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灿的情人 陈寿灿:充满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
陈寿灿,1962年10月生,浙江余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8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8年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基金、教育部基金等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15项。1987年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2007年评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0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2011年评为省"五个一批"人才,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开设了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曹婷婷)2015年,浙江省各高校频频"换帅",仅10月份就有3位新校长走马上任,其中新上任的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陈寿灿,是我们余姚人。近日,记者前往杭州,采访了这位充满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
用知识改变命运
1962年10月,陈寿灿出生在余姚鹿亭乡白鹿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我的老家在鹿亭,一个与中村山水相连的高山村落——白鹿。"说到故乡,陈寿灿神情中充满了对老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深深依恋。
"白鹿村的风景很美,站在狮子山头,早晨能看到‘云海’,当云雾渐渐消散,就能看到一片‘竹海’,很壮观、非常辽阔,向东是大海,一望无际。"白云岸边、狮子观海,是陈寿灿儿时在家乡最熟悉不过的景象。
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陈寿灿有些感慨:"穷则思变。"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我又是家中的老大,生活很艰难。当时我白天在学校结束学习之后,就去田间地头帮忙做些农活。"陈寿灿告诉记者,尽管从陈岩小学到白鹿初中再到白鹿中学,一路走来,但其实在1978年之前他并没有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公布后,全国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纷纷报名参加高考,奋力去圆自己的大学梦。
1978年,16岁的陈寿灿因为学习成绩优异,经老师推荐,进入梁弄中学,开始系统地学习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
在梁弄中学,当时与陈寿灿一样来自周边小山村的学生都怀着雄心壮志,为了考上大学而奋力拼搏。同样,陈寿灿也十分刻苦地学习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陈寿灿以全市第一的文科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从理想到实践知行合一
"其实当时考完高考,自我感觉并不怎么好,打算第二年重新考。结果,成绩出来,我居然是当时的余姚市文科状元。"陈寿灿笑着说。
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在填报志愿时,陈寿灿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想多读点书,所以一开始我填了北大的图书馆系,只是单纯地认为那里书多。"
"老师帮我选了哲学系,当时哲学系还是热门专业,尽管那时我连哲学系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说到这里陈寿灿露出自嘲的笑容。
1979年夏天,陈寿灿带着梦想和憧憬,站在绿皮火车拥挤的过道里,只身前往北京求学。
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大学,每个人都需要用实力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尤其是环境限制并没有读过太多经典著作的陈寿灿,只能用双倍的努力追赶。而对人文知识和思想的渴望,使他更对北大提供的每一滴精神滋养都倍感珍惜。
"正是这个哲学专业,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轨迹。"陈寿灿说。
1983年,陈寿灿一毕业就投身到实践中,进入了浙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工作。
陈寿灿坦然说道:"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但时机的选择因人而异,我读硕士和考取博士研究生都是在工作多年以后才得以进行。我是一名理想的实践者,从哲学系毕业以后,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认识和实践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之后,陈寿灿先后担任浙江财经学院学生处处长、学工部部长、科研处处长、校长助理和副校长等职;1997年他还曾在宁波市海曙区挂职锻炼。其间,他用哲学的理性与思维开展管理工作,坚持人性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为浙江财经学院的快速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目前,陈寿灿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马克思主义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浙籍法学家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等。
陈寿灿正在指导研究生。
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其实学科的界限并不等于学术研究的界限,学科的划分是人类个体局限性的表现,因为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过多强调了学术分工,导致学术合作中的空白,所以我们才看到许多重大学术成果的取得都是在交叉学科上。"陈寿灿认为,人文社科尤其不该完全割裂开研究,因为"人"是所有复杂问题的中心,也是源头和目标。而陈寿灿从事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学术积累要求他关注法哲学问题。
随着学术张力的扩展,陈寿灿的研究不断从一般哲学向法哲学深化,他也因此考取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试图通过法哲学的研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开辟道路,推进自己所从事的管理工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陈寿灿既有形而上的思辨,又有形而下的实证。勤于思考的他也从哲学走向了伦理学与法学的探索,在国内开创了宪政伦理领域的研究。立足于伦理学与法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从法理与伦理、德治与法治的统一中开创了从伦理高度矫正法律观的先河,在一定意义上为法学研究提供了逻辑原点与终点,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其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陈寿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省规划重点项目等10余项,并在《哲学研究》、《政法论坛》、《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为法治伦理等研究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尤其为法学界、哲学界所关注和赞许。
同时,陈寿灿作为省"五个一批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主持的"道德建设与价值培育研究创新团队"被确定为第四批"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主持我省高校唯一的省级A类重点学科——伦理学的学科建设,推动和促进了浙江伦理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为浙江最美现象的价值提升与道德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与学术支持。
此外,陈寿灿作为浙江省"马克思主义讲演团"三成员之一,进行理论宣讲,成效显著,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受聘作为省委讲师团成员,开展马克思理论和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宣传与推广,已在省内外宣讲100场以上,广受好评,被评为省委兼职讲师团优秀宣讲员。
2015年1月16日,陈寿灿代表浙江工商大学与余姚市政府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
潜心守望人文精神
"学而不思则罔,生命在于创新,我们所要做的,是让自己沉下来,踏踏实实独立思考,这也是学术道德的起点。"在陈寿灿看来,科研是一种人文精神。
陈寿灿提倡学生做科研,但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
"人生追求的是一种境界。"陈寿灿说,"人文关怀的终极追求是在追求一种意境,是人生中不断的感化和顿悟。"而陈寿灿的生活、教学过程无疑都是在追求这样一种意境。
"学生为学,学的是‘三生’,生命意义、人生意义和生活意义。老师教学,教的是治善,以德育人,厚德载物。"话语中,陈寿灿的人生追求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除了校长、教授的身份,陈寿灿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成员。
陈寿灿喜爱书法和摄影,在他看来,艺术是一种与人生最吻合的学科,追求的是人心灵最深处的和谐。
"这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但是工作和生活都需要一种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光,而追求艺术的过程既是一种生活享受,也是一次次发现真善美的实践训练。人文精神是学术研究和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陈寿灿认为,做好人文科学,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需要。
陈寿灿讲的人文通识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获评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在"爱课程"网上线,同时在网易公开课等上线,向社会开放。
陈寿灿告诉记者,他现在也不太有时间专门扛着长枪短炮出去拍片子了。但如果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还是会忍不住抓拍几张。
在陈寿灿看来,摄影和他的专业是相通的,"在我的学术和教育活动中,摄影是哲理、法理、伦理的思想表达与审美意象。"
2008年,陈寿灿以摄影作品呈现的对自然、生态、人文和历史思考的著作《天籁西溪》获杭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陈寿灿热爱摄影。
做人德为先
2011年,陈寿灿进入浙江工商大学,担任行政管理以及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
近日,恰逢2016届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作为校长的陈寿灿深情地对学生们说:"何以成功?唯有德胜!只有以德为本,大道可通,人生可赢!"他希望也坚信,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能够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诚毅勤朴"的校训精神发扬光大。
"浙江工商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承发展的学校。"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学校,陈寿灿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作为一名法伦理学教授,"德"和"法"是陈寿灿治校的秘密武器。他把自己的治校理念归纳为"立德树人、依法治校、学术引领"。
"建设好一所大学必须‘管理先行’,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指导,履行大学章程,落实教授治学,建立起适合现代大学管理的制度体系并持续深化实践。同时,推进‘学生中心、教师发展、课堂开放’的教学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基于‘大商科’特色的专业建设水平。"
"我的家乡是余姚,目前余姚与浙江工商大学在多个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希望能够把浙江工商大学最前沿的信息资源、最领先的科研成果、最优秀的科研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余姚的各个行业。"在陈寿灿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1月16日,浙江工商大学与余姚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与余姚市的合作关系,建立起更加稳固、紧密的校地合作关系,加快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融合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