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萨王西麟】属于陈萨的德彪西
就像有的人选择当流量明星,有的人选择当演员一样,有的人选择当钢琴明星,有的人选择当钢琴家。当提到“享誉世界的中国钢琴家”时,你第一个想到的,十有八九不会是陈萨。但这并不妨碍她一直在认真做自己的音乐。
陈萨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在接受一些采访的时候,陈萨也说过,自己“不够八卦”。的确,想到陈萨,除了她的演出,她的音乐,实在想不出太多和音乐无关的信息。当一个音乐家长期保持一种低调的姿态的时候,真正的音乐听众,反而会对她在做的事情保持一种关注。
2000年在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获奖后,除了《琴怀》以外,陈萨陆续发行了若干张以钢琴传统曲目为主的专辑。2015年,陈萨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以后,音乐会演出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审美,这让听众有机会接触一个更加真实的陈萨。
2017年,陈萨在德国historischer reitstadel neumarkt音乐厅完成了计划中的新专辑 《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的录音,这是陈萨的个人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一张独立于音乐发行商以外的个人运作的专辑。
陈萨和德彪西是一个很有趣又很合适的组合,就像低调的陈萨一样,当我们想要听一张钢琴音乐专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德彪西也不会是第一个被想到的作曲家。学术界普遍认为,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是现代音乐的开端。德彪西本身也是突破传统的新音乐的拥护者。
1913年5月29日,著名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时,台下的观众吵成一锅粥,一拨人认为音乐混乱嘈杂,毫无价值;另一拨人认为音乐新颖而富有艺术表现力。前一拨听众中,有著名作曲家、巴黎音乐学院院长圣桑;而德彪西,则是后一拨听众中的一位。陈萨在德彪西逝世100年之际选择他的作品来录音,不知是否也是一种突破自我的尝试?
这种突破的尝试,不仅体现在新专辑的选曲上,也体现在陈萨对德彪西前奏曲的处理方式上。作为所谓的“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音乐应该是感性的,朦胧的,充满色彩幻象的。这是教科书灌输给我们的知识,这是众多音乐家和乐评人给听众留下的固定观念。
但是,在新专辑里,陈萨的演奏并没有追求刻意的“朦胧”的效果,不矫揉造作,不强行抒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甚至是超然物外的态度向听众呈现音乐。这是经过深入的思考和仔细的感受以后的一种演奏状态。
这种状态下呈现的音乐,可能是剥离了音乐作品本身以外的很多附加的东西以后呈现出的音乐最原始最本真的形象。对于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来说,陈萨在新专辑中的演绎,的确是有新意又有个性的。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不是一个职业钢琴家的钢琴作品专辑,这是一个有情感、有思考的鲜活的人的一次深入的自我表达。
有的人把音乐当做一种职业,有的人把音乐当做一种享受。陈萨无疑是后者。陈萨曾说过,自己“尽量享受音乐,不被干扰”。音乐是自己生活中要做的一件事情,阅读、看展、徒步也是。 陈萨每年的演出场次也控制在60场左右,这个数量对于陈萨这个级别的钢琴家来说,其实不算多。
“有的大师一辈子只为演奏活着”,但陈萨有自己的想法。对她来说,音乐以外的生活内容,也是需要用心感受的。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演奏释放出来。“音乐是了解人生最美好的渠道。”
其实,这种“享受音乐,不被干扰”的态度,是需要有底气的。你永远也不知道一个钢琴家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付出多少努力,才可以做到用“享受”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事业。上文提到的另一张专辑《琴怀》中,收录了当代中国作曲家王西麟最新创作的钢琴协奏曲。
王西麟是我本人比较喜欢的中国作曲家,所以他的这部钢琴协奏曲我也一直有关注。不论是作曲家王西麟本身,还是这部协奏曲本身,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这部作品乍听起来,钢琴部分可能没有某些乐队部分“出彩”,但实际上,钢琴部分的难度并非每个钢琴家都可以胜任。
与其说是钢琴与乐队“合作”,不如说是与之“抗衡”更准确,而且演奏者需要用更强大的力量去与整个交响乐团“抗衡”,这和陈萨先前录制的肖邦钢琴协奏曲恰好相反。作为一个听众,从陈萨的演奏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她的那份强大和执着。有了这份强大和执着,作为听众的我们,才有机会“享受”陈萨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