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婴墓遗址 灌婴墓地地表难觅踪影 任城八景"灌冢晴烟"不再

2019-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踣项兴刘莫大功,当时谁不让英雄,西风荒冢麒麟老,禾黍离离落照片."这是清代文人王清的七绝诗<过灌冢>."灌冢"是西汉朝丞相灌婴的墓,位于任城区接庄镇西贯庄村北250米处,现在的西贯庄村是本名"西灌庄村"的谐音."灌冢晴烟"曾是任城八景之一,说的是阳春三月,天气晴朗,微风拂过,灌婴的墓地上空被白色的烟气覆盖着,是一道奇异的自然景观.灌婴墓遗址 灌婴墓地地表难觅踪影 任城八景"灌冢晴烟"不再&qu

“踣项兴刘莫大功,当时谁不让英雄,西风荒冢麒麟老,禾黍离离落照片。”这是清代文人王清的七绝诗《过灌冢》。“灌冢”是西汉朝丞相灌婴的墓,位于任城区接庄镇西贯庄村北250米处,现在的西贯庄村是本名“西灌庄村”的谐音。“灌冢晴烟”曾是任城八景之一,说的是阳春三月,天气晴朗,微风拂过,灌婴的墓地上空被白色的烟气覆盖着,是一道奇异的自然景观。

灌婴墓遗址 灌婴墓地地表难觅踪影 任城八景"灌冢晴烟"不再

“灌冢”地上难觅踪影

任城区高庙村村南是一片平坦的麦子地,如果不是立着“全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这片麦子地根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1956年,济宁市博物馆馆员夏忠润曾实地考察过“灌冢”,“当时还残存着一些文物,包括高出地面的封土、石碑、香炉、烛台等,但是享殿已经不存在了。”夏忠润说,尽管如此,1980年,济宁市文物部门曾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考察。1985年,它被列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灌婴墓遗址 灌婴墓地地表难觅踪影 任城八景"灌冢晴烟"不再

“‘灌冢’还残存这着两个石阙,任城区文物管理所曾组织济宁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们拍摄过石阙的照片。”任城区文物管理所业务科的熊竟搏说,现在的石阙也没有了,仅剩下一块‘济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夏忠润介绍,文革时期,曾兴起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那个时候,封土逐渐被削平,后来遗存的文物都消失了。现在这片麦子地里只能找到一些明代的瓦砾。

“晴烟”系水蒸气所致

“阳春发辉风日条达时,有烟气覆于冢上,世传灌冢晴烟,至今为郡城之景。”这是《济宁直隶州志》中有关“灌冢晴烟”的记载。

民间流传的“祖上烧高香、坟上冒青烟”说法固然不可信,但是这是一种奇观的自然现象。“当时的封土很高,周边的水蒸气围绕所致。”熊竟搏解释说。

有民间传说,灌婴患上“解甲风”(解开盔甲中了风所致),并死于其封地。

南昌曾有“灌冢”,熊竟搏表示,灌婴没去过南昌,那里的资料很模糊,既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历史证据。《汉书》、《总记》中均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灌冢晴烟”是一种春天地气上升形成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明代把它列为任城八景之一。清代文人王清有七绝诗《过灌冢》。目前,灌婴墓地虽夷为平地,享殿毁于早年,碑石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但平地周围仍散见陶片,墓北200米曾有石阙望柱,面积4000平方米,地表以下墓地尚完好无缺,仍有十分重要保护价值。1985年,灌婴墓地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资料>>

西汉开国功臣灌婴

灌婴(约前241—前178),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西汉开国功臣,以力战骁勇著称。曾任汉车骑将军、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职位,封颍阴侯。他出身贩卖丝绸布匹的商人家庭,15岁投奔刘邦,成为其近臣。汉朝建立,刘邦称帝(前206),加赐灌婴食邑三千户,并封灌婴为车骑将军,令他平定叛乱的燕王臧荼。

灌婴胜利回朝之后,被赐剖符为信,永得食邑颍阴二千五百户。之后灌婴又随刘邦征讨反叛的韩王信,平定楼烦以北六县,破胡骑于磐石,平定陈稀及英布的叛乱等,立下大功,再增食邑二千五百户。最后班师还军,食邑升至五千户。

文帝三年(前177),周勃辞去丞相之职,由灌婴继任。这年,匈奴入侵北方,于是灌婴率领骑兵八万五千人前去抗击,匈奴退兵之后,济北王刘兴居造反,于是朝廷下诏令灌婴退兵。公元前178年,灌婴去世,其谥号为懿侯。

据史料记载,灌婴是西汉文帝时期的一代贤相,不仅尽心辅佐皇帝,在他任丞相期间还关心民众疾苦,推行与民生息政策,提倡减免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促成了西汉“文景之治”。正因为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对灌婴都是极为推崇。

灌婴卒于任城接庄,百姓为其修墓、栽树、立牌坊,墓封土高大,经若数亩,墓前有碑和享堂,松柏葱茂。及至后来的元代、明代对灌婴也是极为崇敬,元代为墓扩地增土,种柏筑垣,设享殿十二楹,置石鼎、石几各一个。明正统六年(1441)立碑为志,记述其事。

封土曾高达6米多

夏忠润说,灌婴的封地大致在现在的任城区辖区内,大致范围为东跨泗河,西至阴沟。他的冢起于汉代,元、明时进行重修。现在的南贯、西贯的村名都和“灌冢”有关。“灌冢”的西北曾建有高祖庙,现在的高祖村的村名可能跟高祖庙有一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灌冢”算是刘邦的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