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宝藏】广州西关大屋|羊城记事
走进广州西关,最具特色的建筑就是“西关大屋”。房屋整体砖木结构,古朴之感油然而生。青砖石脚,给人一种清新、简洁、坚固之美。房屋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还有一道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 。这“木趟栊”让我感受到精致的高贵。
那种细节的讲究可以让人感受到曾经的富贵生活。可移动的设计,想象当初进出此门的场景。门里与门外完全是两个世界,门外之人想走进那个世界该是一种怎样的历程? 眼前一亮,那色彩缤纷的“满洲窗”,让人感觉素雅中的绚丽,古朴中的现代感。斑斓的色彩只是点缀,并没有喧宾夺主。整体的古朴风格加上现代元素,既优雅又明亮。百年之后,我们还能感受到它在历史长河中引领时尚的风骚。
荔湾区一带保存了许多“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它的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在门、廊、厅、房的分布上,展现了无比细致的讲究。厅分为门厅、茶厅、正厅(神厅)、饭厅、偏厅;房分为长辈房、尾房、客房、书房。
比较有特色的是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这便增加了空间独立感。天井上加小屋盖,靠天窗通风采光。左边为书房及小院,我好喜欢带着小院的书房。清幽典雅,花木繁荣。晴日里,静坐院中木椅上,一杯清茶,一抹阳光,一缕书香……若是雨天,便是那“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不知为何,我好喜欢从前“慢”的生活。总觉步伐慢下来,心才能静下来。一直行走在路上,心便不能宁静。所谓“宁静而致远”。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向往诗和远方。然而不读诗、品诗、感悟,又如何走向远方呢?我们迈着急匆匆的步伐,一直奔跑,为的就是寻梦。其实,让脚步慢下来,让心静下来,不忘初心,远方的梦就在心里。
走出书房,看着这样整体的建筑特色,对于在北方长大的我来说是难抵诱惑的:同样是房屋,北方的特点就是方、正、直、宽、大,岭南的特色就是纵横延伸,在一扇扇门、一个个厅、一道道廊、一间间房之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
身份与地位、独立与依赖、精致与大气、守中与革新、传统与现代等许多看似矛盾却能融合在一起。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对联、书籍、古董、字画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房顶的平天台,据说“西关小姐们”会在天台七夕拜月(拜七姐)。清朝末年,富家小姐们正是摆脱旧社会对女子的束缚,努力追求新鲜事物。无论穿衣打扮,还是思想潮流,都可以让那个时代的女子如一条欢快的小溪。她们不需承载旧社会的思想压力,也不需要为生计发愁,同时可以接受新思想的召唤。在时代的浪潮里,我仿佛听到天台上女孩子们的笑声,如银铃般的响彻天空。
这些具有岭南特色的住宅,让我们看到清朝末年豪门富商的生活。明朝,西关已经成为广州的商业中心。清朝末年的建筑,在今天开来都不失其现代美感。当初那些名门望族、官僚巨贾调建造房屋,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出这样精美的建筑群。世间一切美,都必须精致。特别是能经得起岁月洗礼的美,无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
走在西关老街,幽深古朴的小巷、青砖石子的小路、静静流淌的小河、迎风而摆的杨柳,这里让我们远离尘世的喧闹,感受久违的静谧安详。它们见证了西关当年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宁静志远。
凭栏回望,不竟想起李后主那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