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A股政策纠偏更像画蛇添足
“但是”后面做文章,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监管惯例。画蛇添足的“但书”,不免与纾困政策的初衷有违。“神仙打架”,打痛了政策市粉迷之脸的同时,也冷却了市场期待科创板改革创新的热情。这究竟是救市之幸,还是改革之痛?
制度不能“一刀切”
当前市场的心理特征,国家高层有一个很精辟的说法:对制度创新和改革政策有很强的期盼,市场表现与这种期盼之间有很强的正反馈效果。促进股市健康发展,要有针对性地推出新的改革举措。10月30日,证监会的盘中声明,也许就是对高层表态的正面呼应。
三大政策性改革利好的释放,顺理成章地被市场视之为救市新政,激发了股市反弹的活力。但“但书”式的监管新政越来越多,很快盖过了救市新政的风头。一种无法掩饰的倾向性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在人们面前,救市的味道少了,监管纠偏的味道重了。
拜“但书”策之所赐,市场仅反弹了几天即再度萎靡不振起来了。除了技术上的原因,与此后一系列政策修订和修改的“但书”规则显然是分不开的。举例来说,停复牌新政出台,本应是“减少对市场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
没有节制的任性停牌,无疑已经成为当前股市的一大祸害,这当然是需要规范的。但除了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停牌分门别类提出具体的时间限制,较大幅度地减少和降低了不必要的停牌时间和频次外,几乎“一刀切”的强制性复牌,却也不免令重组预期有问题,复牌有困难的停牌企业左右为难。
企业即使有意通过并购重组化解股权质押危机,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重大资产重组又启是能召之即来,来之即成的呢?不给停复牌以适合相关企业实际情况的可选择变通余地,不仅有违为陷于股权质押泥淖的民企排忧解难的初衷,某种意义上也不免使得不久前刚刚松绑的借壳上市和再融资新规英雄无用武之地。
“但书”式纠偏令人费解
所谓制度,是建立在适当度量基础上的实事求是的行为规范,是一切规章制度真正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根本前提和可靠保障。反之,如果只有主观臆断的行为制约而没有适当的度量衡,则规范制度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好制度。如果说现在监管纠偏越来越多,或许不无为接轨注册制改革做一些铺垫的意思,那么,这跟作为纾困民企的具体政策,就不仅不应该有什么矛盾,更不至于发生那么多的冲突。但现在的情况,显然并非如此。
《回购细则》制定一些亡羊补牢的“但书”式规定,就其本身而言也许并无什么不当。对于股价出现破净或短期内大幅下跌30%以上情况下的回购,即使出于平衡资金的需要,也要注意防范低买高卖不当获利,否则,回购岂不也就等于为操纵股价名正言顺的提供了一个有机可趁的机会?不过,这显然不是“松绑”变“捆绑”的理由。
同样的回购,如果发生在美国,讲的就是不一样的故事。跟A股的回购多发生在市场急跌、股票估值较低的时候不同,美股的回购环境更多地与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相关,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伴随着市场上涨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规模逐渐扩大,更大的回购力度也加强了上市公司的回购效果。
回购并不会以什么特殊要求为目的,也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回购对传递信心的作用才会有可能与股价反应形成正比。而中国的回购由于受到太多捆绑式“但书”的制约,想要救市救企业却反而束手束脚起来。
在这方面,高送转问题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刚获政府驰援就高送转的正业科技拟10送9.5派现金4.2元的预案一出,深交所马上发函关注,要求公司就预案的利润分配的合理性等做出说明。这当然无可非议。但这难道真的就能够成为所谓严上加严的高送转新规早不发布晚不发布,市场反弹行情刚刚才有个眉目,就迫不及待地当头泼来一瓢冷水的理由吗?市场历来的行情,高送转如果不是雪中送炭,就是锦上添花。
那么,现在的这个这也不行那也要设限的“但书”又算什么呢?“但书”所要冷掉的不仅是高送转给市场所带来的激情,显然也不会给即将来到的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带来越来越好的投资信心,更多的反而将有可能形成越来越荆棘遍地、寸步难行的市场环境。
“但书”式纠偏不仅抢了纾困企业的风头,也干扰和影响了改革的大方向。这种与纾困企业和改革开放再出发“拧的不是一股绳,唱的不是一台戏”的“但书”究竟意欲何为?实在令人费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