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奇石收藏者沈建国

2017-09-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天山网讯(通讯员赵利申 陈良报道)大自然的神奇之工给世界创造了不少美妙的东西,各地千姿百态奇山怪石,无一不是大自然的艺术杰作.那些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和晶莹艳丽的宏云石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发现和认识的,在艺术家眼里却能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从而"点石成金",使其身价百倍.这类石头古人称之怪石.巧石.趣石.石玩.供石等,因此具有一定的关上价值.而伊犁有位奇石收藏者沈建国,苦心孤诣收藏的奇石达300余块,他把这些藏品和收藏过程视为人生的最大财富.沈建国认为"收藏本身就是对人格的一

天山网讯(通讯员赵利申 陈良报道)大自然的神奇之工给世界创造了不少美妙的东西,各地千姿百态奇山怪石,无一不是大自然的艺术杰作。那些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和晶莹艳丽的宏云石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发现和认识的,在艺术家眼里却能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

从而“点石成金”,使其身价百倍。这类石头古人称之怪石、巧石、趣石、石玩、供石等,因此具有一定的关上价值。而伊犁有位奇石收藏者沈建国,苦心孤诣收藏的奇石达300余块,他把这些藏品和收藏过程视为人生的最大财富。

沈建国认为“收藏本身就是对人格的一种历练,艰辛漫长、充满追求和期待的收藏过程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爱石之缘起 说起沈建国爱石的经历,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由于受环境的熏陶,沈建国自幼就喜欢歌舞。由于对艺术的痴迷与热衷,1966年年仅17岁的他就考进了伊犁特克斯县文工团,任团长和编导职务,曾组织和编导了多台汉、维吾尔、哈萨克族舞蹈、话剧及音乐剧。1980年至1984年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电视台进修学习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编导。

1984年,作为全国第一届电视导演进修班的他,回到新疆电视台实习,来到喀什地区,就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维吾尔族电视剧《三青年》。也就在那时,由于长年累月的野外奔波和艺海生涯,他渐渐被家乡惟妙惟肖的自然“纹理石”所吸引,慢慢就养成了收藏的习惯。

如今,他的“宝库”里既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石,还有千姿百态的“植物”和“山光水色”石,甚至还有令人惊讶的“象形字”石,如“日、月、金、木、水、火、土”等等。说起为什么喜爱石头,沈建国说,书画瓷器价格高,赝品多,不好驾驭;石头价格低,易鉴别,但最主要的还是与石头有缘份。

缘份是什么?就是对石头的悟性。对于美的发现,不同的人感受是不同的,发现石头的魅力,精神上感到愉悦,你才会收藏它;没有悟性,对石头的美没有感觉,再好的石头你也会熟视无睹。

淘石之甘苦 我最初玩石兴趣广泛,收藏了数百块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观赏石。在2005年底应邀参加由西安主办的“中国-西安首届奇石博览会”观赏石展评中,自己作为唯一一位用石头来宣传伊犁、歌颂伊犁的人,他深感荣幸。在来自全国各地3万余块观赏石中,自己带去的20块观赏石中就有5块获奖,成为代表新疆参赛者中获奖最多的人之一。

回到伊犁后,沈建国开始对自己的藏品进行整理、归纳、反思,感觉初涉收藏有些盲目,藏品杂乱而又肤浅,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收藏目标。 西安之行,使沈建国开阔了眼界。他告诉记者,在博览会上,主要是因为自己收藏的奇石石质过差和体积过小,不然他还可以取得更多更高的奖项。

从此,他还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将大石头搬回家。”2006年初,沈建国不顾寒冷,冒着严寒和儿子来到一百公里开外的尼勒克县,想把早在4年前盯上的一个大石头搬回家,由于体积超大,体重过重,整整和儿子折腾了一天还是没有挪动一步。

后来,找来几名牧民帮忙还是未将其搬动。由于对奇石的执着,沈建国请来吊车才将这块带有一对凤凰的重达350公斤的奇石搬回了家。

石之心语 把玩这些上亿年浓缩成的精灵,便会让人产生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之感。沈建国说,人生不过百岁,石头却已有亿万年,百年在石头上也就是一道浅痕。想到这些,便可令人荣辱皆忘,珍惜当今。读石也能读出人生哲理,这难道不是石头给人的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