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炫浮夸高音 《浮夸》代表了林志炫的音乐追求吗?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浮夸本来就是个很抽象的词,看人怎么理解了,相比较,我觉得一个"轴"字更能代表林志炫对于唱歌,对于音乐的看法. 关于歌唱的技巧 林本人对于技巧的态度是: "因为作为歌手,如果你整张专辑所挑选的歌曲,大部分人在KTV都可以唱到你那个水平的话.那当歌手就没意思了.你是应该要比别人好一点的." 几十年来,林也是身体力行一直在进步: 记者:要如何唱出华丽的高音? 林:这个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练习,下相当大的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私底下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练习,我相信只要有心的话

浮夸本来就是个很抽象的词,看人怎么理解了,相比较,我觉得一个“轴”字更能代表林志炫对于唱歌,对于音乐的看法。 关于歌唱的技巧 林本人对于技巧的态度是: “因为作为歌手,如果你整张专辑所挑选的歌曲,大部分人在KTV都可以唱到你那个水平的话。

那当歌手就没意思了。你是应该要比别人好一点的。” 几十年来,林也是身体力行一直在进步: 记者:要如何唱出华丽的高音? 林:这个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练习,下相当大的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私底下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练习,我相信只要有心的话,在场的很多朋友应该也做得到。

如果你愿意花十几年的时间努力让自己唱。 别人唱校园,他背着家人录唱片,别人录唱片,他要去做Live了,别人做Live了,他又去搞One Take了。

林对于“歌手”这个职业的定位在不断拔高,看得出他藐视华语乐坛演唱的平均水准,是有野心去拔高整个行业的水准的。 对于技巧的追求,他是不折不扣的轴B。 关于音乐的品味 网友:你的新歌不被人欣赏你会怎么样? 林:我想不至于,我坚持的概念是每一张专辑都会有自己本身的风格吸引一定的乐迷,程度有大有小,但是一定都会有,所以我并不会用这个角度去看这个事情。

网友:你觉得流行音乐的价值或者对推动乐坛发展的作用在哪里? 林:其实它起到了一个娱乐的价值,当然我个人的感觉是流行音乐还可以再多一点点,除了琅琅上口之外,应该也有一个在家里欣赏、聆听的层次。

即使不是琅琅上口也有一个听觉上的享受这样一个层次在里面。

林在骨子里是非常艺文,非常校园情怀的,不喜欢唱所谓的“口水歌”“热歌”,也不会刻意为了市场去妥协。 97年签约新索的时候,唱片公司几乎给了他最好的待遇,比方说去业界一流的“Westlake”录音,配备最好的词曲作者。

99年林还是跟新索闹翻了,因为不喜欢公司让他唱的难度不高的口水歌,而陈耀川给他写的“单身情歌”是直接导火索(林后来在一个访谈中说是不喜欢这首歌原本的歌词)。

这件事的结果自然是林离开新索这个当时业界的巨头。 他心心念念做独立音乐,以唱片养唱片。2000年后,唱片业的大环境基本就是每况愈下,2001年的《擦声而过》,2002年林本人最满意的《时间的味道》,2005年熟情歌(沦落到我家乡来宁波这种二线城市宣传了,我本人还去了宁波电视台录了那期节目),林的发片速度自然也越来越慢。

林的Live很多,专辑中翻唱的比例很高,说到底都是因为“穷”,翻唱是买不起好的新歌,唱Live可以省掉租借录音棚的费用。

仔细想来,他来参加“我是歌手”又何尝不是来蹭装备的呢? 2006年,林发了原声之旅,全模拟录音(哈哈,我猜对于林这种唱一次的也差不多),又拿到Bernie Grundman Mastering做了母带,有印刷很好的海报,还有手札,引进的平民版本才卖18块,这钱在只够买半顿洋快餐,可惜卖的还是很惨淡。

林曾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希望做的唱片是那种能让人过了几十年后都能听的唱片。

他一定要唱他自己觉得牛逼的歌,这点也是很轴的。 个人形象 林:“我是一个歌手,不是明星”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优客李林全盛时期全身而退,人家宁可在小印刷厂跑业务也不愿意当明星。

爱唱歌 以我一个小人物的心态想想,如果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好了,必然会赢得极大的成就感和别人的尊重。 这件事对于林志炫来讲就是唱歌,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喜欢唱歌的人。 哈哈,黄舒骏写了一首华语乐坛最长歌词的歌叫《恋爱症候群》,是有多爱唱歌啊,听他怎么说: 最后 我也说不上“轴”是好还是坏,“轴”可能没有让林志炫成为超级巨星(人也不想成巨星),但造就了现在这个林志炫。

作为林很早的歌迷,我当然希望林能作为歌坛的常青树一直存在,好让现在出来的后生晚辈们学习一下什么是“职业”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