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丝带亿美丹的功效】湟水河畔变成一条绿丝带
关于湟水河,北宋李远在《青唐录》中这样描述:“宗河行其中,夹岸皆人居,间以松篁,宛如荆楚。”在李远眼里,湟水流域的景色与江南无异。如今,古老的景色又浮出,经过生态治理后的湟水河,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景色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迷人之色。
记者近日来到乐都区东大桥湟水河畔,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湟水河碧波荡漾……大干70天,乐都湟水河北岸东大桥绿化带已经完工。从东大桥河对面望去,70余亩的绿化带犹如一条绿丝带装扮着河岸。
然而两个月之前,这里还是黄土一片,垃圾成堆,如今摇身一变,魅力重现。
乐都区局部城市面貌
环境治理中
垃圾成堆河水浑浊
“之前这里是田地,征地后因无人管理就成了垃圾场,粪堆、垃圾堆、柴火堆到处都是。”李家乡马营村村民乔学梅告诉记者。
记者与海东林草局工作人员沿河岸行走,如今的河岸却是花草飘香、景色宜人……陶醉在眼前的景色中,完全无法想象湟水河岸之前的模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经的湟水河,受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面垃圾漂浮,水色黄而浑浊。河中淤泥形成的滩涂裸露,长着杂草,堆积着乱石。再加上河道两岸绿化简单,使得整条河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市民不愿意沿河而行。
正在沿河道锻炼的退休职工保有财说:“我家住在前面不远的老医院家属院,平时经常到这边锻炼,这个绿化带打造得特别快。”当记者问到以前河道的样貌时,老人拿出手机说:“看看这些照片,以前这里遍地是垃圾,遇到刮风天气,漫天黄沙。”
据了解,近年来,海东市持续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在改善气候、卫生条件、蓄水防洪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营造城郊与湟水河流域的自然生态,促进区域新陈代谢,加强滨河沿岸的绿化连接,形成连续整体的生态系统,对两岸生态通过绿化造林进行定向保护及生态保育,改善河湟谷地生态环境。
今年,海东市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尤其是对水资源污染的整治以及湟水河两岸景观的修复,期间共投资1.2亿资金,修复景观绿化面积3693.5亩。
昔日垃圾遍布、臭气熏天的湟水河,经过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截污整治,焕发出了新生机,河道也得以健康畅快“呼吸”。
记者深入实地进行采访
治理人员正在施工中
野鸭成群河中畅游
“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知道”的不仅是气候,更是变化的生态。走在湟水河两岸,生机勃勃的花朵树木装点在道路两旁,穿梭在湟水河里的野鸭惹人喜爱……
“在乐都生活这么久,之前从未见过野鸭在河水里游泳,鸭子是水生态改善的晴雨表,一些水鸟愿意在湟水河边筑巢生活,愿将湟水河当成生活的乐园,足以说明湟水河水质的改善。”在湟水河边带孩子散步的市民刘女士说。
正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说:“原先我们河滩边上就是垃圾场,现在你看,都种上了树苗。”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前往湟水河边,只见昔日的垃圾场已经变成了绿化带。采访了解到,乐都湟水河北岸东大桥绿化带设计分护坡沿路景观带、沿河景观带、疏林草地景观带3个局域。
护坡、沿路景观带以飘带式绿化种植为主,沿路种植垂柳123株,疏林草地景观带以大面积的疏林草地为主。记者揭开草地的无纺布看到,嫩绿的小草已经发芽了,不过多久就会成为绿草坪。走上微地形最高点望去,金叶榆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棵棵油松在风中摇曳……
东大桥治理后的面貌
湟水河污染治理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虽然是治水,但功夫在岸上,功夫在人上。“河岸环境的治理是治理好水污染最大的工程,如今垃圾不见了,饭后到河边散步心情也舒畅了。”市民李先生说。
在政府部门常抓不懈的努力、市民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文明行为的熏陶下,湟水河从过去的泥臭、河水浑浊,蜕变成了今天清澈靓丽,人水和谐的生态廊道、景观带、最受市民喜爱的休闲绿色河道。如今,在河边相约散步、骑行已变成了海东市民们新的健身方式。
傍晚,湟水河张开温柔的怀抱,迎接三三两两的人们散步、纳凉、聊天……夜幕下的湟水河,在路灯和各种彩灯的点缀下,展现出柔情的一面,更为海东人这条“母亲河”增添了丝丝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