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官有多大 清代山东最有作为的地方官:丁宝桢的济南背影

2019-10-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从姜子牙.晏婴.诸葛亮,到王猛.王导.房玄龄……山东名相辈出.刚正不阿的廉相亦有很多,如晏婴与后世的刘统勋.刘墉父子.他们身上有清廉之风,比如晏婴,敢于为民请命,直谏国君;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有"管侈晏俭"之说;擅长辞令.智勇双全,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和谋略家.丁宝桢官有多大 清代山东最有作为的地方官:丁宝桢的济南背影我们在此选取两位"外人",分别是贵州人丁宝桢和河北人韩复榘,他们都曾担任山东最高行政长官,生前身后留下诸多被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从姜子牙、晏婴、诸葛亮,到王猛、王导、房玄龄……山东名相辈出。刚正不阿的廉相亦有很多,如晏婴与后世的刘统勋、刘墉父子。他们身上有清廉之风,比如晏婴,敢于为民请命,直谏国君;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有"管侈晏俭"之说;擅长辞令、智勇双全,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和谋略家。

丁宝桢官有多大 清代山东最有作为的地方官:丁宝桢的济南背影

我们在此选取两位"外人",分别是贵州人丁宝桢和河北人韩复榘,他们都曾担任山东最高行政长官,生前身后留下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丁宝桢没有异议,身为洋务重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韩复榘多年来被后世诟病,不过他于吏治和剿匪上的功绩,也应被我们正视。

丁宝桢官有多大 清代山东最有作为的地方官:丁宝桢的济南背影

离开山东近140年,丁宝桢依然是这片土地的荣耀。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除掉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他在洋务运动中身先士卒,筹办机器局,改革盐运制度;他逆流而行,整顿吏治,打击贪腐……他是污浊朝代的一股清流,在淤泥中坚守自己的荷香。

丁宝桢官有多大 清代山东最有作为的地方官:丁宝桢的济南背影

山东和四川的为官典范

丁宝桢被称为"清代山东最有作为的地方官"。

主政山东期间,他主持建造近代兵工厂山东机器局、山东最早的官办书局山东书局,以及综合传统儒学与近代科学于一体的尚志书院,建大堤防水患,整治水师固海防。"宫保鸡丁"也与他有关,甚至千佛山上,都有其手书的《诗经·大雅·懿戒》石碑。

1876年,丁宝桢被提拔为四川总督,清朝统治时期,做过四川总督的不下五六十人,其中治绩对四川有深远影响的,莫过于丁宝桢。治水成为他的功绩之一,在山东治黄河,在四川重整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依然留有丁宝桢雕塑。

丁宝桢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和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使他的幕府聚集着一批中国近代史上的精英分子:外交家、散文家、改良主义思想家薛福成;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善于处理周边事务的长庚;长于治黄的水利专家丁彦成;深通军械制造的曾昭吉;长于中外事务的外交家张荫桓;以及科学家徐建寅等。

"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丁宝桢最被世人熟知的,是智杀安德海。尽管《清史稿》中对它的叙述只有区区140字,但在《清史演义》、《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说中,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

彼时安德海依仗慈禧太后恃宠而骄,在一次破例出京途中,安德海于船头高插龙凤旗帜,大肆招摇,索收财物。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不满的丁宝桢,命东昌府知府与济宁州知州等运河沿岸的府、州、县将安德海一行"一体截拿在案,解省由其亲审",然后押到济南斩首。

此一着,实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朝野。据说慈禧得知此事为时已晚,赦免的懿旨到济,安德海已被杀三天,而民间也流传下"前门接旨,后门斩首"之说。

此之前,丁宝桢以气摄万夫之势力挫不可一世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当众指责其征剿捻军时贼民不分,"用兵缴洗",滥杀无辜的做法,无疑会"驱民做贼",无疑成为他人生史册最光辉的两笔。

谈到做官的修养,丁宝桢认为:一个称职的好官,必须"明习当时之务,又好读书,稽古以充之,见闻日益广,持守日益定,才识日益闳,其所谓明体达用者也。"他认为要防腐拒腐,首先得远离腐蚀,洁身自好,"须少交接少游宴。除上衙门外,仍以终日闭户读书写字作文赋诗为好。"

一个外乡人的齐鲁符号

1876年初,其长子丁体常去往山西做候补知府。当年五月十日,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写信给儿子道:官做到什么位置,自有天定,为官之人要做的就是"尽己",即"不怠惰,不推诿,不轻忽,不暴躁,而又谦以处己,和以待人,忠厚居心,谨慎办事,如是而已"。

他还在信里叮嘱初到山西为官的丁体常:当地物价昂贵,要养成俭约的习惯,精打细算,不花不必花的钱。

在丁宝桢的谆谆教导下,丁体常一生清廉自守,忧国忧民,最终成为晚清政坛上颇有清名的大吏。体常曾言:"吾父之高勋伟略,诚不敢望希万一,而其清风亮节,虽未之逮,窃有其志。"

身处江河日下的腐败晚清,面对"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无异虎狼"的黑暗现实,作为封疆大臣,一生清廉自守,丁宝桢的为官之道凝聚着儒家的"保民"、"养民"、"教民"的光辉思想,这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光辉,更是为后世为官者点亮的一盏明灯。

1886年,67岁的丁宝桢死于四川总督任所。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

噩耗传出,山东父老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的灵柩盘回山东。灵柩运至济南,当时士绅百姓争相"郊野祭吊"。丁宝桢遗体在华不注山麓与先逝的前妻合葬。

一个外乡人,被山东人视为"贤良",恳请将他归葬山东,为他立祠祀奉,这是何等崇高的褒奖和爱戴。

而今,丁宝桢墓早已夷为平地。原在趵突泉畔建有"丁公祠",今已改为"李清照纪念堂"。丁宝桢故居旧军门巷11号,已在城市建设中拆除,只在临街的粉墙上书有丁宝桢及其故居的简介。只有他当年曾坐镇的巡抚大堂,依旧立于珍珠泉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