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医学高峰的兄弟院士黎介寿和黎磊石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黎介寿(左)、黎磊石兄弟,从医半个多世纪,破解多项世界性医学难题,分别成为享誉世界的普外科和肾脏病专家。如今,年逾八旬的兄弟俩仍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周门诊一次,做手术两至三台。 新华社发
新华网南京6月13日电(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新华社记者李大伟)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从医半个多世纪,破解多项世界性医学难题,分别成为享誉世界的普外科和肾脏病专家。如今,年逾八旬的兄弟俩仍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周门诊一次,做手术两至三台。
黎介寿、黎磊石和他们的哥哥黎鳌(两院院士、我国烧伤医学主要奠基人、原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8年前去世)是享誉中国科学界和国际医学领域的院士三兄弟。他们出生于湖南浏阳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童年丧父,都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
国民党逃离大陆前夜,正在“中央医院”实习的黎介寿、黎磊石畅饮完一坛白酒,将酒坛摔得粉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怀抱。在30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年过半百的黎氏兄弟先后于1979年和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0多年来,他们凭着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不断攀登世界医学高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
“您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您”
器官移植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当时,小肠移植是个世界性难题,黎介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那一夜,这位专门研究肠道疾病的医生,把自己关在空荡荡的病房里,流下了愧疚的泪水,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小肠移植这个难题攻下来。
当时,肾、肝、心、肺等器官移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小肠内含有大量淋巴细胞与细菌,移植手术面临排斥反应和感染两大难题。
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艰辛异常。仅动物手术后存活24小时这一难题,黎介寿就苦苦钻研了近1年。每天晚上,他都守在猪圈,大年三十也不例外,人称“猪爷爷”。
1992年2月14日,历经1900多个日日夜夜,黎介寿终于取得亚洲首次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从此结束了4年多与猪“相依为命”的日子。
两年之后的3月12日,黎介寿为短肠综合征患者杜新平成功移植250厘米异体小肠,打破亚洲小肠移植“零”的记录,南京总医院因此成为世界上能做小肠移植术的9个国家24所医院之一。随后,他又开展了亚洲第一例肝肠联合移植和亲体供肠肠移植,完成了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
浙江女患者陈航仅有30厘米小肠,为正常人的十五分之一。在黎介寿治疗下,她靠肠营养支持生下健康女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依靠肠内营养怀孕生育的“无肠女”。
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对黎介寿说:“您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您。”
在哥哥攻关小肠移植之时,弟弟黎磊石就已填补国内外肾脏病领域的多项空白,成为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30年前,慢性肾脏病在我国被列为十大死亡病因之一。1978年,从事了20多年热带病和血吸虫研究并已在国内拥有权威地位的黎磊石,决心涉足肾脏病临床研究这一全新领域。
那时,许多发达国家不把中国的医学发展看在眼里。黎磊石去澳大利亚参加第二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代表,他只能听会,没有发言和宣读论文的资格。悲愤的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中国的声音响彻世界医学论坛。
雷公藤是一种没被载入《本草纲目》的草本植物,民间多用于制造杀虫剂。1982年,黎磊石无意间发现一个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的病例,病人身上存在的合并严重蛋白尿病症突然消失了。
黎磊石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现象,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相关基础研究,证实了雷公藤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功效。随后,他冒生命危险亲口尝试,掌握了雷公藤对治疗肾脏病既有效又安全的剂量。紧接着,他又发现大黄酸和冬虫夏草对肾脏病的独特疗效。就这样,他用“三味中药”开辟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新途径。
国际上以往对肾活检普遍采用直角穿刺法,穿刺时间长,出血多。黎磊石反复探索,发明了快速安全的斜角穿刺法,使肾活检从每例3至4小时缩至10分钟。2004年,他和学生做的肾移植,人、肾成活率均达100%,居世界第一。
在世界上首创吸附疗法,成功治疗“脂蛋白肾病”;首次应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严重低钠血症”;首次发现“骁悉”和“FK506”对狼疮性肾炎的独特疗效……这些年,黎磊石在肾脏病领域填补了6项国际空白,使我国肾脏病研究和治疗跨进世界先进行列,他也因此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和国际肾脏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
2005年3月,第十届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组委会在阅读了黎磊石的报告摘要后,一连发出3次邀请,请他作大会报告。闭幕大会上,伴着黎磊石洪亮的声音,巨大的屏幕上现出令人骄傲的文字“血液净化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验”。
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的同时,黎介寿、黎磊石 始终注视着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他们白手起家,不懈奋斗,将各自从事的领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科研基地,并取得显著的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
当初,黎介寿牵头成立肠外瘘治疗组时,只有4张床位。如今,他所领导的科室已成为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形成肠瘘、移植、营养支持等12个临床医学研究小组,拥有208张床位,年收容量5000余人次,是国家、军队重点学科,南京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全军胃肠外科重点实验室。
1979年,黎磊石靠“两个半”医生和1万元启动资金,建起了全军第一个肾脏科。现在,他所领导的科室成为国内最大的肾移植中心之一、国内规模最大的血液净化中心、全军第一个肾脏病医学专科中心、全军第一个肾脏病研究所。
这些年,两位院士甘为人梯,倾心培养了320多名博士后、博士、硕士医学人才。为了让学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一些复杂、高难度手术,他们常常让学生主刀,自己在一旁当助手;接到学术会议邀请,他们尽量安排学生参加;约写书稿,他们总是让年轻人领衔。
黎磊石因病需做颈椎手术,他一再叮咛医生:“如果我的脖子手术后不能动了,请你们给它一个合适的体位,好让我给学生们讲课。”这些年,经黎介寿修改发表的学术论文有800多篇,没有一篇署他的名字。护士长倪元红在黎介寿悉心指导下,把在营养支持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写成论文,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这是全国护理科研工作获得的最高奖项。
13年前,学生李幼生参与了由黎介寿主刀的亚洲首例小肠移植;13年后,在他的指导下,李幼生独自挑起“973计划”课题中的“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的大梁。黎介寿的大弟子李宁如今已成为全军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被表彰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志红是黎磊石悉心培养的学生之一。黎磊石曾亲自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刘志红联系进修事宜,帮她找最好的教授。有人问刘志红为什么不留在国外发展,她回答说:“导师告诉我,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人,活着就要当‘争气派’,为祖国争气,为中华民族争气!”
10年来,黎磊石把70多名学生送到国外深造,他们学成归国后,全部成为国内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黎介寿温厚儒雅,黎磊石秉性刚烈。虽然兄弟院士性格迥异,但他们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却高度一致。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富翁还是平民,他们都一视同仁。病房里只要住进危重病人,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遇到最危险的手术,他们总是亲自主刀,从不收取病人及家属送来的任何礼品礼金。
一位患者抱怨自己的体检报告来晚了,冲护士发火,还连带骂起了黎磊石。黎磊石心平气和地向患者说明情况。身边的人为他抱不平,他却说:“我脾气不好,但从不对患者发。”
一位患肺癌、肺气肿的病人突然窒息,黎介寿当即口对口为其吸痰。当医护人员担心他的安全时,他平静地说:“我是医生,面对病人需要,我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