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制滥造的意思和造句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2019-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线导读:综艺节目如何制作?从嘉宾挑选.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本文将视线聚焦到综艺节目背后的制作层面,探析其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文丨易槿来源丨传媒内参-指尖综艺榜随着综艺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题材愈发垂直细分.多元,加之观众审美需求的品味提升,不少节目制作方越来越重视为节目注入新元素,从嘉宾挑选.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节目变得更受欢迎.本文将视线聚焦到综艺节目背后的制作层面,探析其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粗制滥造的意思和造句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

一线导读:综艺节目如何制作?从嘉宾挑选、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本文将视线聚焦到综艺节目背后的制作层面,探析其近年来的发展历程。

文丨易槿

来源丨传媒内参-指尖综艺榜

随着综艺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题材愈发垂直细分、多元,加之观众审美需求的品味提升,不少节目制作方越来越重视为节目注入新元素,从嘉宾挑选、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节目变得更受欢迎。本文将视线聚焦到综艺节目背后的制作层面,探析其近年来的发展历程。

粗制滥造的意思和造句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节目制作演变历程

从“小白”阶段到追求“大片质感”

在早期的综艺节目中,节目制作的演变历程经历了从“小白”阶段到追求“电影级质感”的过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后期制作和现场技术运用。

后期制作方面,初级阶段是“花字”的运用,譬如:老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在游戏互动环节,主持人杜海涛由于自带喜剧效果经常被“花字”笼罩;《奔跑吧兄弟》第一季节目频频出现的“花字”,通过增强嘉宾之间的互动感来渲染现场所要突出的氛围。

粗制滥造的意思和造句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而早在2013年播出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就将“花字”运用得极为熟练,譬如爸爸们与孩子们的互动,辅以节目组后期制作的花字,让“森碟”“黑米哥哥”等词汇一炮而红;《奇葩说》《吐槽大会》《真相吧花花万物》等网综更是将“花字”玩出了多种新花样,效果喜人。

粗制滥造的意思和造句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可以说,“花字”通过形式各异、颜色不一的混搭来配合节目场域内发生的事情,尤其是着重突出嘉宾们的心理活动,它的运用放大了节目的亮点和可看性。

紧接着“动画特效”也被引入到综艺节目里,譬如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时常出现在嗯哼身上的两根小辫子颇为引人注目,将他古灵精怪的性格展露无遗,也引发了网友的追捧点赞。更确切而言,如今大部分节目将“花字”与“动画特效”组合起来搭配使用,让嘉宾们的形象更加生动,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视觉效果。

而在现场技术运用上,随着综艺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打造出电影级质感的节目成了不少节目制作团队心中的目标,可以看到,CG特效、AI、全息投影、VR、AR等技术被全面引用到节目里,“黑科技”手段越来越高明,进一步冲击了观众的视觉体验。

广泛运用“黑科技”

CG特效、AI、全息投影……

如今,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在制作上采用“黑科技”,譬如科技类节目《机智过人》《我是未来》《加油!向未来》等将人工智能技术推至台前;机器人格斗赛事真人秀《机器人争霸》通过酷炫的舞台效果,将节目中的机器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段,让它们个性化地出现在受众面前,酷炫特效让人大开眼界,《这就是铁甲》等同类型节目拓宽尖端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喷气装置不断实现自我复活的空间站等,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比赛的精彩之处。

音乐创演秀《幻乐之城》由幻乐发起人召集自带“唱 演”创意的唱演人,与幻乐导演组成拍档,共同对歌曲进行剧情式呈现,节目采用了现场特效、实时调色、快速换景、实时灯光效果、高流明投影机、立体激光等技术,通过多镜头、多场景变化,来打造一出高质量的现场表演。

去年沸腾了整个夏天的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真人秀《偶像练习生》打造了180度VR全景视频内容,让粉丝可以“近距离”追星。

近期热播的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早在第一季时就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打造出立体的虚拟世界,与现场嘉宾的演绎进行融合;而在第二季节目里对“黑科技”的运用更加多元,在声音大秀的环节,节目组引入了冰屏、纱幕、全息投影裸眼3D等技术。据悉,通过灯光与舞美的极致配合,使观众在真实与梦幻间缱绻流转。在节目中,冰屏被运用于录制场景,全息投影裸眼3D则在一定程度上打造出沉浸式观看体验。

总而言之,技术的嵌入已经成了如今不少综艺节目的必备元素,旨在为观众带来观感新视界,真正让荧屏前的观众们“身临其境”。

“黑科技”注入需审慎

避免沦为“四不像”

众所周知,节目制作对节目的好看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不少综艺节目都打出了“黑科技”的噱头,为节目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个问题,盲目地使用“黑科技”,而不与节目的内容相结合,势必会让这些技术的展现变得空洞,变成绣花枕头。如何将“黑科技”的硬核力量与节目内容的“软调性”达成深度契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黑科技”的使用应为节目的内容服务,不能为了达到“打造电影级质感”的目的而主次颠倒,过于强调、突出,不顾资金成本的压力,只为展现技术的震撼而丢失了节目的创作核心,“内容为本,技术为辅”才能真正的留住观众;

其次,“黑科技”的优势在于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找到满足观众需求的营销点,真正做到为节目助力;

最后,在节目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黑科技”的运用也要避免频繁“撞车”,找到让“高冷”的技术与节目内容进行温情嫁接的方法论,或许才能让成本极高的“黑科技”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智能时代的到来,让科技一词无处不在,节目制作在后期和现场技术的运用上考验着制作团队的智慧,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