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是谁写的 谁说室内乐“曲高和寡”?
11月11日,上海四重奏与龙四重奏合作,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四重奏、六重奏、八重奏各一首。不单说国内,就是以国际标准来说,这毫无疑问也是一场盛宴。
很长一段时间里,室内乐被认为是“曲高和寡”的一类作品。原本古典音乐已经被视为“高雅”和“小众”了,而在这当中,单纯由几件乐器演出的室内乐,既没有大型乐队的声色,又没有超技大师的眩目,仿佛是更“考验听者”的作品。
但事实上,室内乐是最最亲切的体裁。在那个没有录音的年代,除了音乐会之外,如果你没富到可以拥有一支私人乐队,或至少是雇佣几位音乐家,那么想听音乐时就只能自己动手来演奏了。
哪怕是从来没听过古典音乐的人,我也不会建议他先到交响乐、协奏曲中“提高”一下,然后再来听室内乐。相反,很多室内乐杰作的优美与亲密感正是人们爱上古典音乐的捷径。
或许让当初很多音乐家始料未及的是,现在绝大多数聆听音乐的人自己都不会演奏了。琴童有很多,可有多少人能够凑在一起演出一部室内乐作品?恐怕说“寥若晨星”都太乐观了。室内乐是很多业余爱好者都会参与的,可它从来不意味着考级,而是代表了内心的交流与默契。
这也正是室内乐如此好听的原因。然而,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室内乐演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然交给职业音乐家,人们欣赏室内乐的观念自然不同以往。细节的呈现力求精美,演奏家彼此之间的默契也不能忽视。很多人未必意识到,这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对职业演奏家来说极其困难。
哪怕一些作品是业余爱好者也能演奏的,要在艺术层面追求出色的表现,对于提琴大师来说也总是很难。独奏家练好自己的部分已不容易,一个室内乐组合又需要几位音乐家长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默契。以弦乐四重奏为例,它对四位音乐家彼此间的合作要求几乎是最高的,同时每一位成员又难以获得独奏家那样的明星地位。
所以,一个杰出的四重奏团需要每一位成员都拥有真正热爱音乐的心。并且要持之以恒,否则他们的组合是难以长久的。当然,真正热爱的话,这方面也不是毫无问题。前几年的那部电影,《黄昏四重奏》(A Late Quartet)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不少内容都让人深思。
在“职业四重奏团”已经如此宝贵的情况下,倘若几位志同道合的独奏家走到一起,自发的、长时间的演出室内乐,就更显得可遇而不可求了。故而,11月11日,上海四重奏与龙四重奏合作的音乐会,就是堪称“室内乐之盛宴”的一次演出。
上海四重奏是从上海音乐学院走出来的团体,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可观的影响。尽管没有像“东京四重奏”那样同几大唱片公司合作,上海四重奏还是长期在一些精品化的小品牌发行唱片。我同海外的乐友聊天时,对方也多次向我提到该组合怎样受到好评,现场带给她的感受如何美妙等等。在弦乐方面最有影响的《Strad》杂志,也将他们的演奏称赞为“具有非凡的优雅和音乐特色”。
目前,上海四重奏基本每年都会来上海演出两次左右。我自己听了他们多场演出之后,感到《Strad》杂志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但它也只能说明其魅力的一小部分。要说上海四重奏带给我的最鲜明的印象是什么?其实,我确实听过他们不在状态的一次,可当这一组合走向高峰的时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或许可借用那句话:我宁愿听一位大师弹出错误的音符,也不要听一位平庸之人演奏正确的音符。客观地看待上海四重奏的优点,必定包括了:
1 富有个性的优美音色。四位音乐家的演奏各有特点,又能完美地融为一体。
2.不失为理想的默契。四人没有失去各自的音乐性格,在他们的独奏段落表现得很鲜明,合奏的默契又那么出色。
3.丰富的音乐修养。先后听过他们演奏古典、浪漫主义和现代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音乐都能够找到恰当风格来表现。
然而,我大力推荐该组合的原因,也是我认为他们的演出最了不起之处,就是真正能够深入作品的智慧,还有情感的奔放。在他们表现最佳的演奏中,这些品质给我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中的Op.130、132、135这三首,音乐的深度对任何四重奏团来说,都是永远的挑战。上海四重奏的演出不仅让人信服,更是感人至深。原作的崇高境界被充分揭示出来,音乐表现又是那么的有血有肉。
原作固然深刻,却绝不是单纯的严肃,或玄思性的作品。相反,贝多芬写下如此强烈而鲜活的人性,又将其升华到如此深刻的境界。这样的作品是任何水平不足的四重奏团无法胜任的。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四重奏的演出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提升。近年来,一些国际上的最著名的四重奏也在上海现场演出了贝多芬晚期杰作。可在我听来,上海四重奏的高峰状态从未被超越。所以我们欣赏音乐需要明白其中的妙处,千万不能迷信。
而关于龙四重奏,这是一个由高水平的独奏家自发组成的四重奏团。由宁峰担任第一小提琴,秦立巍演奏大提琴,我们还能再要求什么呢?如前所述,弦乐四重奏完全不是组成一个全明星队就能够保证高水平的演出。可是,龙四重奏的出现仍是近年来国内乐坛的大事情,因为几位音乐家似乎是想要长期发展的。
原先看到这样的组合,我想可能是几位同时期的演奏家拥有共同的室内乐爱好,组建这样一个团体演出几场,不久也会自发地结束了。毕竟这样的演奏家各自的行程都很忙,长期合作是不太可能的。然而,龙四重奏却不断克服这样的困难,排出了一场场高水平的曲目。
就我上次聆听的感受而言,音乐家们作为四重奏成员的默契还在形成当中。倘若他们真能持之以恒,形成一个不同声部具有名家水平,彼此配合又无可挑剔的四重奏,那么在世界范围之内大概也能填补许多空白了吧。
现在,这样两个四重奏团携手,演出巴伯的四重奏,柴科夫斯基的六重奏,及门德尔松的八重奏,这毫无疑问是近期最重要的音乐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