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 众口铄金
从婴儿的呀呀学语开始,人生几十年,说话难道是什么难事?
实际上,说话是为人处世的一件难事。说话难,难就难在恰到好处。该说话时不能沉默,该沉默时不能说话,也就是说要沉默得当,这是恰到好处的第一条。
其次,该说话时,并非一切话语都能说或说得正确。例如,在别人忧伤的时候,你不要去说高兴的话;别人高兴的时候,不要去说丧气的话;当批评别人时,说话要委婉柔顺,不能说尽道绝;当表态发表建议时,要谨慎谦虚,不能高谈阔论、唾沫横飞;当然更不能说愤世嫉俗的牢骚话,或者是挑拨是非的话……总之,说话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是一件大难事。
因此,又有“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的说法。先看这一史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今有家臣言于王曰‘市有一虎’,王相信吗?”
虽然,古代中国多老虎,但公然招摇过市者,闻所未闻。王不解其意,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寡人不信!”
庞又说:“若有他人言于王,‘市果有一虎’,那大王信吗?”“嗯,这值得考虑。”王答道。“如果再有一人说同样的话呢?”“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了。”这时,庞葱道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虎,而是以讹传讹而已。
现在我与世子,去赵国为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未必掌握,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为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承大统,请大王派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都城,并不是去赵。”
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做人质不久,便有人中伤庞葱,言他拥护世子,怀有二心,欲图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了。
虽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
孔子有一弟子曾参,孝顺异常。有一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刚传到曾母时,她正在织布,便停梭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来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如故,后又来人说同样的事,曾母不安起来,忙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上述两则《战国策》的故事,都说明了人言可畏。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少数服从多数”、“群众意见”了,被“众口”铄化了的“金”何止千万。有时候,坚持是需要勇气与兼听则明的智慧的。上面的两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众口一辞的情况下,选择与放弃是何等的困难。
要想坚持真理,切忌相信道听途说、市井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