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是枝裕和百度云】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
我猜本作之所以口碑不佳,一方面在于是枝裕和仍然延续了他拍家庭伦理剧的流水账叙事风格,这一点对于不熟悉是枝裕和的观众无疑相当煎熬,剧情不够跌宕,对白舒缓无力,镜头抛射的信息太过松散让观众疲于应付。
另一方面在于本作并不符合观众对“悬疑推理”的既有印象,因为“悬疑推理”的剧情结构往往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对事件进行不断重构最终收束到某一真相之下。这样能够带给观众一种随着案情推进抽丝剥茧最终拨云见日的明朗感。
但是本作的剧情推进却使事件愈发破碎和迷离,悬念设置缺少逻辑勾连。三隅的口供前后不一,各种细节暗示自相矛盾难以拼凑出事件全貌,直到最终导演也没有交代“真相”究竟是什么。发散的剧情走向让全篇显得杂乱无章,完全不符合“悬疑推理”的类型风格,评价两极分化也是意料之中。
但我并不认为这部作品一无是处(毕竟日本学院奖最大赢家)。对于是枝裕和而言这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他在试图发掘一种悬疑电影的新形式,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风格。虽然我也确实有联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但是从结尾三隅和重盛的对白来看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先分析几处伏笔:
1.重盛与助手来到案发现场时提到“仍然有汽油味”,重盛去咲江家时咲江鞋子上疑似有油渍。(暗示咲江焚尸?)
2.三隅与咲江都喜欢花生酱。(暗示二人关系暧昧)
3.逮捕三隅的警察曾提到三隅就如同一个“容器”,并非出于怨恨而杀人。
4.关于“十字”的隐喻相当值得玩味,重盛曾认为“十字”象征审判,三隅将死者尸体摆成十字继而焚尸有“制裁”之意,但这无法解释三隅在金丝雀的墓上摆出十字的涵义。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重盛的梦中,重盛,咲江与三隅躺在雪地上,咲江与三隅的姿势都是“十字”,只有重盛是“大字”。
也许“十字”并非代表审判或救赎,而是代表“命运”。三隅早年丧亲,被时代所裹挟,杀人入狱三十年,与女儿天各一方,最终难逃一死。咲江天生残疾,十四岁被父亲性侵,母亲却视而不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三隅,咲江甚至重盛都不是完全的好人或坏人,不过是被命运裹挟着,随波逐流罢了,宛如一个容器,只是被动地被填满怨愤或是温情。
三隅的杀人也许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目的,咲江愿意为三隅作证也许并非出于爱或感激,冠冕堂皇的法庭正义背后是肮脏的讼辩交易。杀人并不需要出于邪恶或崇高的理由,也许出于怨愤,也许贪恋钱财,也许只是临时起意罢了。
“一位年迈的大叔出于对女儿的愧疚而爱上与她女儿同样残疾的花季少女,并杀死了性侵她数年的变态父亲,少女出于感激而自愿出庭作证只求免大叔一死。”一个多么浪漫而温情的故事,杀人也可以出于崇高的理由,然而,“前提是,如果这是真的。”
如果这仅仅是重盛一厢情愿虚构的童话故事呢?人们看到的从来就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夹杂着对事件的想象,我们不断为发生的事构设合理性。重盛恰如他年轻时的父亲,将三隅的罪行归结为时代所迫。但是正如重盛的父亲所说,“精神病学不是科学而是文学,讼辩双方能从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真相”就如同精神病学一般,存在着被以各种方式诠释的可能性,无论是检察官,律师,咲江,还是三隅,看到的都不过是事件的一部分。也许三隅真的只是为了钱财而杀人,也许咲江不过是误解了三隅才出于感激出庭作证,也许大叔与少女的“忘年恋情”只不过是重盛虚构出的“童话故事”。
重盛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想象勾画着犯人的灵魂,亦如检察官所言:“你这样的律师,只不过是让罪犯不敢正视自己的罪行罢了。”
是枝裕和对“真相”刻意做了模糊化处理,这本身也是“作者”的缺席,既然“作者已死”,那么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就由读者来完成。如果“真相”存在被以不同方式诠释的可能,那么文本自然也不会只存在单一的解读。“真相”自始至终都不是重点,这部作品的主题,在于“真相背后的可能性”。
就我个人而言,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相反,本作中是枝裕和的叙事风格相当鲜明,对三对父女关系的串联描写和探讨使本作主题显得更加厚实。役所广司和福山雅治互飙演技看点十足,丝丝的表演也可圈可点,部分镜头设置颇有大师风范。
从开创性来讲,这不失为一部难得的佳作,就我作为一个丝丝粉而言,对本作还是相当满意的,如果不是抱持着看一部逻辑缜密的“悬疑推理”片的想法,那么想必本作还是能带来不少惊喜的。至于毁誉参半,也许还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