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光和张千一】张宏光:手写的流年 让每一寸光阴都听得见
——访国家一级作曲家、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院长张宏光
光明网记者袁晴
张宏光手中似乎有一支“神奇”的笔。这支笔,可以幻化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可以勾勒出一段段美妙的旋律。
和他的名字比起来,他的作品更为大众所熟知。歌曲《精忠报国》、《向天再借五百年》、《春天的故事》、《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阳光路上》,歌剧舞《在那遥远的地方》,电视剧《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的主题音乐,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都出自张宏光之手。
图为张宏光接受记者采访。光明网记者董大正/摄影
按照约好的采访时间,张宏光如约而至。眼前的张宏光,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身着一件黑色的开衫。经过简单的寒暄后,双方落座。
“您有这么多优秀经典的作品,但大家对您本人似乎并不熟悉。”面对张宏光记者的疑问开门见山。
“人高调作品说不了话没用,我觉得作曲工作就是要靠音乐说话。”张宏光坦言,这个问题其实有不少人问过,但是作为一个“幕后工作者”来说,写好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大家记住我的作品比什么都重要。”
音乐可以记录时代脉搏,可以抒发人民心声。用音乐呈现人生的悲喜,记录社会的变迁,或许正是作曲家的神奇之处和使命担当。
从当初的《精忠报国》《向天再借五百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创作主题曲《爱的海洋》,再到新时代的《阳光路上》,作为一名中国本土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张宏光创作的很多作品表达了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重大题材的深刻思考。
风格多变且成就经典似乎是外人加给张宏光的一个“标签”。在外界看来,作曲家张宏光创作出一首经典作品似乎是很轻松很容易的事。甚至有圈内人士开玩笑说,张宏光的家就如同一座庙,张宏光本人就是这庙里的一尊神,似乎只要找到张宏光,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有着众多经典作品“傍身”的张宏光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要创作出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其实并不容易。随便写一段旋律很容易,但是要出一个好的作品就很难了。”
“我从音乐附中学习三年,大学又学习五年,求学的过程就八年,漫长的学习过程很重要,还有平时的积累,基础的沉淀,这些对创作都很有用的。”
当然,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只有基本的音乐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文化底蕴是必须具备的。张宏光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我经常去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比如内蒙、青海、云南。我去了很多地方,亲身感受当地的音乐风格和文化。”
张宏光坦言,好的音乐人一定是要耐得住寂寞,音乐创作绝对不能太急功近利。也许,正是这股对音乐的坚守和热爱,才让他创作出一首首经典的音乐作品。
孩子会长大,人会变老,但经典的作品会让人刻骨铭心。就如同歌曲《手写的流年》的歌词写得那般:手写的流年难再见,起初的少年已改了容颜……手写的流年声声慢,每一寸光阴都听得见。
空白的乐谱是常伴的风景,圈圈点点在情绪中飞旋,总有最美的旋律落笔在指尖。张宏光的创作经历,就是一部“手写的流年”,他用手中的纸和笔“写下最美的句点,纵情五千年”。
张宏光借着手中这支“神奇”的笔,记录流年。而我们,听着张宏光创作出的音符跟着他一起回望流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