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的意思是什么】顺其自然 随遇而安
尼采说,“你要搞懂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这是对自己人生的清醒认识,即只有自己真正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活出自己。而对于人生,《人生的境界》这本书有着更加精彩的阐述。
《人生的境界》是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集,书中的每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都是季老内心的真实写照,就像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他说的都是真话。而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正是季老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态度。
季羡林一生经历曲折,正如他在说中写的那样,“我经过山重水复,也经过柳暗花明;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我曾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没有被接纳。终于曲曲折折,颠颠簸簸,坎坎坷坷,磕磕碰碰,走到了今天。”他一生著书立说颇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教育家和佛学家,正是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学识才华,才练就了他“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
这本书季老用平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境界。
谈人生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老一直以上述陶渊明的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时刻秉承以提醒自己。
享受人生之美
季老善于剖析自己,对待他人坦然真诚,不说假话,只说真话。当有人问他养生的秘诀时,他说“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他自己归结为三不主义: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不是说他反对任何的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些锻炼主义者;不挑食,说的是他不会刻意不吃这,不吃那,而是只要合他口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嘀咕,说的是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健康而愁眉苦脸,而是会坦然接受,顺其自然。
他还告诫我们年轻人要四“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自然和热爱生命,这是众德之首。可见,这样的爱才是人间大爱。
因此,他接受自己的遭遇和年龄的增长,感受到了身体的异样和时光的流逝,但他不嘀咕,而是用更多的爱去享受人生之美。
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样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落到自己身上,又是难以接受,经常抱怨人间的不公和老天的不平。季老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没有完美的人生。当真正从内心接受这样的人生态度时,你自己不再是烦躁不安,对待他人不再是满腹抱怨,更多的是相互体谅和谅解。
当时只道是寻常
季老说,这是一句句通俗易懂的话,却道出了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会觉得过日子不过如此嘛,是很寻常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对于现在不在父母身边,在外拼搏的儿女们,回想起来,却是那样的不寻常。
对于谈人生这部分,给我的理解就是接受,积极地接受。
接受人世间的不如意,去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季老接受了自己慢慢变老的事实,但不代表自己的无用,他仍做着有益于人类的事情。
如果你遇到了挫折,亦或是影响人生的重大事件,哪怕你得了癌症,你能做的,也是要慢慢接受,因为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和愤怒而有所改变,你只能接受。然后在接受的基础上,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谈自身
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季老有很大一部分在谈论着自己的年龄,回忆着曾经,又珍惜着现在。他说,怀旧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怀念那些有感情的人和事,能给我们在怀念之余带来一份激动和感恩,并能让我们“在惆怅中感到幸福,在苦涩中感到甜美”。
季老谈论的老年四“得”,道出了人的健康标准,即吃的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看似平常的四句话,却是蕴藏着真理。细细想想,如果一个人每天能做到这个四“得”,定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另外,季老阐释的老年十忌,虽说是指老年人,但有些内容我们年轻人也要时刻牢记。比如无所事事、愤世嫉俗等。对于无所事事的现象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没有上进心,每天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度日。书中写到,季老从八十岁到九十岁这十年间,还在做着有益于后世的事。
撰写了一生中最长的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翻译一本名为《弥勒会见记剧本》的书籍。期间,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写作和搜集资料,风雨无阻。这都印证了他说那句,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是吃饭。
对于谈自身这部分,给我的理解就是珍惜,格外地珍惜。
珍惜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珍惜自己的时间,要像个人那样活一回,不要白活,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你想把写作作为自己人生的愿景,并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流传,那么,你要做的就是,现在把能利用的时间,你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
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提醒自己生命和大自然之美,用好自己的时间。不要等到老了,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谈死亡
谈到死亡,会让人恐惧和害怕,甚至有人忌讳谈这个词。但这个不可避免的人生终点,迟早会到来。季老在【死的浮想】这个小节中,讲到自己在医院时,想到死亡,内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平静。他说他不惧怕死亡,一个曾经死过的人,对于死亡可以脱敏。
但在接受和应对时,也会“犯嘀咕”,这是人之常情。只有真正经历过一段时间后,你的内心异常平静,这个平静可能是向死神妥协,亦或是向生命的顽强致敬。因此,这时的平静才是真正的接受,真正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回忆,接受死亡的一种方式。
季老用回忆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打动人心,记忆犹新的细节,我想,这是接受死亡的一种方式。人虽然不在了,但有人的怀念你,记着你,你依然在。例如,通过回忆两个乞丐来感受童年时曾经感受过的怜悯、好奇、同情、凄凉和孤寂。通过回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来思念和感念自己的母亲。
赋予人生意义,是接受死亡的最好方式。
季老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他作为知识分子中非楷模坚持说真话,写出好文章和好著作,为下一代,下下一代年轻人做着自己的贡献,承担着应有的责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就像书中季老谈论的朱光潜先生和冯友兰先生都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对于谈论死亡这部分,给我的理解就是学习,终身学习。
学习应该是伴随一生的事情,我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看清问题的真相,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季老给予我们的忠告: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阴。
学习不会让我们虚度光阴;学习不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学习让我们接受自然规律,懂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学习让我们接受死亡,更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也是这本《人生的境界》带给我们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