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逢春抄袭 专访叶逢春 走进默剧表演者的背后故事

2019-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按叶逢春的话说,他应该是那种扔在人堆里,就"可以完全消失不见的路人".外形的大众化,对于曲艺工作者来说,其实算是一个好处,尤其是默剧,"它的表演方式决定了表演者需要调动全身任何一个部位去传达作品的含义,当然要除了嘴巴,因为无法说台词,所以表情.形体的表达往往是最重要的."叶逢春说,外形普通就不会去抢表情和形体的戏."观众把注意力都放在我们的舞台表演上,这才是默剧的核心."叶逢春抄袭 专访叶逢春 走进默剧表演者的背后故事叶逢春的外形是普通的,他个子

按叶逢春的话说,他应该是那种扔在人堆里,就“可以完全消失不见的路人”。

外形的大众化,对于曲艺工作者来说,其实算是一个好处,尤其是默剧,“它的表演方式决定了表演者需要调动全身任何一个部位去传达作品的含义,当然要除了嘴巴,因为无法说台词,所以表情、形体的表达往往是最重要的。”叶逢春说,外形普通就不会去抢表情和形体的戏。“观众把注意力都放在我们的舞台表演上,这才是默剧的核心。”

叶逢春抄袭 专访叶逢春 走进默剧表演者的背后故事

叶逢春的外形是普通的,他个子不高,皮肤还有些蜡黄,但他的默剧作品,却一点也不普通。作为返场喜剧人加盟第五季《欢乐喜剧人》,叶逢春用作品完全改观了上一季观众的模糊印象。有观众评价说,“他的表演就像于无声处,击中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叶逢春抄袭 专访叶逢春 走进默剧表演者的背后故事

这一季第一次亮相的作品《那家房客》,在 13 分钟里,叶逢春扮演的租客几乎每隔十秒就会抛出一个包袱,一系列的肢体表演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在数位出场人物和各式道具的配合下,呈现出一幕笑中带泪的故事,也向我们展现了默剧的魅力。

叶逢春抄袭 专访叶逢春 走进默剧表演者的背后故事

“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源于上海滑稽戏的经典剧目《七十二家房客》,也借鉴了还有周星驰先生的电影《功夫》,要把一个默剧表演得深刻且温暖,确实很费脑子。”叶逢春说,默剧的创作最大的难处在于,无语言的情境下把一个故事讲明白透彻,此外道具场景的设计,和音乐的选择,都需要花很多精力。

一个好作品,往往需要一个好故事,也需要创作者多一双观看世界的眼睛。叶逢春的另一个作品《病房奇缘》,就是他从新闻里找到的创作素材。“原来的新闻内容大致是讲,有一个同学生病做化疗理了光头,其他同学为了给他温暖的陪伴,集体理了光头 …… ”这种寻常生活里的感动,激发了叶逢春的创作欲望,以至于表演这个作品时,叶逢春真的在舞台上剃光了自己的头发,台下的观众和其他演员都惊到了,但叶逢春说,“很多人会认为这很敬业,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举动,因为剧情发展到那里,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那么做。

艺术创作,需要忍受无人赏识的孤独

《欢乐喜剧人》主持人郭德纲说:“默剧是一种沉默的艺术,它介于抽象和日常之间,演员以完美的肢体表达,无需言语也能触动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虽然默剧算是舞台喜剧表演的一个重要门类,但在不少观众心中主流舞台喜剧类型似乎只有小品和相声,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叶逢春在默剧的道路上,坚持了十余年。

“第一次看默剧是老前辈王景愚在 1983 年春晚舞台上表演的《吃鸡》,当时看了很震惊,原来无实物表演这么有意思。” 6 岁的叶逢春,悄悄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戏剧表演的种子。

在读书时,叶逢春就展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第一次上台表演是小学二年级,“当时在讲台前模仿表演了《吃鸡》,把同学和老师都逗得哈哈大笑。”

此后,求学阶段的叶逢春,又看了卓别林等大师的作品,更加坚定了自己走上表演道路的决心。19 岁时,叶逢春开始辗转在宁波、杭州、义乌等地进行夜场表演,从那时起,他表演的就是默剧。2002 年,在义乌表演时,叶逢春偶然遇上了上海滑稽戏表演艺术家周国泉,拜师周国泉对于叶逢春而言,是一次“对表演的重新定义”。

“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们这个行业,理解舞台上舞台下的自己要如何自处。” 2013 年,叶逢春又来到北京,在大道喜剧院师从陈佩斯,学了两个多月,并演了《托儿》青春版等话剧。“从陈佩斯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的为人、他对喜剧表演艺术的理念等,都值得我终生学习。”叶逢春说。

虽然演艺道路上多次遇上伯乐提点,但叶逢春心底也明白,自己从事的工作很难获得大众的关注,“国内的喜剧类型,默剧其实是一个弱势群体,压力肯定在。叶逢春说,自己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的追求,不要剥夺他的舞台,他就满意了。除了坚持默剧的表演外,他也会接很多别的表演工作,包括电影、电视剧的客串拍摄等,“好在这都是属于表演的行当,都可以磨炼表演技巧。它们和默剧比,也就是开口和不开口的分别吧。”

叶逢春坦言,默剧当下无法成为主流,但也不会给这个门类“包装得很苦大仇深的样子”,“因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就是要忍受无人赏识的孤独。”

作品《遗忘》的背后包含对父亲的爱和歉意

行业的孤独,可以通过从业者的心志去坚守住,但舞台之下的“非议”,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可能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就在《欢乐喜剧人》的半决赛期间,叶逢春的父亲忽然离世,叶逢春忍着悲痛坚持登台表演的行为,被郭德纲形容是“戏比天大”,但这样的说法,却无法被很多观众所理解,一些非议的声音也开始涌向叶逢春。

“这一期节目播出以后,就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来,他们都以为我没有在家里送我父亲最后一程。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父亲患病期间,我是一直都陪着我父亲的,包括住院做治疗,期间我父亲病情好转,我才重新回节目组录制。”但才到北京一天,家里又电话联系叶逢春,父亲的病情又恶化了,于是叶逢春又立马从北京直接飞回老家,“到家后我也陪着父亲走完最后一程,一直到送他入土为安。”

叶逢春说,自己在父亲去世后心情一直很低落,也第一时间跟节目组商量退赛的打算。“节目组也安慰我,让我先平复心情,从补位回来一路走到现在也不容易,轻易放弃了也十分可惜。”最后选择坚持下来的叶逢春表演了《遗忘》,并斩获半决赛冠军。

但呈现这个作品背后,叶逢春却背负着复杂的情绪。“当时心情真的非常糟糕,也没办法从悲伤的情绪里抽离出来,而且创作的时间也很紧,以前的作品一般都要打磨十天以上,这次我赶回北京排练时,离录制只剩下三天时间,最后也是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演绎了《遗忘》。”

《遗忘》的作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老人院的老人,在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依然不忘自己爱人的故事。“想去表达对于老年人爱情的一种致敬吧,因为我爸和我妈,风风雨雨这么多年,然后老年后他们的感情依然是很好很好的,这种真挚的父母爱情也是很多人羡慕的。”虽然心情沉重,但表演过程里,叶逢春并没有被这些情绪影响,只是谢幕后,当郭德纲提及父亲去世时,叶逢春才红着眼睛哽咽说,“真的不愿意在这里说这些 …… ”

叶逢春希望把这个作品献给去世的父亲,“能够对这种伟大的爱情表达我们的敬意,其实也是向我爸爸、我妈妈表达我的歉意。”

未来

组建团队把默剧投入市场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叶逢春深谙此理,所以他并没有让自己在干扰的声音里迷路。

谈及未来的计划,叶逢春透露,“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组建一个好团队,然后尝试下做个剧场的完整默剧演出。”叶逢春也知道把默剧投入市场,需要很大勇气,但他也并不苟同于外界唱衰喜剧市场的声音。“把默剧放到演出市场上去,而且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肯定有难度,但好在默剧可以结合的东西非常多,视觉效果也可以做,还可以融入魔术、杂技等表演内容,所以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足够打动观众的故事,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如何创作出打动观众的好故事,叶逢春也有一套自己理念,“这些年来,在默剧的舞台上,我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去学习一些前辈的作品,像巴斯特 · 基顿、憨豆先生等大师的作品对我影响都很大,他们的作品都是很有智慧的,而且都特别有童心,很有爱,可以说是历久弥新。”叶逢春还会时时关注各种新闻、影视乃至社会百态,“拓展自己的思路,在作品里融入温暖的内容,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内容,这样的作品才会被记住。”

叶逢春还透露,自己下半年可能还会回陈佩斯的大道喜剧院参演话剧。“这次在《欢乐喜剧人》的参赛时间一直很紧,也没去找陈老师请教,这次休息了,要好好去请教了,然后下半年如果回大道喜剧院演话剧,那还要请教老师有关演出市场的很多问题了。”

在原本就小众的喜剧艺术群体里,坚守默剧的叶逢春,身影显得更加单薄,不过叶逢春并不忌惮孤独赶路,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渺小的梦想坚守者,但中国这么大,其他角落里,也有很多跟他一模一样的坚守者,“我希望舞台上的自己活成一面镜子,观众看到我,就可以照出生活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