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纪光简历】追忆中国歌坛一绝何纪光
导读:他,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两首湘味醇浓的歌曲轰动乐坛,他,1983年就声震港岛,被香港各大媒体称为“中国歌坛一绝”;他,是国家一级演员,1990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的称号,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他,就是从湘西古丈走出去的著名歌唱家何纪光。
何纪光生先二三事
作者:刘镇远
长子从省城来电话告诉我,说歌唱家何纪光先生突然去世。我不敢相信这一消息,经与家兄联系证实并告知详情我一时陷于一种沉思及追怀中。
五十二年前,我在省城参加工作,随军来到一个小县城,它就是何纪光的故乡古丈。当时我家租住一间民房,紧邻何家。我长何纪光先生一轮,因是邻居,加之其母亲与我爱人交往甚佳,许多年来我们未断联系,惊悉他匆匆辞世,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一首“王大妈要和平”
谈起何纪光初露天资,要数他唱的那首“王大妈要和平”。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的日子里,全国人民那种激昂的民族情绪,不亚于抗日战争时那种同仇敌忾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团结精神。那年县城在河边校场坪的一个木戏台上举办了一次演唱会,小小年纪的何纪光,长得胖乎乎的,引吭高歌了那首当时老幼皆知、流行甚广的“王大妈要和平”,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时任县委书记的张世乙同志当场交给他一条白白的毛巾和一个口琴。
何纪光深入民间采访
最惦念家乡的事和人
初中没毕业的何纪光,被选进了省歌舞团。少小离家的他,每每有家乡人去省城,都像游子一样,寻到旅社招待所去看望,问这问那。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春节,我回省城探望家人,他闻讯来到我家拜年,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谈笑风生。
家人要求他唱首歌,他婉言解释团里有规定,他不能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随意在外独唱,最后他说这是在“老乡”家里破例即席为我们全家小声唱了那首《金瓶似的小山》。由于我家那狭小的木房不隔音,他那优扬、抒情的歌声,招来了四邻的孩子们在窗外及门缝里偷听。就是这次歌唱,我们从此以“老乡”相称了。
“老乡”的母亲爱听儿子的歌
何纪光离家时年纪太小,只有一个弟弟陪伴着母亲。20世纪50年代的县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直到60年代县广播站才在城中的那个山顶上安了大喇叭。何纪光的母亲每到广播响时就坐在家门口,望着山顶上的大喇叭,等呀,等呀,只要听到了儿子唱的那首《挑担茶叶上北京》或《洞庭鱼米乡》时,她老人家就引以自豪地招呼邻居们来听。
后来到省城遇到这位“老乡”,我就把他母亲经常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等着儿子歌声的情景描绘给他,话犹未尽,我的这位小“老乡”的眼睛早已湿润了,久久不能作答。
我的小“老乡”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我还记得在他的唱片获得金唱片奖(发行百万张)时,面对大家的祝贺,他显得那样谦虚和平静;在家乡义演时,他对观众那样热情。
小“老乡”,你给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你给家乡留下了永不消逝的声音,那么高亢,那么抒情……
何纪光简介
何纪光出生于湖南湘西汉、苗、土家等民族杂居的古丈县。自幼受民歌熏陶,七岁在家乡赛歌会上夺得银牌,十四岁考入湖南省民间歌舞团。在省歌舞团,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深入苗山瑶岭,学会了汉、苗、瑶、侗、土家等各族民歌。1965年参加全国音乐周,领唱《澧水船夫号子》、《打硪歌》初露端倪,1960年向著名民歌舒黑娃学会独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唱法。
1962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随王品素教授学习。能编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的技巧,又发展了真假嗓结合、刚柔并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独特唱法,音域宽广,风格淳厚,声音优美,变换自如。
1980年,他再次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使自己成为“歌坛一绝”。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济公之歌》等成为经典民歌。1989年,他灌制的唱片《洞庭鱼米乡》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何纪光生前为中国音协理事、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省音协声乐艺术委员会会长、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歌唱家。
2002年9月19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于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