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夫退出和君】王明夫:和君“蛇吞象”底气何来
对此,业内人士如此解读:“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先控制一定上市公司,然后将手头的实业装进去,必要时改变一下原上市公司的主业或产业概念,然后利用杠杆原理从资本市场融来更多的钱,顺着产业概念大举并购,整合,迅速实现盈利,再融资,再并购,如此来回大循环,以杠杆原理滚雪球,通过产业整合,最终成为产业之王”。
从这个初始思路上说,和君商学与新三板教育板块其他公司就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上。
作为一家商学教育公司,和君商学业务始于2001年,2014年改制,当年营业收入只有3000万元。
2015年2月5日挂牌新三板。截至2016年1月,公司完成三次定增,累计融资17.29亿元,是新三板教育板块融资额最高的公司,远超第二名威科姆的2.92亿元融资额。
定增对象星光熠熠,不乏上市公司股东和资本大佬。除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千合资本创始人王亚伟外,还包括新大陆、欣旺达、江中药业、海王集团等10多家上市公司或其董事长,被誉为新三板股东阵容最豪华的公司。
纵观和君商学这套玩法,关键词之一,就是“环环相扣”。
先看第一次定增。2015年4月13日,和君商学挂牌三个月左右,完成了第一次增发,以100元/股募集2.65亿元。包括俞敏洪、王亚伟等在内的“大佬”,都参与了这次增发;
“公司抓住2015年的一波新三板行情成功引入一批明星股东,除了获取资金支持外,还取得了信誉背书,及时完成了汇冠股份的收购;这又为后续新的定增提供了支撑,实现了良性互动”,王明夫坦言。
紧随4月份的首次定增,2015年7月2日,和君商学通过质押700万股权向民生银行贷款10.5亿元,此次和君商学向银行质押的股票,合每股股价150元。
之后,和君商学耗资13.93亿从西藏丹贝手中收购了汇冠股份23.08%的股份,成为汇冠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需要注明的是,收购资金正是来自银行体系,当时第二笔增资尚未到账。
汇冠股份是北京一家创业板公司,2015年营收16亿元。在和君商学控股汇冠股份之后,两家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主要营收增加的5个亿,来自汇冠股份。
收购汇冠股份后,和君商学继续并购。
汇冠股份自2011年12月上市以来,盈利基本在千万级,2015年甚至亏损了1.1亿。2016年8月,汇冠股份购买了广州华欣科技有限公司19.6%的股权;2016年9月,和君商学又通过增发汇冠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了恒峰信息100%的股权。随着收购的完成,汇冠股份的经营情况也开始好转。
同时,为了增强和君商学自身主营业务,和君商学先后出资4453万元,购买了4家公司的股权,其中两家是控股股东。4家公司中,有3家公司与和君商学的业务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之外,和君商学还出资设立了一家私募基金。
10月20日,和君商学再次发布收购公告,出资1000万收购浪潮教育4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如此一部好戏,幕后的导演王明夫,自然并非等闲之辈。
对于时下令人普遍感到郁闷的“经济寒冬”,王明夫不无调侃:“该南飞的南飞,该换毛的换毛。”
“中国经济增长是一场泥沙俱下、波澜壮阔的结构变迁和系统再造运动。在这一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迁,比产品和利润更致命。乱世出英雄,不懂产业者,不识大商机!”
“在操作层面上,并购重组是产业结构变迁和企业成长壮大的运营常态。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舒服还是不舒服,你总是处在并购重组的事局之中。特定的企业,经常陷入这样的处境:要么你随时准备并购别人,要么你准备随时被别人并购”。
2012年,他就曾在和好友俞敏洪的辩论中坦言,“资本巨头已经瞄上了教育行业的大蛋糕,他们的玩法就是收购、整合、拼报表、整价格链,所以在这个体系下,只有有竞争体量的民营企业才能占住码头,否则迟早会成为资本巨头的购买对象。”
在他看来,中国的民办教育培训行业,整体状况小、散、乱、弱。行业集中度低信誉差,“小鬼”再多,也撑不起民办教育的天。
“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我希望教育行业也能出现马云、刘强东和乔布斯”。
而对于新三板,王明夫指出,当前新三板的公司结构、经济腹地和辐射纵深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发展的长期趋势已经确立。
“我通过自己公司的运作,能体会到新三板在制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企业新三板挂牌有利于盈利模式升级,也提供了资本运作平台,“挂牌了新三板,就要利用新三板借到力,融资、并购、资源整合”。
王明夫不仅在资本市场指点江山,心里也乐于“为人师表”,在他的微博上,他给和君的注脚是:“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拒绝喧嚷、拒绝浮躁、拒绝摆秀,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两个挺好的词儿,对于新三板来说,似乎也一样是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