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齐宣王】历史上齐宣王的功绩是全靠王后钟离无盐吗?
在战国时期,齐宣王是一个命运非常好的王子,和秦孝公、赵武灵王相比,那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为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给他留下了一个强大的齐国,堪称当时七国之雄。齐威王在世时,当时天下的霸主就是魏惠王,而魏国从霸主位上掉下,根本原因就是两次败于齐国。
第一次就是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大败魏国,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大戏,为中国军事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后来,魏国进攻韩国,韩王又向齐国求救,齐王依旧让田忌、孙膑去救援。结果在马陵之战,射杀魏军主帅庞涓,再次大败魏国。
魏国就是经过了两次大败,元气大伤,才失去了霸主之位。此后日渐凋零。而此时天下大势,秦国商鞅还在变法,赵国赵武灵王刚开始变法,实力都远不如齐国,所以在那个时代,齐威王是名符其实的天下霸主。
按说父亲齐威王给齐宣王留下了这么雄厚的家业,他继位以后,就应该大展宏图,为一统天下开始准备。可是,强大的齐国,居然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战术错误,只会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战略错误,会让一个国家灭亡。那齐宣王犯了什么战略错误呢?
齐宣王继位之后,天下大势为之一变。在此之前,各强国都是蚕食别的小国来增强自己,而秦国崛起后,各大国都感受到了灭顶之灾。于是合纵连横的战略出现了。所谓的合纵,就是函谷关以东国家联合起来进攻秦国;连横就是秦国联合其他国家进攻别的国家,然而,这些都是表面上的意思。
可是人才济济的齐国,对合纵连横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上。在齐国君臣看来,合纵就是针对秦国的,即使他们不加入合纵,对他们齐国也没有影响。他们根本没有想清楚,纵横家怎么出现的?就是因为强秦的崛起,对其他诸侯国有亡国之危,而诸侯国为了抵抗秦国,才一起抱团取暖。
当时天下两强,一个齐国,一个秦国。合纵可以针对秦国,难道不可以针对齐国?之所以没有针对齐国,是因为齐国毕竟是礼仪之邦,中原国家的时尚代表。反观秦国,则认为是蛮夷之邦,虎狼之秦。所以合纵之初,列国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秦国,合纵攻秦。
按说这次攻秦,齐国一定要参加,就算没有战利品也要参加。因为削弱了秦国,齐国就是天下唯一超级大国。可是搞笑的是,齐宣王答应参加,然而等到诸侯各国商量好后,齐国又退出了合纵。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齐宣王没当上“合纵长”,诸侯国推举楚怀王为合纵长。
那什么是合纵长呢?六个国家一起攻秦,总要选一个国王作为老大,这个老大就是合纵长。在齐宣王看来,齐国最强,他作为齐国的国王,肯定是老大啊。既然不推举我,那我齐国不玩了。于是齐国退出了合纵。
最强的齐国退出了,第一次五国合纵攻秦,就注定失败。五国失败后,自然恨秦国,但是更恨齐国。而秦国呢?并没有趁机扩张领土,反而玩起了外交。秦国知道,先前他们的做法已经引起了众怒,如今不能强兵灭国了。于是,秦国任命张仪为丞相,离间齐楚联盟。同时,派遣秦王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昭王去燕国担任人质,让燕国脱离合纵。第一次合纵宣告失败。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齐宣王在五国合纵失败后,干了一件让齐国灭亡的蠢事。因为此时的燕国发生了内乱,燕国太子就求齐王去帮助平乱。齐宣王就同意了,可是齐宣王不是去平乱,而是去打劫。齐军不但将燕国给灭了,还将燕国的财货全部打包,带回了齐国。更让人愤怒的是,齐军就呆在燕国不走了。显然,救援变成抢劫,抢劫变成占领。
不用想,齐国倒行逆施的做法,让所有诸侯国恨死了,于是第二次合纵成立,当然,他们的对象不是针对秦国,而是针对齐国。在诸侯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齐军只得退出燕国。连秦国都改变了强兵灭国的国策,而齐国依然实行,这不是不懂国际局势吗?
齐军退后,燕国复国,燕昭王继位,他唯一的梦想就是向齐国复仇。燕昭王在燕国国都摆下黄金台,于是招来了乐毅、苏秦。乐毅负责练兵,苏秦负责联络诸侯国准备合纵攻齐,最终在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时期,将齐国灭亡。虽然后来齐国再次复国,但是实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投降秦国,宣告灭亡。
齐宣王的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烂,最终导致自己的儿子身死国灭。如果我们仔细观看齐宣王的那些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极度爱慕虚荣的君王。之前退出合纵之事就不谈了,我们熟知的“滥竽充数”,虽然我们都讽刺南郭先生,难道齐宣王没有责任吗?如果不是他的爱慕虚荣,能让人钻了空子?
除了“滥竽充数”,我们还想到一个俗语,那就是——有事钟无盐,无事夏迎春。这什么意思呢?钟无盐和夏迎春都是齐宣王的女人,钟无盐能力强,但颜值低;反观夏迎春,则恰好相反,除了颜值,什么都没有。所以齐宣王遇到了麻烦,都去找钟无盐咨询,事情一完毕,立即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这样看来,齐宣王也就是一个好色之君。
所以齐国名臣淳于髡就对齐王说:古代君王都爱好有四,唯独齐王爱好只有三。齐宣王就问为什么。淳于髡说:古代君王喜欢马,喜欢美食,喜欢女人,喜欢贤人,而大王只喜欢前面三者,不喜欢贤人。听到自己的大臣这样讥讽他,于是反问:国家没有人才,我怎么去喜欢?淳于髡就举了种种齐宣王不尊重人才,不善于发觉人才的种种例子。结果,齐宣王沉默不说话了。
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齐宣王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君王,可是后世的评价却蛮高的,这是为什么呢?
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举办的学府在齐国成立,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争鸣的中心,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齐威王在世的时候,大量任用稷下学宫的人才,比如邹忌、慎到等人,像大名鼎鼎的申不害、孟子、以及荀子,都在稷下学宫呆过,荀子更是先后担任了三次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校长)。
齐宣王继位以后,对稷下学宫大肆扩建,各国贤才,只要愿意来齐国,都可以去稷下学宫,免费供应饭食,一旦学说被齐王认可,将会出将入相,即使学说没被认可,混个吃住不成问题。所以齐宣王的一系列政策,让稷下学宫更为显亮,引领了当时战国思想的发展潮流。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稷下学宫人才济济,但是却没见齐宣王任用。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在我看来,齐宣王就是一个比较喜欢作秀的君王,他养了这么多人才,只是为了装饰门面。比如孟老夫子,齐宣王隔三差五就找孟老夫子聊天,但是对孟老夫子的那一套王道思想,根本不听。再者,取一个丑女做王后,而别的妃子都很漂亮,这不久作秀吗?
招揽大量的人才,显示自己重视人才;喜欢听大规模的乐队演奏,显示自己懂礼乐;有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战略机遇而不去把握。反而昏招跌出,一叶障目,对国际局势没有一点看法,招致天下诸侯的反目,这样的君王算是明君吗?
如此种种,竟然被史书选择性记载,只因为他对读书人好。杜甫都说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屁天下寒士聚欢颜。试问哪个读书人,不希望有一个地方,免费供应自己吃住,什么不用管,只要安心讲学就可以。在这点上,齐宣王做到了。所以后世读书人在写齐宣王时,都大书特书,将他评价为知错能改、奋勇图强的好君王。但是历史往往不能细看,细看之后,才发现那些文人笔下的猫腻。
齐宣王种下了仇恨种子(灭亡燕国),树立的众多敌人(背叛合纵同盟),丧失瓦解强秦的机会,等到他死后,然仇恨不会随着他的灭亡而消失,只会更加的深沉。
作为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没有解决天下诸侯对齐国的仇恨,这当然也是他自己的国策失误。但是,在齐国灭亡后,他逃离齐国,被楚将挟持,让他交出齐国当初所占楚国之地,齐闵王宁死不从。这是不是让很多苟活之君汗颜呢?
这样看来,齐国的败亡,齐宣王要承担绝大多数责任,不是娶一个丑女做王后,养一大批读书人做能洗刷的。当初,齐宣王找孟子交流学问,在理屈词穷之下,齐宣王看着自己的大臣,岔开了话题。这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来历。如果说齐宣王有什么贡献,那么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我们贡献了那么多典故。(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