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厚的后人】张炳厚小传
东方神医张炳厚 《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 在世界医林中,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中医术,不能不说是一门最充满神奇色彩 的医道。中医术林林总总,各路高手都独具所长,难分高低。
然而,就像崇山中总 有奇峰峻岭,森林总有参天巨木那样,中医界的强者高手自然大有人在。张炳厚便 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日益光芒四射的一个。他的名字不仅在九朝京城叫响,在东 南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患者中也有非凡影响。
笔者曾亲自到他就诊的北京中医医院一瞥。好家伙,那病人比车站买票的人还 多!长长的队伍里,有的已经排了几小时。问患者为何如此费时费心,回答是: “让张大夫看病保险,管用,一治就好。
几年、几十年的病,用上几个小时的排队 时间合得来!” 还有比这对医生更高的评价么! 不知张炳厚先生听到这样的话有何感想。
事实上,张炳厚天天听到这样的话。 张炳厚是中医界的一颗闪耀无限光芒的“怪杰”之星。病人们则称他是“神 医”。无论是“怪杰”,还是“神医”,他走过的路却是一位普通追求者所经历的很 平常的轨迹。
张炳厚早年读书时,一次在体育课上头部摔伤,久痛不愈,后经姑母找了一位 当地老中医给他针灸,仅扎了一次头就不疼了。
于是针灸的神秘引起了他学习中医 的兴趣。高中毕业时他第一志愿报的就是北京中医学院。几度寒暑,张炳厚一心想 成为医生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大学6年,张炳厚已被祖国传统中医的深奥吸引住了。
他酷爱自己的专业,记 得每逢暑假回房山老家时,乡亲们都登门找这个学生郎中来看病。那时,张炳厚结 合老师讲授的知识,参照着书本给乡亲们开方治病,而且效果不错。
于是最初的实 践更激发了他求知的欲望。他是个有心人,像海绵一样尽量地多吸取中医界老前辈 的学问。 张炳厚较长时间跟随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王绵之、祝谌予等lO 余位名老中医学艺。
30年前,他跟刘渡舟教授学习临床的时候,就发现刘老凡在处 方中用附子时,必用食指重诊尺脉。张炳厚不解其故,便虚心向刘教授请教。山西 中医所妇科专家韩玉辉治妇女病有秘方。为了学习医术,张炳厚知道韩老师喜欢书
法,将自己收集的一大捆碑文拓片送给韩老师,韩老师如获至宝,高兴之余把治妇 科病的秘方传授给他。还有著名儿科专家周慕新大夫治小儿发烧、腹泻有新招,张 炳厚坚持每天早晨接他上班,同行时边走边请教,久而久之张炳厚掌握了退热的良 方。
总之老先生们各有所长,张炳厚都学来“归为己有”。 大学毕业后,张炳厚一头扎到新疆石河子建设兵团,一待就是15年。这15个 春秋的生活是艰难的,但它却给了张炳厚丰富的临床经验。
当他于1979年调回北京 中医医院时,他那坚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很快在院内外名声显赫。 张炳厚医术之高明,在于他毕生酷爱中医事业及刻苦钻研。
他有诸多方面的 建树。 在临床方面,他鉴于中医治疗规律繁复漫散,不好掌握,影响疗效的情况,30 多年来,他谙熟中医经典名著,博览医籍,综各家所长,结合临床实践,揣出一整 套自己独特的辨证治疗规律。
在辨证方面,力求精细入微,泛用各种辨证方法,而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张炳 厚非常欣赏王清任有关脏腑重要性的论述:“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 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 在用方方面,无分经方、时方,纵揽伤寒、温病,冶诸方为一炉,摆脱门户之 见。他创出众多类方和通用方,如:以自拟川芎茶调散类方(益气茶调散、养血茶 调散、益气养血茶调散、滋肾茶调散、理气茶调散、化瘀茶调散、化痰茶调散等) 治疗多种内伤头痛;以加味滋生青阳汤治疗高血压、三叉神经痛;以益气养血通脉 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加味爽胃饮治疗肝胃不和的疾患;以胆囊1号治疗胆囊 炎;以止咳定喘汤治疗咳喘;以痹证三两三加减十四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 性关节炎;以加味控涎丹治疗胸水;以油发煎治疗血尿;以清利通淋汤治疗泌尿系 感染;以五皮五藤饮治疗多种皮肤病。
他还擅治温病,尤以治湿温病见长。他以三 石汤加味和三仁汤加味治疗无名高热,效果甚佳。他还擅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法 治疗多种疑难怪证。以上所举均有论文发表。
在用药方面,无寒温攻补门户之偏,权衡临床而应用。擅用虫蚁之品、毒麻之 剂,常奏意外之功。药物剂量主次分明,有时取其量大力宏,有时用其轻可去实。
讲究引经报使,用方新颖,选药奇特,别树一帜,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作为一名中医高手,张炳厚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高超医术,对治疗心、肺、肾、 脾、胃等疾病均有很深造诣和功效。
而使他名声日益剧增的是治疗头痛病绝招。 头痛病是一种常见的顽病。几乎人人都有过头痛的体验。当头痛发作时,人就 会感到心烦意乱,什么也干不下去,有些人在头痛剧烈时,甚至想往墙上撞,有些 人则已被头痛折磨了几十年。
为此,张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研究出一组以川芎茶调 散为主的系列处方,用以治疗外感头痛、内伤头痛、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和肝阳、 肝风、肝火头痛。他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这些方子进 行随症加减、灵活变化。
一位34岁的女性1年前因车祸致头部受伤,乃至留下了头部隐隐刺痛的毛病, 且伴有头晕目涩、月经量减少等症状。跑了若干家医院,均按“瘀血头痛”治疗。 毫无效果。张炳厚接诊后,认为此例虽属外伤头痛,但细审其症,为一派肝肾阴虚 的征兆,遂采用滋补肝肾茶调散,8个疗程后病人痊愈。
一位72岁的男性病人慕名 找到张炳厚。此病人已被头痛折磨了22年,每遇头痛发作,便遗尿,甚至出现尿 闭。张炳厚认为此属气阴两虚头痛,采用益气养阴茶调散为其治疗,并根据症状的 变化加减用药,4个疗程后痊愈。
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成百上千个,可以说,张 炳厚治头痛堪称中华乃至世界一绝。许多患者听人说张炳厚是“神医”、 “隆杰” 后,开始总是怀疑,而当亲自上门就诊一次,就全都信服了。
有人说,张炳厚的“绝招”在于他用药之“毒”。许多看头痛的病人都发现, 在张炳厚开的处方里,都有全蝎和蜈蚣。
谁都知道,蝎子和蜈蚣都是身附有毒腺的 昆虫。正是鉴于这点,经潜心研究并亲身试验的张炳厚才这样认为:“蜈蚣和全蝎, 在此必加。两者同用,效果更捷。虫类药能通经窜络,刮剔瘀垢。我治疗头痛反复 验证得出,方中有无蜈蚣、全蝎,功效竟能增损各半,一药之差,效果判然。
” 张炳厚的这一独到见解,不仅被无数实验所证实,而且他还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他的一位高徒深有感触道:川芎茶调散一般被用于治外感头痛,而用来治内伤头痛, 为很多医家所忌讳。
因为这个方子里的药都是散风的药,容易耗散元气。但张先生 别出心裁,用川芎茶调散既治外感头痛,也治内伤头痛。他认为,内伤头痛病位在 头,但病因是内脏功能失调。
用茶调散轻清上浮的散风药,把治本的药效引到头上 去。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现年56岁的张炳厚从医30载。不知挽救过多少病人,不知有多少患者因他而 延年益寿,重振人生。
仅治疗头痛病一项,近3年中就有数千例之多,痊愈率达 98%。他的功德犹如泰山。 张炳厚如今有诸多头衔:中国农工党中央医卫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肾病委员 会委员,北京中医药促进会理事,北京中医名医咨询函诊部顾问。
眼下,他身居几 个要职:北京中医医院大内科主任、肾病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药 大学博士研究生副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等等。
作为一位名医,一位专家,张炳厚 不仅有德高望重的临床经验,而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成果硕硕。他长期承担了 中医院校和国内外研修生的教课任务。所编写的《中医内科学问答题库》曾获北京 联合大学教学成果奖。
《中医学基础》和《中成药入门及形象图解》两部著作出版 后,不仅在国内医学界受到普遍好评,而且被引入日本作专业教材所用。他在国内 外学术界发表和参加演讲的论文数十篇。
近年进行的“川芎茶调散类方治偏头痛虚 证216例临床观察与机理研究”,获得部级科研成果奖;他的“清肾丸治疗原发性 肾类及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观察与机理研究”,也已取得初步成果。学术著作《中医 基础概要》、《名医绝招》等,最近也将出版。
中卷临证经验 第一章 论病与治疗 第一节 论肾及治疗经验 一、论肾及治肾八法 肾脏藏精而主骨,开窍于耳,有纳气作用,司二便;腰为肾之府;。肾为水火二脏,真阴真 阳所居,为先天之本。
。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男子以系藏精,女子以系胞宫,精神之舍, 生命之源,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因此,其病证关系面颇广,肾病大致可分为肾阴虚和肾 阳虚两大类。 L肾阴虚证 腰痛遗精,腰酸腿软,萎弱无力,耳鸣耳聋,头晕目眩,或夜半咽干,夜热盗汗,咳嗽咯 血,舌质红少苔或根有脱苔,脉细而数。
2.
肾阳虚证 精冷滑泄,阳痿,腰腿冷,萎软浮肿,或五更泄,腹部胀满。或两足逆冷,气逆而喘,舌 质胖嫩或有齿痕或苔黑而润,脉沉迟无力。肾阳不足,水化失常,可使水气停聚,出现小便不 利,唇淡口和,甚至发生身重浮肿,腹部胀满。
若肾阳虚不能运化脾阳,脾失运化,可导致五 更泄。若肾阳不能布液化水,则口渴小便增多,成为饮一溲二的“肾消”重证。若肾虚不能纳 气,则出现虚喘,甚则气逆上脱,可发生两足逆冷,气逆喘息等症状,进而额头汗出,足趺浮 肿,是病已垂危。
3.命门火旺 阳强易举,多梦少寐,夜半咽干,小便短赤,阳胜阴虚,则舌红少苔欠津,脉象细数,两 足尤甚。
肾脏病证除与脾脏有关外,与他脏关系亦非常密切。如影响肺,则会出现咳嗽咯血,夜热 盗汗,消瘦等症,此为阴虚火旺,上灼肺金之故。
如肾阴不足,可使肝火亢盛,出现头目晕眩, 口燥咽干,面红耳赤,耳鸣等症,若肾阴虚而心火上炎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失眠等证。以上 均为因肾病而影响他脏所造成的病证。 相反,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肺燥火灼都能吸铄真阴,损及肾脏。其中相互关系,临证
时最需注意。 治肾有八法,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所以其病虚证居多,故补肾方法在中医治疗l 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缓补法 适用于病程短,虚不甚,宜缓补收工,此即谓:补虚无速法。
或大病后体虚,虚不受补, 应缓补图之。 所指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青蛾丸、归肾丸、驻景丸、二至丸等。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本方熟地为君,山萸肉、山药为臣,余药为佐使。六药三补为主,三 泻为辅,组织结构严谨,有开合相济之妙,为历代医家视为缓补肾阴虚亏的主方。
本方补中有 泻,寓泻于补,为通补开合之剂。《医方论》云:“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为三阴并治之剂。 有地黄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泻肾浊以济之;有山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 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涩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只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 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 2.
峻补法 适用于。肾之精气大伤,旨遵:“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论 说而设。
需用大补精血之品组方,纯补而不泻。 所指方剂,如大补元煎、左归丸、右归饮、右归丸、斑龙丸等。
以大补元煎为例,本方气津双补,纯而不杂,药专而力宏,是用药贵在精一的具体表现。 符合张景岳“以气精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的理论。
本方以熟地补精、人参补气二者为君药。 以山萸肉、芍药、当归之温柔养阴,助熟地以补精。枸杞、杜仲、甘草之温柔养阳,以助人参 补气,是为辅佐。盖精虚者不热,气虚者无寒,精气两虚,寒热不著,立法温柔,实为峻补之 佳剂。
本方温而不燥,柔润和平,完全符合“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经旨。 既适宜危急重证,亦可填油壮炎,而理久虚。 3.
清补法 为阴虚兼有热象者所设。“阴虚生内热”,阴虚者多兼有火动,张景岳说:“阴虚多热者,宜 补之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故阴虚者补而兼清。 所指方剂,如大补阴丸、虎潜丸、化阴煎、一阴煎、玉女煎、自拟清肾丸等。
以大补阴丸为例,本方旨领丹溪“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 制火,斯无病矣。
”方中黄柏、知母皆为苦寒坚阴之品,能平相火而保真阴,这是清源的一面。 熟地滋阴补血,龟板滋阴潜阳,猪脊髓以髓补髓,均能益水以制火,这是培本的一面,合用为 壮水与制火并重的方剂,应用于阴虚火旺之证颇为适合,切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经旨。
4.温补法 适用于肾阳虚兼有寒证者,是遵“劳者温之”而设立的。
张景岳说:“阳虚者多寒宜补而兼 暖。”既说明阳虚者,补虚当用甘温剂以养阳,并配桂附等热药以辅佐。 所指方剂,如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补火丸、四神丸、黑锡丹等。
以桂附八味丸为例,本方是肾气丸去干地易熟地而成。本方以熟地滋阴养血、补肾水为主 药,山药培土从中宫输精济肾,山萸肉补肝,实子杜耗水之路,相须相使,其功益大。
佐以少 量附子、桂枝,取其温升之性,以暖水脏,促使蒸腾化气,以导引肾水上济,再以茯苓、泽泻、 丹皮利水而导浊,使清者能升,浊者能降,而肾的气化功能自然能复。气化正常,肾气得振, 借以化痰饮而利小便,后人谓之肉桂下行引肾阳以归原,不知肾气丸原方用桂枝是取其上行作 用导水以上济。此一增一减,大别于肾气丸矣。《医贯》云:“是方也,熟地、山萸、丹皮、泽
泻、山药、茯苓,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 益火之源。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其天矣。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矣。” 5.
通补法 通补法是在补药中加入通药,以开气化之源,为“非通无以导涩”而设。 所指方剂,如济生肾气丸、真武汤、猪苓汤等。 以济生肾气丸为例,济生肾气丸较。
肾气丸化湿利水之功为强,适宜水气甚者,故本方在肾 气丸中加入车前子、牛膝,倍茯苓,旨在增强其利水之力,方义同桂附八味丸。加牛膝入血分 而通瘀,是秉“精不利则为水”之理论而用药。
因水气太盛,故酌加活血之品,以增强利水之 效。本方仍以桂附补相火而强脾,地黄、山萸肉滋真阴而利水,温补配通利,不会损真元,为 水气较甚,为脾胃两虚者而设,此又为常用之要方。本方补而不腻,利而不伐,适用于中年人 水肿,素体虚弱者。 6.涩补法
涩补法适用于。肾精亏损,固藏失职,为“非涩无以固精”而设。 所指方剂,如金锁固精丸、固阴煎、秘元煎、茯菟丹等。 以金锁固精丸为例,本方旨领“虚则补之,滑则涩之,非涩则精无以固”之论说所设。
本 方立足于涩补,故以沙苑子补肾涩精为君药,治其不足。以芡实、莲须、龙骨、牡蛎等涩精秘 气之品以辅之,更增强其止滑脱之效。
莲须尤为涩精要药,又能交通心。肾,合而用之,成为固 。肾涩精之良方。本方在于以收涩固精为手段,以止遗补虚为目的,亦即叶天士“非涩无以固精” 之意。
涩补一法,为滑脱无火者为宜。 7.双补法 双补法是根据肾中阴阳互根而不可分而设。张景岳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分;以 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张景岳对运用双补法从理论上加以阐发,他说:“善补阴者必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但阴阳 两虚,则有偏重,故阴阳双补法,亦相应有所偏重。辨证精细,立法处方才有佳效。 所指方剂,如地黄饮子、当归地黄饮、黑地黄丸等。 以地黄饮子为例,本方以干地黄、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补益。
肾脏之不足,而以官桂、 附子之辛热,挟上药以温养真元,摄纳浮阳。以麦冬、川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使阴阳相配, 以济于平。
以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更少佐薄荷,搜其浮散不尽之邪,姜枣 为引,和其营卫,益正气而除邪气。合而成方,具有温补下元,摄纳浮阳,交通心肾,开窍化 痰之功。
本方一方面温补下元,摄纳浮阳,另一方面开窍化痰,宣通心气。治上治下,标本兼顾, 而以治下为主。本方温而不燥,为其特长,擅长温补。
8.间接补法 间接补法是。肾虚而不直接补肾,采取隔一隔二治法者,谓之间接补法。在间接补法中,补 土生水法最为重要。
如薛立斋治肾虚,常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之类以为治。此为补脾 肺以生肾水之法,符合:“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经旨。味者阴也,气者阳也,补精以阴,求 其本也。
故补之以味,如甘草、白术、熟地、泽泻、五味子、天门冬之类。用补中益气汤,旨 在补脾土,滋精血生化之源,间接补肾之法。
又如一贯煎,乃治肝补脾之剂,而肾阴虚亏往往 多用之,以补子即能实母,肝肾同源,肝肾自然可以同治。再如以生脉散间接补。肾,生脉散乃 治肺之剂,肺主金,肾主水,肾虚补肺,正合“虚则补其母”是也。亦属本法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