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梨花体的诗】被争议的诗歌梨花体:赵丽华篇
自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诗歌事件”,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封其为“教主”;文坛也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引起诗坛纷争。发端于网络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由于波及之广、影响之大,被媒体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
像网络红人一样,诗人赵丽华被“无意”发现,并迅即成为探讨中国诗歌价值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论争,这种论争也从网络空间影响到现实世界。赵丽华的诗歌是诗,还是不是诗?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他举例说诗人艾青在193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诗的散文美》,其中提到有位工人在墙上写了一个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艾青认为“这是美的,而写这个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不过,艾青到了1980年出版《诗论》的时候,“把这句话改为‘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秉赋’!”对,这是赋有诗意的句子。
对赵丽华诗歌的恶搞,其实仍然是对口语诗歌的纷争。而口语化写作,这一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新诗该不该口语化。徐教授进一步指出:“尽管唐代诗歌中也有‘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大白话诗句,但是这真的就是大白话吗?孤立地看这几句诗是大白话,将它们放在整首诗歌来看,就不是大白话。
哪有一个大白话非得七个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押韵、平仄都搭配呢?许多诗句表面看来是大白话,实际上都是经过加工的,而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才是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如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由此角度看,即使晋代傅玄的三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听,非车音。’也不能说是大白话!”
一棍子把赵丽华打死的人,是否定新诗的人。尽管有人这样总结“梨花体”诗歌的写作方法:1.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2.记录一个4岁小孩的一句话,按照他说话时的断句罗列,也是一首梨花诗;3.
当然,如果一个有口吃的人,他的话就是一首绝妙的梨花诗;4.一个说汉语不流利的外国人,也是一个天生的梨花体大诗人。但是,赵丽华是一个写了很多年诗歌的诗人,并且还担任过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的评委,她能不知道什么是诗歌,什么不是诗歌吗?妄下断言,全盘否定赵丽华诗歌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虽然,赵丽华是当下最备受争议的诗人,但其诗歌具有的方向性和探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行内评说:她在探求诗歌感性与知性、内在复杂度与外在简约形式的切点上有超乎寻常的把握和悟性,写作姿态随意、自如,毫无矫情、造作之态,有时从容、淡定,有时又大胆、前倾。一个诗人备受争议,到底好不好,备受争议的同时直指的该是诗歌本体,这说明大众关注诗歌的热情还是蛮高的。赵丽华因此而写入了当代诗歌史,她的名字及其诗歌。
作为业内诗人,我是挺赵的,因为我也是一个坚定的口语化写作的人。新诗需要探索,谁都不可能盖棺定论,新诗还在发展。如果非要说“梨花体”,但凡写口语诗的诗人都逃脱不了“梨花体”的嫌疑,致力新诗创作的诗人,谁又没有写过口语诗呢。如果我们肯定口语诗,那么就该肯定“梨花体”;否定了“梨花体”,那就是否定了口语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