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枝】第一笔扶贫款来自车祸

2017-06-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开枝很健谈,也很幽默,说话间时不时冒出的笑话让记者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在媒体的报道中,对陈开枝的赞叹和肯定之声不绝于耳.当然,也许是因为媒体对他的造访过于频繁,也有些人在质疑,怀疑他是否在借扶贫来"成名".陈开枝对此回答是:"我图什么呢?扶贫是利他性的,不是利己性的.我陈开枝现在还能升官吗?能通过扶贫发大财吗?我缺少表扬吗?温家宝.中宣部.丁关根都表扬过我!"或许,每个人都有评判他人的权利,但我想,正如李长春所说的:"去三次五次,不是什么难事.去了几十次,

陈开枝很健谈,也很幽默,说话间时不时冒出的笑话让记者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媒体的报道中,对陈开枝的赞叹和肯定之声不绝于耳。当然,也许是因为媒体对他的造访过于频繁,也有些人在质疑,怀疑他是否在借扶贫来“成名”。陈开枝对此回答是:“我图什么呢?扶贫是利他性的,不是利己性的。我陈开枝现在还能升官吗?能通过扶贫发大财吗?我缺少表扬吗?温家宝、中宣部、丁关根都表扬过我!”

或许,每个人都有评判他人的权利,但我想,正如李长春所说的:“去三次五次,不是什么难事。去了几十次,陈开枝真的是不简单,了不起啊!”一个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把一件并非利己的事情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给处于贫困中的人们送去生存的希望和勇气,谁能说这不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呢?陈开枝眉头紧锁,他在座位上挥动着双手,要活动负责人过来给个解释。

他担心是有原因的。

这时是7月19日晚上八点,“翡翠”号游轮刚从中大码头离岸开始游览珠江,船上11位参加“川粤手牵手爱心夏令营”的四川地震灾区孤儿,被几十位热心市民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手里的礼物源源不断地往孩子怀里塞,再加上活动的工作人员、孩子们的带队老师、游轮的服务人员以及到场的一批记者,场面一度很混乱。在无数相机闪光灯的强烈照耀下,孩子们表情茫然,不知所措。

陈开枝的干预起了作用,很快地,秩序得到了恢复,孩子们分别被安排到与之结成对子的爱心家庭坐在一起,愉快地交流起来。

参加这样的活动仅仅是陈开枝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的他,筹款、捐赠、落实才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在年初的抗击雪灾以及五月的地震赈灾中,人们都看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出色表现。

在他明亮的办公室里,陈开枝操着一口带着浓郁广东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述着十几年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

“赚取”扶贫工作“第一桶金”

1996年1月20日,一个大雾弥漫的冬日早晨,还没到六点,陈开枝就和他的司机从广州市区往从化赶了。广州郊区采石场整顿工作此时正处于关键时候,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的陈开枝约好采石场业主到从化商议问题,协调工作。因为路程较远担心迟到,只得早早就出发。

由于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汽车驶到广从公路东平路段时,一辆泥头车醉汉似的横闯过来。为了躲避泥头车,陈开枝的汽车撞到了路中央水泥隔离墩上,司机当场晕了过去,陈开枝也觉得全身的骨头都被折断了,浑身钻心的疼痛。他强忍着剧痛爬出车来,在路边拦住一辆农用车,叫农民把他们送到了南方医院。

这次车祸造成陈开枝手腕、手臂、肋骨、腰骨共5处粉碎性骨折,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术后,医生断定: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陈开枝至少要半年才能出院,如果要完全恢复,那起码得要一年的时间!

自诩生命力极强的陈开枝却真的创造了奇迹。他仅仅在医院住了28天就出院了。在他住院期间,很多人闻讯后结队前往医院探望这位平民市长。来的人都少不了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光是花篮就有三百多个,慰问品更是不计其数。

出院后,陈开枝让工作人员把慰问品收集起来,装上了7辆面包车,分送给养老院、孤儿院和幼儿园。对于现金,有出处的就如数退还,对于那些悄悄塞在床垫下、枕头边后来翻出来的慰问金,实在是无法退回了,经请示领导同意,陈开枝把这笔钱作为资助贫困学生的专项资金交给党支部保管,还立下了账号,共计49842.

00元,外加他1997年获得的省粮食考评奖金和中山大学创意特别贡献奖的奖金等,共计五万多块,这笔钱成为他扶贫工作的“第一桶金”。

这些钱最后用在了资助贫困孩子的上学上了,其中就包括曾经受到邓小平同志资助的邓红霞等百色贫困儿童。

1992年,邓小平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先后两次捐款解决了百色市平果县5名贫困学生的学费,邓红霞也是其中之一,但考上初中后的她却再度面临辍学困境。听说陈开枝是闻名全国的“扶贫状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邓红霞鼓起勇气给陈开枝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自己的困境,希望得到帮助。

1998年秋开学不久,也就是邓红霞发出信一个多月后,陈开枝路过平果,专门找来邓红霞所在学校的领导和邓红霞,问清情况后拿出2000元交给副校长,作为邓红霞初三全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此后,邓红霞定期向陈开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陈开枝也不断地给予她支持和鼓励。

“我既是广州人民的打工仔,也是百色人民的打工仔。”

1996年11月25日,当陈开枝第一次踏上百色那片红土地的时候,眼前的一幕幕,令他震惊不已:贫困户班成连一家,住的是四面通风的茅草棚,刺骨寒风中班家的两名小孩身着破烂的单衣,一家人缩成一团蹲在火塘边,却还冷得直打寒颤。陈开枝的眼圈红了,连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请乡干部马上买几套衣服给两个孩子穿上。

百色,这片因伟人邓小平在此发动起义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而闻名全国的土地,是典型老、少、边、山、穷地区,12个县中有1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另2个是自治区帮扶的贫困县。到1996年底,全地区仍有85.89万人饮水困难,788个中心村不通公路,63万人没有解决温饱,9万多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陈开枝的此次百色之行,得益于当年9月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在北京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建国后的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扶贫会议上,中央调整了扶贫工作思路,决定实行东西帮扶的办法,并由之前的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广东对口支援的对象是广西,广州市就对口支持百色地区,具体的工作落到了副市长陈开枝肩上。

在本次百色之行中,广州与百色双方达成协议,广州市政府将3000万元在次年底前分次交付给百色,用于安置移民工程,建设扶贫移民村,并种植经济作物八渡笋6万亩。

自此至今,陈开枝已经先后64次到达百色扶贫,平均一年五次,此间连续十年的春节是在百色度过的。2002年正月初四,陈开枝不幸痛失哥哥嫂嫂两位亲人,全家人陷入悲痛之中。有人提议原定到百色的时间改期,他则坚持如期前往。当年正月十一,陈开枝带着一年辛苦募捐来的2300多万元,按计划第30次踏上了百色扶贫之路。

因此,有人说陈开枝有个“百色情结”。在一本记录百色扶贫工作的书中,他是这样解释的:“这只是作家和记者们的语言。但无论如何,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生命去实现邓小平理论,就是我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

在采访中,“邓小平”这个名字被陈开枝数度提及。看得出来,邓小平对他思想和行动的巨大影响。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广东期间,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的陈开枝负责全程安排和陪同。在那本流传甚广的《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一书引言中,作者陈开枝丝毫不掩饰当年与伟人的交往对他心灵产生的强烈触动:“零距离的接触,近距离的观察,无距离的沟通,升华了我的思想,净化了我的灵魂……”

许多人把陈开枝热心扶贫和慈善溯源至其贫苦的出身。陈开枝出生于广东云浮农村,小时候家境穷困到甚至去讨过饭,他当然体会到贫穷对人巨大的腐蚀性和破坏力。但是,陈开枝也并不完全认同这种仅从个人年少时的遭遇来断定其事业动力的说法,“比我出身更贫困的干部多了”。

他更爱引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论证扶贫工作的极度重要性,他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得到了巨大发展,就应该先富带动后富。”“不把扶贫工作做好,我们怎么能算得上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在陈开枝的积极活动下,广州、香港社会各界无偿捐赠百色钱物2亿多元人民币,引进项目197个,总投资额达88.01亿元,兴建人畜饮水工程25736处(座),修建大小公路5093公里,使388个村通了电,解决了584个行政村的行路难问题,兴建了6个开发移民区,结束了12万人住茅棚的历史,完成378所学校的新建、改建任务,由他筹款兴建220所学校的愿望已经实现。

“只有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脱贫”

扶贫工作不能靠一味的给予和施舍,就像一个失血过多的人,首先是要给他输血以保证其生命无虞,在此前提下恢复其肢体本身的造血功能才是治本之策。

自参与扶贫工作伊始,陈开枝就强调要摒弃过去那种救济式的扶贫老路,转向开发式扶贫,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发展走向富裕之路。

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百色实际,陈开枝确定了在百色扶贫的基本思路。一是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饮水工程大会战,村村通电、通公路和通广播电视大会战,百色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观。二是实施移民异地安置,把生活在没有基本生存条件(无水、无土地)的当地群众搬迁出去,广东省、广州市两级政府在1997到1999年向百色地区无偿拨付1.2亿元,建设了120个异地安置点。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改善之后,陈开枝和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产业,右江河谷开始种植以粮、糖、菜、果为主的经济作物,土山区经济作物则以畜牧、水果、茶叶、八角为主,石山区则主要发展竹子、烟叶和养羊。

八渡笋因产于田林县驮娘江畔的八渡瑶族乡而得名,笋质香甜脆嫩,清代曾列为贡品,是当地著名的土特产品。由陈开枝牵头、广东和百色共同投资兴建的六隆移民开发区,把八渡笋作为基地的主导产业种植了20万亩。2001年,该基地加工笋干600吨,产值达2000多万元,移民户均收入4000元,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406户,3万元以上的有60户,实现了“当年进点,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当年住进新房”。

劳务输出也成为当地人民脱贫的好模式。几年来,通过粤桂两地劳务部门和妇联、工商联的联合组织,百色地区近10万人有组织有计划地到珠三角地区务工,收到了良好效果。陈开枝认为:“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强商品意识。一些人在外面打工两年就回乡搞开发,当了老板。”

陈开枝反复强调,贫穷和愚昧是对双胞胎,不重视教育,不开发智力,抓脱贫便没有抓到根本。十二年来,陈开枝利用各种关系,通过政府投入和民间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共筹集了三十多亿元人民币,为百色地区新建了上百所学校。这些学校遍布全地区的12个县(市)46个乡镇,解决了几万名少年儿童的入学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陈开枝将在百色市援建的十几所中小学统一命名为“希贤学校”以此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希贤”是邓小平同志早年曾经用过的名字。

陈开枝的“百色情结”又一次结在了对邓小平的深切怀念这一情扣上了。

而这片生活在伟人当年轰轰烈烈闹革命的红土地上的孩子们,成为了重视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

比宋祖英还高的“出场费”

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在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换届年会上,一个肌肤黝黑、一副老农模样的人在台上高唱着《我的祖国》,演唱得不算专业但却满怀深情,当即筹得赈灾善款28万元人民币。演唱者就是1998年的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当时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副会长。

两个多月后,谈起这次精彩“演出”,记者面前的陈开枝显得有些自豪和开心:“宋祖英的出场费不过是20万,我的出场费是28万,比她还高了8万!”

2005年3月,陈开枝辞去任职了七年的广州市政协主席一职,交接工作还没办完,北京的电话就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邀请他去当副会长。陈开枝二话没说就决定“正式去‘丐帮’报到了”。从此,他可以全身心地专注于扶贫工作了。

到扶贫基金会工作后,陈开枝的扶贫范围就不仅仅限于百色地区了。三年来,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广西的十万大山,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看到人们的那种贫困状态,你不掉眼泪不是人。”陈开枝这样描述他考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后所受到的触动。

情感触动最后落实为他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系列具体扶贫助困行动:

“5·12”汶川大地震时,陈开枝正坐在北京飞往广州的飞机上,一下机得到消息后,他当即启动中国扶贫基金会赈灾项目,成为最早设立的赈灾单位。截至6月3日下午5时,中国扶贫基金会接受全国各地捐赠271160万元,其中资金12834万元,物资价值14281万。

在今年初的抗击南方雪灾中,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有你,这个冬天不会冷”紧急救援行动,向南方8省(区)筹款捐赠近一亿元现金和物资。

2007年7月20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了“重庆水灾紧急救援行动”,向重庆市受灾严重的璧山、铜梁两县捐赠价值200万的物资,救援物资于7月25日运抵灾区,并陆续发放到灾民手中,帮助灾区群众渡过生活难关。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2.5亿人脱离贫困的成就,陈开枝底气十足地说:“许多人说这是吹牛,我就经常讲,我们反贫困所取得的成绩全世界都无可比拟,怎么吹嘘都不过分。”他马上又辩证地补充道:“但由于我们国家很大、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艰巨性也是怎么吹嘘都不过分的。”

“你关心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必须搞好扶贫工作。”说话时的陈开枝语气平缓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