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散文体裁】行走中的历史散文
陈丹青曾引述木心的话:“今后诸位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的人物与史记,有备而去,才是幸福的出游。”真正的旅行,必是旅者的思想心灵与旅行地所纳蕴的文化之间的对话。
曾经一度,历史散文蓬勃兴盛,随后遭遇诸多诟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横扫书市之后,曾在访谈中说起,他当初写这些文章之时,“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可见,历史散文与其他历史文章之大区别,就在于作者作为“我”的明显主体地位,感受主观。
郑骁锋的作品也归于历史散文的行列。我读郑骁锋,并非始自新作“为客天涯”系列,数年以来,陆续在读。郑骁锋2007年出版的《逆旅千秋》,腰封文案写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郑骁锋的青史逆旅,历史文化大散文的两条道路”,素人作者出道,借着名人的光,无奈的刻意。
倒真是两条道路的,余秋雨一意向着“大”奔去,郑骁锋则始终围绕细微处说一些自己的触动,并不往“大历史”上靠。在2008年出版的《本草春秋》的后记里,郑骁锋谈到自己对历史散文的看法。他认为,单纯叙述史事不能算是真正的散文,历史散文的特殊性在于不能信口开河,想要抒发的感慨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相当深刻的理解之上。
“为客天涯”包括《野河山》《旧城池》《老江湖》三部作品,每部作品分别包括12篇随笔,总计36篇,都是郑骁锋近年行旅各地的历史散文。郑骁锋并不是正经的历史学人出身,他专业学的是中药,所以《本草春秋》就是“中国历史的中药叙述”,以中药为引子、为线索讲述与之相连的历史故事,尽管有时勉强黏合,角度的新奇确实有吸引力,也很能说明郑骁锋眼光的独特与切入的刁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