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楼梅兰芳恩怨 民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恩怨怨

2017-1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梅兰芳小鲁迅十三岁,但他十岁就登台唱戏,十七岁成名.他成名时,鲁迅还在教育部当科长.四年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才得以问世.论成名的时间,梅兰芳反而要更早一些.鲁迅油画像(左上小图为梅兰芳剧照)京剧是国粹,可鲁迅却很少看.据说鲁迅一生只看过两次京剧,他印象中的京剧是"咚咚咣咣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鲁迅没看过梅兰芳的戏,但这并不妨碍他评点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鲁迅对梅兰芳的扮相提出了批评:"该君(指梅兰芳--萧陶注)的麻姑一般

梅兰芳小鲁迅十三岁,但他十岁就登台唱戏,十七岁成名。他成名时,鲁迅还在教育部当科长。四年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才得以问世。论成名的时间,梅兰芳反而要更早一些。

鲁迅油画像(左上小图为梅兰芳剧照)

京剧是国粹,可鲁迅却很少看。据说鲁迅一生只看过两次京剧,他印象中的京剧是“咚咚咣咣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鲁迅没看过梅兰芳的戏,但这并不妨碍他评点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鲁迅对梅兰芳的扮相提出了批评:“该君(指梅兰芳——萧陶注)的麻姑一般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像,也确乎比那些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东西标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讥讽之意溢于言表。

梅派传人表演的《天女散花》

如果说《论照相之类》一文对梅兰芳的批评还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话,那么十二年之后鲁迅所写的《拿来主义》以及《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对梅先生的批评可就尖锐多了。《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一文发表在《中华时报》上,没用“鲁迅”这个笔名,用的是“张沛”。鲁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为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他们的手,这东西就跟着他们灭亡。

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鲁迅生平最后一次与友人聚会

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再一次把梅兰芳当成了“反面典型”。他写道:“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

对于鲁迅的“鞭挞”,梅兰芳心里当然不痛快,可他不会写文章,即便会写,也不是鲁迅的对手,加上“张沛”这个笔名,很多人并不知道就是鲁迅,两人并没掀起一场公开的骂战,但跟鲁迅的心结就此结下了。

抗战期间,梅兰芳全家迁居上海。左二为“蓄须明志”的梅兰芳

鲁迅虽然瞧不惯男人扮女人,但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他想要鞭挞的应该还是那些士大夫,只是拿梅兰芳说事罢了。可在梅兰芳看来,即便是“砸挂”,他也无法接受,更何况鲁迅拿他说事已经不是一两回了。

鲁迅去世后,出殡时其灵柩上覆盖着一面大旗,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

鲁迅于1936年去世。四年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除了鲁迅外,中国文坛应该没有第二人,但梅兰芳对鲁迅的态度并没因为鲁迅被推上了“神坛”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解放后,北京时常举办纪念鲁迅的活动,梅兰芳是全国文联副主席,却很少参加这类活动。即便偶尔参加,他从不发表讲话,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不仅如此,梅兰芳跟同为政协委员的鲁迅夫人许广平也从不来往。其实,当年鲁迅骂过很多人,或许是梅先生觉得自己最冤,所以直到1961年去世,他应该都没有真正原谅鲁迅。至于鲁迅都骂过哪些人,那就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