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的《苏幕遮》】《梅尧臣·东溪》

2019-08-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溪,即宛溪,在尧臣故乡宣城县.此溪源出宣城东南峰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即李白诗"两水夹明镜"之两水.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中,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人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平平写来,毫

东溪,即宛溪,在尧臣故乡宣城县。此溪源出宣城东南峰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即李白诗"两水夹明镜"之两水。

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中,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人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彩的还在下面。

【梅尧臣的《苏幕遮》】《梅尧臣·东溪》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它妙在哪里呢?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先就第三句说: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傍母眠",此句取景与杜相同。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绎出"有闲意"来。"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像与感觉来。

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像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热中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欧阳修说梅尧臣"文词愈清新,心意难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老树着花无丑枝"不正是"老自有余态"吗?不正是作者"心意难老大"的自我写照吗?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它成为"名句",其妙处是可以说清的。

三、四句写水旁岸上;五、六句则写水中洲渚。梅尧臣《游隐静山》有"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会胜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夹洲后溪阔"。是东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所云"孤屿"。谢灵运有《江中孤屿》诗),而蒲茸为宣城山水间常有之植物。

加上"浅浅"与"齐似剪",形象尤为鲜明。"山净江空水见沙",韩愈曾经这样写过。但韩写的是江是急流;梅尧臣在句中加上"平平"和"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之融和、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情虽不厌",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尽管如此,仍然直到"薄暮"才"归来"。这和王安石"爱此江边好,流连至日斜"(《小舫》),用意相同。

至于归到城中之后,就免不了车马驰逐,没有东溪那种闲逸之趣了。两句中有四层转折,在多次转折中,写出最深层的含义,此是韩、柳"古文"的长技,以梅尧臣为"开山祖师"的宋诗的"以文为诗",主要就表现在这等地方。它的长处,在于"尽意";但言之太尽,形象性不免有所减弱,此诗末两句即过于质木。

这首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至于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对诗歌语言的发展,很有作用。其中一些长短得失,也可供人们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