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之死与X之罪
11月27日,来自法国、瑞士、俄罗斯的专家调查小组打开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的灵柩,从遗体上提取生物样本,以便查明其死因。
2004年10月,阿拉法特到法国贝尔西军医院接受治疗。同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病逝”。由于法国官员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公开阿拉法特临终的身体状况和确切死因,所以当年便有毒杀的传言。
2012年7月,瑞士洛桑大学法医中心检测出阿拉法特的遗物含有致命放射性元素钋-210,再次引发其系中毒身亡的猜测。于是,开馆验尸似乎成为了必行之举。尽管其中可能包含有超出真相诉求的政治考量。
然而,开棺验尸恐怕很难得出令世人信服的结论,因为调查小组将面临两重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要回答阿拉法特是否死于“钋中毒”。
查明此事可以依靠两类证据:其一是物证,即尸体中放射物钋-210的残余量;其二是书证,即医院的病历和医学报告。
钋是稀有元素,放射性很强,但半衰期很短(138天)。因此,在死亡8年之后的尸体上所能检出的残余量未必有充分的说服力。“钋中毒”不同于一般的中毒,人体会呈现放射病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脱发等,严重者还有局部灼伤。
在没有看到相关病历和医学报告的情况下,笔者无法对这些书证做出评价。但据说阿拉法特在死前并没有出现脱发的体征。如果调查小组根据上述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否定“钋中毒”,那么这项调查还算获得了相对明确的结果,尽管这也会引来质疑。
如果调查结论是肯定“钋中毒”,那么调查人员将面临第二个难题,即谁是投毒杀人的凶手,而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更大。
就中毒死亡案件来说,调查人员首先要考虑三种可能性:自杀、他杀、意外。由于此案当事人的特殊性和“钋中毒”的特殊性,调查者可以排除自杀和意外中毒,那么剩下来的就是他杀。
然而,调查不能以此为终结,因为人们还要知道谁是凶手。就杀人案件来说,侦查人员一般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去查找凶手。
第一条路径是根据时空位置特征去查找凶手,这就要排查在阿拉法特去世之前那段时间内与他有过接触的人。由于当年接触过他的人并非少数,而且时间已过去8年,所以通过这条调查路径很难锁定凶手。
第二条路径是根据因果关系去查找凶手,这就是要分析何人可能具备杀害阿拉法特的动机。由于本案因个人恩仇而谋杀的可能性很小,而政治谋杀往往非个人行为,所以本案的因果关系调查只能得出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种类认定结论即凶手可能来自以色列,也可能来自巴勒斯坦内部,还可能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
第三条路径是根据案件中的有关物品去查找凶手,即“以物找人”,而这往往需要被调查物是可以进行人身同一认定的特定物。虽然钋-210 的人工合成需要核反应堆,并非常人所能获取,但是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凶手”都有能力从公开或秘密的渠道获得这种放射物。因此,要根据8年之后的放射物残余去锁定投毒者绝非易事。
综上所述,这三条调查路径都很难就杀人凶手得出确切的结论。诚然,本案还有一条可遇而不可求的查明真相之路谋杀阿拉法特的当事人或知情人站出来,提供真实可信的陈述。除此之外,本案的罪犯大概就永远是个未知数了。
在犯罪悬疑小说《X之罪》中,我讲述了一个放射物致人死亡的悲剧。那部以真实案例为原型的小说揭示了民用放射源成为“神秘杀手”的危害。在写作过程中,我曾多次自问:这一切究竟是谁之罪?然而,我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只好称之为“X之罪”。
我想,假如阿拉法特是被人毒死的,那么这次开棺调查的结论大概也就是X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