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肺活量不见了】“戈壁明珠”嘉峪关生态渐恢复:提升城市“肺活量”
10月17日-18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等21个国家的40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代表走进甘肃嘉峪关,参观东湖气象塔,俯瞰嘉峪关市生态建设。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23日电 (记者 丁思)“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到一座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蓝天、白雪、碧湖、绿地交相辉映的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的今昔巨变有目共睹。”甘肃省嘉峪关市林草局副局长王丽红近日接受媒体采访介绍称,经过多年的建设管理,开展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工程,该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能力持续提高,湿地公园的动植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均明显增加,城市生态“肺活量”不断提升。
嘉峪关市举行的生态园林暨湿地摄影展。(资料图) 钟欣 摄
甘肃嘉峪关是一座因国家使命、国家战略、国家需要应运而生的城市,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1958年因“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是中国五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
王丽红说,嘉峪关市境内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年均气温6.7—7.7℃、降雨量85毫米、蒸发量2149毫米、日照3千小时。生态环境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属国家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风吹石头跑,遍地没有草,树上没有鸟”是多年前嘉峪关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建市初期,沙漠、戈壁、厂房是城市的主要景观,戈壁滩上零星分布着芨芨草、骆驼刺、野芦苇、白刺等戈壁沙区干旱植物。1966年起开始植树造林,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生态环境建设仅仅停留在原始的、以防风固沙为目的的单一绿化模式,树种主要以杨树、沙枣树等防风固沙树种为主,仅有的绿地分布在公路两侧、酒钢厂区、单位庭院及农田边缘;建成区中公共绿地、专用绿地、街头绿地所占比例很小,城市绿化覆盖率仅为4.9%。
“绿”成为了这座西北戈壁城市的追逐目标。建市以来,嘉峪关依靠科学、超前的规划理念,依靠“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不懈坚持,在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一座跨河而建、南北并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兴城市已经拔地而起。
该市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自1995年起连续开展“绿化年”活动,坚持不懈在戈壁荒滩植树种草、建湖蓄水,先后建成公共绿地110多处、2696公顷,城市公园14座、人工湖20余座。目前,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2%和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27平方米,城市居民“出门见绿、伸手触水”。
“坚持生态修复,让湿地复青春。”王丽红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系统工程,湿地是“地球之肺”,该市以新城草湖为中心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和建设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管理,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能力持续提高,湿地面积增加12%,植被覆盖度增加17%-20%,土壤含水量增加4%-6%,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恢复,2017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73亿元。湿地公园的动植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均明显增加,湿地景观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不断优化,湿地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8年12月,甘肃嘉峪关新城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命名批复,填补了该市无国家湿地公园的空白。目前,该湿地公园现有野生植物25科48属66种,野生动物5纲27目49科142种,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综合体。
王丽红说,草湖湿地是嘉峪关市水资源储存丰富的区域之一,发挥着防风治沙、控制污染、改善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嘉峪关市乃至河西走廊区域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禽类及候鸟的停留地、栖息地,对构建当地生态经济系统框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