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简历 张治中将军妻子子女简历 张治中怎么死的有几个儿女后代夫人照片
[导读]:张治中将军系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同时也是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张治中将军是巢湖人,其18090年出生,1969年因病逝世。张治中将军夫人名为洪希厚,近日张治中将军的女儿张素久及后代孙子朱一山均接受接着采访,表示今年是中国抗战70周年纪念日,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再续仇恨。有关于张治中将军的简历自资料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张治中,1890年生,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
朱一山是一位美籍华人,他告诉记者,其母亲张素久为了能更好地纪念外祖父,也更方便为家乡做些事,于2012年11月在合肥成立了"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基金会所有资金为张治中亲属及好友捐赠,其主旨为赞助文化、教育相关的公益事业;关爱特定弱势群体;推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支持张治中有关的故居、公园、影视作品等;推动张治中家乡黄麓镇的美好乡村建设。
"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公平正义,作出无愧于先辈的贡献。"朱一山说。
他告诉记者,他母亲张素久现在已经在北京了,将受邀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张素久是张治中将军的小女儿,作为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她一直在美国忙于筹办各种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据介绍,张素久一共筹划了六大系列纪念活动,有的已经顺利完成,有的正在开展。
今年八一建军节晚上,张素久和侨胞们组织策划在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举办《黄河大合唱》大型音乐会;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当天,他们在位于洛杉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8月28日,成功举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
据朱一山介绍,在美国南加州约有30多位侨领陆续收到中国国务院发出的邀请函。"我姐姐也作为英国华侨华人代表受邀参加9月3日的阅兵观礼。"
到今年,张治中去世有46年了。朱一山和家人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想把外公外婆的骨灰迁葬到安徽巢湖黄麓镇洪家疃村。以前在北京时,清明节前他们都会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拜。
"我外公、外婆的骨灰都葬在八宝山,中华传统历来讲究落叶归根,家族人希望他们能够魂归故里。"朱一山告诉记者。
他还透露,在全民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天,张治中基金会将在安徽阜阳举办关爱老兵活动。"感谢那些曾经为抗日战争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兵们。"
现年96岁,1915年4月生,安徽巢县洪家疃人。第六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爱国将领张治中的长女。1935年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肄业后赴英国西南大学留学,1937年8月回国,在洪家疃黄麓小学任校长。1940年与周嘉彬结婚,在西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任外语教员。195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1953年后在外贸专科学校(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
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届常委,第九届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我的父亲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已经离开我们42年了,如果活在世上,也已经121岁。作为惟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惟一敢对毛泽东、蒋介石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父亲经历了鲜为人知的国共往事。
父亲一生与国民党、与蒋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蒋介石的八大亲信之一,两人交往颇深,父亲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但是,虽然跟随蒋介石20年,父亲从未参加一次反共内战,而是以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留在北平1949年4月1日上午,以父亲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一行二十余人,乘"空中行宫"号飞机由南京飞抵北平。在机场,父亲发现中共和谈首席代表周恩来没有来迎接,来接机的仅是中共和谈代表团秘书长齐燕铭、北平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等人。
父亲看此情景心里很纳闷。屈武记得父亲对他说:"看来中共对我们的诚意是有怀疑的。"
父亲一行走进下榻的北京六国饭店时,抬头见到一幅大标语:"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
当晚,周恩来伯伯在六国饭店宴请代表团全体成员。宴会结束后,周伯伯、林伯渠和父亲、邵力子谈话。周伯伯首先提出质问,认为父亲来北平谈判之前不应该去溪口看望蒋介石,认为这是加强蒋介石的地位,证明蒋介石仍有力量控制代表团,并说"这种由蒋导演的假和平,我们是不能接受的"。此后周伯伯又提过两次,父亲加以解释,双方为此还有争执,到谈判快结束时才被中共所了解。
从4月2日至7日,双方代表就"八项条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个别交换意见,主要议题是"战犯"及"渡江"两项。李宗仁的意图是"隔江而治",想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中共方面坚决表示"无论和战,均须过江"。这就使李宗仁"划江而治"成为泡影。为此,双方原拟4月5日的正式和谈,不得不向后推迟。
4月8日,父亲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来到双清别墅会见毛泽东。毛泽东亲自出门迎接,他热情地握着父亲的手说:"谢谢你,1945年到重庆,承你热情接待,全家他迁,将桂园让给我们使用,又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欢送会!别来你的身体和家人都好吗?"
从4月13日开始,双方进入正式谈判阶段。经过双方多次磋商,终于形成《国内和平协定》8条24款。
16日,父亲派黄绍竑、屈武带了文件回南京,劝告李宗仁、何应钦接受。20日深夜,父亲得知南京方面拒绝接受,并要求订立临时停战协定。代表团即刻将复电抄送中共,请他们再加考虑,这是21日上午9时之事。不久,北平街上到处是"号外!号外!"的声音,毛主席、朱总司令已经命令解放军进军江南了。
国共和谈虽多曲折,但也有收获。父亲在北平与中共代表进行了二十多天的密切磋商,终于形成了《国内和平协定》8条24款。父亲认为这个定稿已经接受了南京政府代表团所提修正意见四十余处,占修正意见的多数。其他人也表示应以诚心承认错误,以勇气承认失败;如果能了然于"战败求和"、"天下为公"的道理,只有欣然接受。但是事与愿违,这个《国内和平协定》终为南京政府拒绝。
此时,李宗仁、何应钦电催国民党代表团速返南京,23日派飞机到北平,24日回南京。父亲本打算24日回南京复命。
当天,周伯伯去看望父亲,说渡江准备已经完成,随着形势的转移,仍有恢复和谈的可能;并说代表团回去后国民党的特务是会不利于他们的,甚至诚恳地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指张学良),今天不能再对不起你了!
"父亲被周伯伯的诚意所感动。让父亲留在北京有两个意思,一是"你回去处境一定对你很不利"。周伯伯说,代表团不管回到上海还是广州,国民党的特务都是会不利于你们的;二是要继续谈判,认为一旦解放军渡过长江,协定还是有签订的可能。
但父亲的内心陷于极度的苦恼与矛盾中:"不回去吧,自己是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和平破裂,理应回去复命;回去吧,中共的挽留是诚意的和善意的,而且一旦解放军渡过长江,协定还是有签订的可能。"看到未来没准有一线希望,父亲决定留在北平了。
4月23日,从上海起飞的接和谈代表的专机飞到了北平上空,请求降落。周伯伯指示机场指挥台回话:"飞机跑道正在修理,无法停机,过两天后再来。"飞机在北平上空盘旋几圈后返回了。
随后,通过共产党地下组织的联络,我母亲带着二弟一纯、五妹素久,从上海搭乘北上接代表团的飞机到了北平。
思想包袱留在北平的一段时间是父亲少有的休闲时间,他自己也说有30年没有这么休息过了。他在3个月的时间里逛北京的名胜古迹、听北平的大鼓和四大名旦的京剧。
父亲留下来后也背着沉重的思想负担,他的思想症结是:"拿我(张治中)和蒋介石的关系来说,他是国民党的总裁,我是国民党的干部,而且在一般人看来,我还是他的亲信干部、重要干部;而他在反共,在主战,我则一贯地主张联共、主张和平,4月1日以后更跑到共产党这边来,一来就不回去了,这不是变成干部背叛领袖了吗?"
4月到6月,这3个月里是他最苦闷的一段时间,"我是一个国民党党员,但现在站到共产党这边来了,人家会不会说我是‘投机’呢?这一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没有想出一个答案。" "我是为和谈来的,而且是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和谈既然破裂,为什么不回去?留在北平干什么?算怎么一回事?"
而父亲对自己如果回南京命运会如何,曾经有过判断。一些朋友劝说张治中,国民党特务和反动分子会加害他们,张治中说:"我个人方面没有这个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