的人生轨迹是直线型的‘三个一’,只读了一所大学(清华大学),只从事了一个单位(浪潮集团),只研究了一项事业(服务器)。”谈起这一路走来的各个重要节点,王恩东的“直线型”做派发挥着简单却至关重要的作用,执著而专注的品质让他有着一股不竭的动力。

“比起王院士、王总等称谓,我更习惯被直呼其名。”

在访问王恩东之前,翻阅出的大量资料无外乎是其在信息技术领域提出的言论、获得的成就等等专业性的分析论断,各种头衔的累加似乎让王恩东的成功被神化,被附加的距离感让最初设定的采访问题都跟所谓“成功学”的大纲比肩而立。

然而,在采访王恩东的时间里,你却很少能感觉到本应属于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信息总裁、工程院院士的巨大自我,相反,一种谦和内敛的“书生气”形象在他的言谈举止中不知不觉被具象化。采访前他会征询记者是否需要扎上领带,采访中他不急不躁认真回答记者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采访结束后仍然配合调整机位,而没有因为日程安排上即将开始的会议而进行丝毫的催促。

王恩东的“学者”气质似乎并没有因为他各式各样头衔的累加而变得暗淡模糊,谈起荣誉和头衔,他说:“褪去这些头衔和标签,我还是更习惯同事对我直呼其名,这更能体现出感情的真诚。而且工作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别人对你的尊重也不局限在称谓当中,称谓不是尊重的唯一体现,也不能代表成就的大小。” 看重科研工作本身,淡泊荣誉的累牍,才让王恩东一直轻松上路,让成绩一直保持“在路上”。

对待荣誉,他淡泊内敛,对待聪明,他同样给了一个谦和低调的回答。在他的每个发展转型阶段,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单位,他都没有要去做什么特立独行的事情,而是规规矩矩听长辈前辈的话,继而用心去做。所以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个聪明人。聪明就是能够看清大势发展的趋势,顺势而为,将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入到一个团队甚至是社会应有的发展趋势当中,然后各显其能,就是一个聪明人做出的聪明决定。

王恩东把情商和智商的综合值等同于聪明与否的标准,这跟其工作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时代的王恩东在旁观者眼中更多的形象是“独来独往”,很少与人亲近却也从来不拒绝帮忙解答同学的问题,“专注做自己的事”让他觉得学习这种个人的事情并不是一项攻关,也不存在难以解决的困难。然而,进入到社会和企业之后,很多事情不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事情,而是要融入团队在项目里形成团体作战,很多问题也不再能依靠学习就能找到答案,无处求果无书依赖的问题更是家常便饭。

或许从本质而言,王恩东的独特之处,便在于他懂得把握自我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从学习到工作,他有对信念的专注,对热情的节制,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同样他有不可忽略的智慧和天赋过人的聪颖,也许最重要的,是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不卑不亢不温不火的谦和内敛,对于不管是出类拔萃的学生王恩东还是盛名之下的院士王恩东,都像是作为首位数字开端的“1”,让他那些荣誉“0”与日俱增,且光芒愈烈。

“关于自身我通常很少考虑,更多的都是有关团队的合作和公司的发展”


在王恩东不到30平米的办公室内,两个书柜占据了不少空间,一个柜子里满满陈列着“2013年中关村十大年度人物”、“北京市青年企业家突出贡献奖”、“第十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等林林总总的奖杯,另一个柜子里则是各种有关云计算、处理器、大数据、技术发展等专业的书籍。一本第10期有关类脑计算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放在桌上明显的位置,在没有一盆绿色植物点缀的办公空间里,一张有关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的长幅照片作为装饰物显得尤为显眼。简单布置的办公室里近乎于没有一点无关于工作的内容,这种环境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工作狂”形象的王恩东。

说他是个“工作狂”,不仅仅是因为员工说他的名字在加班表里出现的次数总是“名列前茅”,更不仅仅是他可以凌晨六点下班,早上九点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更多的原因来自于采访过程中,他“三句不离本行,处处提及团队”。就连说起闲暇时选择的书籍也大多偏向科幻类,因为书里大胆的假设和出奇的构想对他的科研工作有一种“另类”的启发。面对很多问题,连他自己都说:“关于自身我通常都很少考虑,更多的都是有关公司的科研研发。”

作为长期活跃在中国服务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王恩东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路线,凭借坚韧的创新精神带领研发团队翻越了一座又一座技术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推进中国服务器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追随到赶超,实现了中国服务器进入世界第一阵营,有效促进了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依靠自主创新捍卫了国家信息安全。他当选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台阶,能够让他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不论是说起当选院士后的心情,还是谈起他自身下一个目标的设定,所有试图探究他个人生活部分的问题都被王恩东以团队的付出和公司的计划来作为回答。在得知当选院士之后,王恩东在跟团队的“庆功会”上“忆苦思甜”,回忆起这些年做科研的艰辛和团队的不易,他更是把这份来自国家最高的荣誉归功于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

当问起这份荣誉会给他自身带来什么变化,王恩东说道,国家给予我这一份莫大的荣誉,我跟我的团队就要对得起这份认可,在下一步工作中将不仅仅是围绕着个人的兴趣和企业本身的目标去开展工作,更是要围绕国家的需要去开展资讯性、规划性的工作。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成果,更多的是一个团队的成绩,所以他的轻重与否和意义大小都应以团队为对象,而且现在的成绩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荣誉应该都还是“在路上”。从“小我”的实现到“大我”的践行,王恩东都将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贯彻始终,不失“科研工作者”的本心,踏踏实实诠释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含义。

“感谢亲朋好友和乡亲父老的关心,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王恩东当选院士的新闻一出,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向浪潮集团和王恩东本人发去了贺信,并安排县电视台、《新济阳》进行了专访。母校济阳一中也在学校公示栏张贴了喜报传达自豪之情,很多他原来的同学和老师同样发去短信向他表示祝贺。向王恩东发出邀请的媒体单位并不在少数,但都由于时间问题并未成行,我们这次得以成功的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也足以表现出王恩东对家乡的感情。

王恩东也借着采访的机会向家乡父老表示了感谢,“首先要感谢老师的培养,从初中到高中,老师不仅给予我很多学习上的关心,同时还有生活上的帮助。其次,祝愿家乡的亲朋好友能够生活愉快,也祝愿家乡能够发展的更好。”

作为在信息产业有所建树的佼佼者,王恩东深谙当下“互联网 ”发展趋势的重要性。互联网基于中国,已不仅仅在于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管理、营销、购物、支付等方面的便利,而更有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和观念转型的作用。谈起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王恩东说道,“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来提升家乡传统产业的发展,让我县的优势特色产业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也许能够更好地促进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采访结束,时间已是十点半,王恩东跟我们妥善收尾后,摘去采访前特意扎上的领带,又奔赴下一场会议安排,满满当当的日程表或许于他而言已是习以为常。从济阳到北京,从带着被“刻板印象”固化的好奇心,到采访过程中不断被填充饱满起来的个人形象,直至对话结束,王恩东都未曾让我们觉察出他正处于一个多显眼的头衔之下。正如人们都会仰视伟大,崇敬伟大,可有时却很难发现伟大,更难想象伟大会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