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歌曲俄语】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诞生地探究

2019-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它的词作者是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曲作者为苏联著名作曲家马特维·勃兰切尔.歌曲描绘春回大地之时,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轻姑娘站在鲜花盛开的河岸边放声歌唱,思念在边疆保卫祖国的爱人.[喀秋莎歌曲俄语]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诞生地探究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苏联爱国青年伴随着这首旋律优美.充满激情的战争爱情歌曲走向了前线.在苏联最危难的时候,<喀秋莎>给了苏联前线战士热情和勇气,激发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了他们战

《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它的词作者是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曲作者为苏联著名作曲家马特维·勃兰切尔。歌曲描绘春回大地之时,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轻姑娘站在鲜花盛开的河岸边放声歌唱,思念在边疆保卫祖国的爱人。

【喀秋莎歌曲俄语】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诞生地探究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苏联爱国青年伴随着这首旋律优美、充满激情的战争爱情歌曲走向了前线。在苏联最危难的时候,《喀秋莎》给了苏联前线战士热情和勇气,激发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了他们战胜法西斯德国的巨大动力。

【喀秋莎歌曲俄语】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诞生地探究

《喀秋莎》虽然成名于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但它创作于1938年,也就是卫国战争爆发两年前。关于《喀秋莎》的诞生地和创作依据,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没有详细说明。早在苏联时期,关于《喀秋莎》歌词的创作背景就流传着多个版本。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两种:一是诞生于苏联西部的“乌格拉河说”,一是诞生于亚洲东部的“图们江说”。

【喀秋莎歌曲俄语】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诞生地探究

“乌格拉河说”

“乌格拉河说”认为《喀秋莎》是以伊萨科夫斯基家乡和苏联西部边境军事形势为创作背景。

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位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乌格拉河畔的一座小村庄。据伊萨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的回忆:1938年初,伊萨科夫斯基回故乡采风,一气呵成完成了四句歌词:“正当苹果花和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这四句歌词伊萨科夫斯基非常喜欢,它们就是后来《喀秋莎》歌词的第一部分。但伊萨科夫斯基写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就写不下去了,不知道该让喀秋莎继续干什么。

到了春天时分,大约四、五月份的样子,伊萨科夫斯基在《真理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作曲家勃兰切尔。交谈中,勃兰切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伊萨科夫斯基就想起了未完稿的《喀秋莎》。勃兰切尔独具慧眼,看出来了这首诗是作歌的“好坯料”。

过后,伊萨科夫斯基没多在意,此事后来也就淡忘了。到了夏天,勃兰切尔告诉伊萨科夫斯基,《喀秋莎》已作完曲,非常好听。同时,勃兰切尔透露了一个消息,莫斯科在秋天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喀秋莎》已列入音乐会的节目单,他希望伊萨科夫斯基尽快把剩下的歌词写完。

八月,伊萨科夫斯基写完了全部歌词。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连京娜·巴季谢娃在莫斯科首唱《喀秋莎》,悦耳动听的歌声打动了首都听众的心,获得了巨大成功。

“乌格拉河说”认为,由于《喀秋莎》第一部分歌词于1938年初完成,此时“图们江说”涉及到的“张鼓峰事件”还没有发生。因此,歌词描绘的应该是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斯摩棱斯克:其中的“河”指伊萨科夫斯基家乡的乌格拉河;“花”是指乌格拉河两岸的苹果花和梨花;“喀秋莎”在俄罗斯是一个常见的名字,在伊萨科夫斯基创作的诗歌中,曾经作为爱称出现过多次,这里是一种女性美的象征。

《喀秋莎》后面几部分歌词,主要描述了喀秋莎与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其背景是苏联西部边境地区的军事形势。

1938年,苏联的西部边境地区局势日趋紧张。3月,希特勒违背《凡尔赛条约》吞并奥地利,并把矛头转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日耳曼人集中居住的苏台德地区。纳粹德国不断向东侵蚀,迫使苏联开始向西部边境地区增兵。

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法等国则采取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盾引向东方的苏联。9月,英法德意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决定将苏台德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的结果,使得苏联更加坚决地加强西部边境的兵力部署,以时刻准备着一场大战的到来。

《喀秋莎》歌词中有“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一句。站在地球上来看,太阳的运动的方向应该是自东向西的,跟着太阳的方向应该是向着苏联的西部边境地区。因此,喀秋莎的恋人应是戍守苏联西部边境的苏联红军战士。

“图们江说”

“图们江说”得到很多中国人的支持,认为这首歌诞生的背景为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1938年7月末8月初,苏军与日军在图们江下游张鼓峰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事件”中有一位姑娘名叫叶卡婕琳娜·阿列克谢耶娃。在俄语中,叶卡婕琳娜的小名即为喀秋莎。喀秋莎出生于1911年,从小喜爱音乐,从12岁起就担任家乡剧院的手风琴演奏者。喀秋莎长大后,嫁给了从军事院校毕业后分配至哈桑地区波西耶特边防队的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并随军前往了丈夫的驻地。

喀秋莎在波西耶特开始学习医疗知识。1938年夏天,张鼓峰事件发生后,喀秋莎自告奋勇前往军医院工作。在那里,她对战士进行急救、包扎伤口、代写信件、照料重伤员。而她的丈夫阿列克谢耶夫就在哈桑湖前线进行战斗。1938年秋,喀秋莎和她的丈夫被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勋章。

“张鼓峰事件”在苏联全境引起了极大震动,喀秋莎的事迹在苏联各大报纸都有刊登。因此,在“张鼓峰事件”中表现突出的喀秋莎,也极有可能就成为伊萨科夫斯基所创作歌词的原型。

“图们江说”认为,虽然第一半部分歌词创作于“张鼓峰事件”之前,但不能就说这部分歌词描绘的就是伊萨科夫斯基家乡。伊萨科夫斯基在回忆录中曾谈到,他最终向作曲家交出了七份不同的《喀秋莎》样稿。因此,现在传世的《喀秋莎》第一部分歌词,未必跟伊萨科夫斯基年初创作的第一部分歌词完全一致。

即不能排除伊萨科夫斯基在最后交稿时,对第一部分歌词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喀秋莎》汉语版歌词“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一句,在俄语原版歌词中是“正当苹果花和梨花盛开的时候”,即不光提到了梨树,也提到了苹果树。这与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植物不太符合。

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斯摩棱斯克并不盛产苹果和梨,苹果树和梨树虽有分布但不成规模,大多散落在私家院落或别墅周围。更为重要的是,梨花和苹果花花期并不一致。在中纬度地区,梨花比苹果花要早一个月开花;在高纬度地区,尽管两种花的花期十分接近,但梨树还是略早于苹果树开花。同时,在伊萨科夫斯基家乡斯摩棱斯克,苹果树和梨树要到五月份才开花,伊萨科夫斯基年初回家乡时,两种树木还没有到开花的季节。

图们江地区则相反,不仅有苹果树和梨树,还盛产一种独特的水果——“苹果梨”。苹果梨是1921年朝鲜族人崔范斗,从朝鲜引入六条梨树的接穗,与吉林延边地区的北方耐寒山梨砧木嫁接而成的。起初,人们叫它“大梨”“大黄梨”,后因该梨果的果形呈扁圆形,阳面着红色晕,外观颇似苹果,故称“苹果梨”。

俄语中没有与“苹果梨”相对应的词汇,只有类似苹果梨的砂梨词汇。“图们江说”猜想,苏联国内谈到“苹果梨”时,也许最初有人用“苹果”和“梨”两个词的组合来表达。久而久之,很多人将“苹果梨”误认为苹果和梨。

“图们江说”还认为,歌词中“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一句,是《喀秋莎》诞生于亚洲东部的一个重要证据。汉语版歌词中“草原的雄鹰”,在俄语原词中特指一种大型猛禽——“草原雕”。“草原雕”繁殖于阿勒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亚东南部,主要在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及东南欧的草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的荒漠地带栖息和迁徙。

从草原雕的分布区域可以看出,在苏联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的东部和南部中亚一带。苏联哈桑地区正处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俄罗斯现在滨海边疆区(哈桑现隶属于滨海边疆区)也记载分布有这种动物。1938年,苏联发生战争或军事紧张的地区中,只有图们江地区有这种鸟类栖息。

因此,“图们江说”认为美丽的喀秋莎、柔曼轻纱笼罩的图们江、漫山遍野的苹果梨花、翱翔的草原雕以及遥远的边疆战事等元素,构成了当时图们江地区独特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