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生平 邵力子后人 “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
和平,绍兴,蒋介石,革命,促进,民国,抗日,主义,重庆,西安
人物风云
邵力子
邵力子(1882-1967),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新闻家及教育家。他一生积极办报,力促和平,心系教育,在我国近现代政治、新闻、教育领域留下浓重的一笔。1949年加入民革。
促进和平
邵力子一生提倡国共合作,促进和平事业,素有“和平老人”之称。他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曾是中共党员与国民党党员的双重身份,后为了革命需要,服从组织安排,在1926年退出中共而成为单纯的国民党党员,这也是邵一直促进国共合作、促进和平的重要原因。
1927年,邵力子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仍希望国共合作,期待以政治途径解决两党分歧,并恳请蒋不再杀戮青年并且不要让自己写反共文字,就继续在国民党内任职。“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停止内战。
西安事变后,作为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也被拘禁。他力劝张、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同时出面劝说蒋介石放弃内战,促进全国团结抗日,他不顾个人安危,惟愿抗日救国的愿望迅速实现。其后他先被蒋派去奉化溪口陪被囚禁的张学良读书,并被免去陕西省政府主席一职。
1937年,邵力子起草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宣言,并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负责抗战舆论工作。在此期间,进一步追求和平,促进国共团结抗日,支持爱国舆论。如斯诺所写的《毛泽东自传》也在他的准许下在国统区的刊物《文摘》上发表,后来《文摘》因翻译刊发了抨击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文章,要被有关部门查禁,邵力子大力反对,与国民党高官陈立夫、张道藩等人激烈对抗。
正是因他在宣传部长任上不遗余力促进抗战、追求和平,结果又被蒋介石罢免。
邵力子之所以被称为“和平老人”,更突出地是因他在国共合作方面的不懈努力。1945年8月毛泽东决定赴重庆进行谈判。邵力子了解蒋介石假和平的本质,一方面也希望局面经由谈判有转机。他表示,孙中山坚定主张国共合作,并且只有国共合作,对内能取得革命胜利,对外能取得反侵略的胜利。
他始终坚信和平,促进谈判顺利进行。最终《双十协定》签字,重庆谈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46年1月,邵力子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了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政协五项决议的形成付出了努力。
只是不久蒋介石就撕掉了和平的面具,全面发动内战,使邵力子前面的努力白费。这时他虽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大会秘书长,负责筹备大会事务,但他断然拒绝参加,而是去为离开重庆的周恩来送行。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第二天行政院便作出决议,指定邵力子为首席代表,与张治中等人作为代表与中共谈判。邵力子先以私人身份前往北平、石家庄与中共方面交换意见。待到3月24日“南京政府和平商议代表团”组成后,邵坚决辞任首席代表,改由张治中担任,作为代表再来北平正式进行和平谈判。
最终,南京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代表团决定全员留在北平,共同建设新中国,邵也随即参加新政协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邵力子坚持留在大陆,并在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及世界和平理事会任职,通过发表文章、谈话及广播等多种形式联络在台湾的故旧,宣传介绍新中国的成就与中共的政策,心系祖国统一大业,希望和平解放台湾,两岸早日统一。
办报扬名
邵力子是近现代著名的报人、政论家。1906年他赴日学习新闻学,回国后参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1912年出任过《民声报》记者,1913年参与创办《生活日报》,1916年参与创办《民国日报》并担任经理及编辑,1919年6月开辟《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从1907年开始参与《神州日报》的编辑工作,到1925年离开《民国日报》,18年的办报生涯是邵力子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标签。
1902年邵力子到杭州参加科考,中举人第67名,得了一块“文魁”匾。但他没有继续仕途,而是至上海南洋公学的“特班”学习。1904年初,他人生中第一次公开撰文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引起强烈反响。1906年他与于右任等东渡日本留学,与孙中山见面后加入同盟会。
1907年邵力子与于右任等回到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宣传革命主张、报道革命事迹。这使其在上海影响很大,孙中山甚至希望将它办成革命的机关报纸,后遭遇火灾。邵力子又办《民呼日报》,被查封;又办了《民吁日报》也被查封;他又与于右任办《民立报》。他不畏艰险,一直以办报为武器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也称《民立报》是一种民族革命的日报。
五四运动后邵力子所开辟与主编的《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是其一生新闻事业的高峰,是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园地。邵力子任《觉悟》主编时大力宣扬新文化新思想,前后撰文千余篇,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觉悟》成为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
当时邵力子思索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形势,感到必须进一步宣扬新思想,所以《觉悟》一直不遗余力地宣扬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方向坚定彻底,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副刊,使一大批青年获得思想启迪。
邵力子在《觉悟》副刊中发表的文章,解决民众的问题,反映时代的呼声,唤醒人民觉悟,表达人民心声。他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敢于与张东荪论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介绍苏俄的制度及进步文学;他还积极宣扬工人运动的思想,希望知识分子可以深入工人中,让工人解放自己;他尤其宣扬妇女解放的思想,青年将他视为良师益友。
《觉悟》上的“邵力子信箱”,与读者们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与困惑,成为民国新闻史上“三大信箱”之一。
在办报期间,邵力子克服了诸多困难。《民国日报》1916年1月22日创刊后便被英租界当局与巡捕房盯上,经费也十分拮据。1920年因为拖欠各通讯社费用,报社便得不到中外电讯等稿件。邵力子只得到临近的《申报》报馆聊天偷看他们的电讯版,后被《申报》编辑们发现,有次便故意伪造了假新闻,结果第二天真见诸《民国日报》专电栏。当时纸张费也常常拖欠,邵力子只得脱下身上旧皮袍子典当,而自己在报社里等亲属送棉衣来。
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新华日报》的创办也与邵力子的支持密切相关。当时中共机关一直试图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报刊,但因国民党的阻挠而未能如愿,在1937年邵力子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当时周恩来、朱德借在南京参加军事会议期间,与邵力子商议办理《新华日报》一事,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并签字同意了中共的注册申请。
最终,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并登载了邵力子、孔祥熙等国民党上层的题词,使得中共在国统区有了宣传自己抗日主张的阵地,当然邵氏此举也遭到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
心系故乡
邵力子热爱故乡浙江绍兴,认为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与表现。他虽长期身居外地,却为故乡办了很多利民的实事。如邵力子在绍兴倡导围湖围海造田开垦,全力支持修缮三江闸,私人出资疏浚陶家堰的贺家池,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他还资助扩建绍兴医院,增加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并出资支持《绍兴县志》的出版。
邵力子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1902年中举后,邵力子便与族人商量,利用宗祠祭产田祭祖和灯头戏之外的结余办一所小学。经过一番斗争,“明强学堂”在陶家堰的邵家溇村成立。为保证经费,还成立了邵氏宗祠董事会。
不过后来学校经费日益削减,办学日趋难以为继。1933年邵力子重返故乡看到这种情况,便寻找有识之士继续办学。西安事变后他卸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时的六千元养廉金,被他用以为明强小学扩建了一栋校舍,还聘请教育界知名人士为校长。抗战胜利后他还亲自加以整顿,且经常捐助。明强小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在邵力子出生的邵家溇村,目前还保留着邵力子的故居,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瞻仰。
邵氏家族有一支派聚居在陶家堰东乡,土名唤作运川村。邵力子在1933年回乡时,看到孩子们无法入学,便带头资助,与热心族人一起建立“私立运川学堂”。除了本族子弟,也招收附近农家子弟入学。1934年,邵力子奉母亲张氏灵柩安葬在绍兴富盛金家岭,发现该地的广大农民子弟无处入学,便利用此次亲友赠送的葬母礼金办起“棠阴小学”。
学校成立之日,邵力子亲自宴请学校教师,时其为省政府主席,却尊师重道、平易近人,令教师十分感动。
除了这三所小学,邵力子也关心中学教育。当时绍兴仅有初级中学,不能就地升学,只能到杭州、上海等地读高中,且学费高昂,很多学生辍学。绍兴有识之士就想办一所完全中学。1932年6月开会时,邵力子在外地无法参加,但仍被选为设立人会议主席,并资助银币一千元,成立“绍兴中学”。
后来邵力子亲书“卧薪尝胆”校训,期待奋发图强、挽救民族危亡。1933年,邵力子借回乡之际,到校发表了《从绍兴到世界》的演讲,希望学生们不忘东北同胞、不忘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总理遗教要求自己。
1933年10月,学校改名为稽山中学,并以他的题词为主题谱写了抗日校歌。1936年底,邵力子再次来到该校演讲,呼吁同学抗日救国,支持学生的爱国进步运动,还特别表达了对杨虎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赞成。在他的影响下,该校诸多学生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新中国成立后,邵力子仍十分关心该校的发展,还请到周恩来总理担任该校董会名誉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