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 读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权力双峰和两点碰撞》有感
第二股力量以陈云为代表,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原来的意识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走50 年代的路。
第三股力量以邓小平为代表,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原来的意识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走市场取向的改革。
第四股力量以自由民主派为代表,在经济上主张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搞市场经济;在政治上主张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政治民主化。
“四人帮”被粉碎,“凡是派”被赶出权力中心后,主张走毛泽东晚年路线的第一股力量被彻底瓦解,第一种选择也就失去了可能。第四种选择的力量还处于边缘地位,对国家大事没有发言权。只能在发生学潮时表现其力量的存在。
因此,政治斗争主要是在第二种选择和第三种选择之间发生。这两种力量都在权力中心,都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较多的支持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民间力量的发展壮大,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进入,第四种选择的政治力量(即自由民主派)也在悄悄地发展。
估计若干年后,可能走上前台,成为一种主流力量。与自由民主派尖锐对抗的第一种力量逐渐消退,而专制力量(新权威主义,新左派可能是这种力量的的维护者)则会与自由民主派抗衡。
就中国共产党最高层而言.无论是陈云阵线还是邓小平阵线,都不想搞彻底的政治改革。邓小平虽然多次讲过政治改革,但他的政治改革是在“四项基本原则”框架之内。其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彻底政治改革的底牌就是改变一党专政,这必然伤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著名自由主义学者于光远说过:“想要共产党搞政治改革是与虎谋皮。”
杨先生最后指出,在解决专制问题上,中国人分为两条战线,一条战线是要求政治民主化,一条战线是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陈云阵线和邓小平阵线就变成了一条战线—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他们不仅和自由民主派,而且和一切要求民主化的中国人成了对立面。
对立双方,一方拥有强大的暴力,另一方只有日益强烈、不可违抗的民意。今后的“两点碰撞”不再是“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碰撞,而是专制和民主的碰撞。
这是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两点碰撞”,它比经济自由化过程中的“两点碰撞”更具有刚性、更为激烈。1989年春的北京风波就是一次演练。今后这方面的斗争会不会酿成更大规模的流血,取决于斗争双方的政治智慧。
杨先生文章里有三句话很值得大家仔细推敲:
一、“与自由民主派尖锐对抗的第一种力量逐渐消退,而专制力量(新权威主义,新左派可能是这种力量的的维护者)则会与自由民主派抗衡。”
二、“想要共产党搞政治改革是与虎谋皮。”
三、“1989年春的北京风波就是一次演练。今后这方面的斗争会不会酿成更大规模的xx,取决于斗争双方的政治智慧。”
这分明是在警告我们的和谐政府,要么像前苏联那样乖乖地和平政改,要么像阿富汗、前南斯拉夫、伊拉克和利比亚那样迎接西方民主战争集团的疯狂空袭与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