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如果赢了 街亭之战 马谡究竟有没有可能获胜?
提到街亭之败,就不得不提此战的大背景——诸葛亮首出祁山,于是就无法回避一个不想谈而又必须要谈的问题,即——此战诸葛兵力到底多少?马谡的兵力多少?
当然,很多人是希望诸葛带兵越少越好的了,因为总归此战败的有些难堪,人们大多不希望面对诸葛亮以优势兵力失败的结论。但是,没办法,从资料上分析此战诸葛应该是拥兵10万!
首先,我们看《三国志刘禅传引诸葛亮集后主诏书》“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此处最夸张,提到授予诸葛的部队有20万之众!当然这个说法难免有些水分,但这里的20万可跟曹操在赤壁提到的80万不可同日而语——曹操在赤壁号称80万的说法来自于对孙权下的战表,里面有恐吓之嫌;但刘禅下的这个可是诏书,是给自己人看的,水分可以有,但绝对不会太大。
当然这所谓的20万应该说的是倾国之兵,不可能全让诸葛带去北伐,那么留下守边、驻扎州县,卫戍成都的总要扣除掉一部分。不过很多史学家分析,此次北伐诸葛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调和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并进一步掌握兵权,那么诸葛北上也不会带兵过少,从这一点上,10万之说不仅不过,相反可能是不足。
其次,我们来看两个说辞,其一《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里提到,诸葛亮在此战后讲“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至少祁山 箕谷的兵力要大于张郃 曹真的兵力。
OK,有人该有意见了,那么我们再退一步,至少祁山的兵力要大于张郃的兵力,这点应该没有人反对了吧。那么张郃兵力多少呢?《资治通鉴》记载“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
”张郃带兵5万。那么诸葛本队的兵力应该是大于5万的(街亭失败后,诸葛退兵的理由是进无所据而非兵弱敌强)。而当时马谡带兵有多少呢?《马谡传》记载“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既然是统大众,应该不会太少,1-2万总应该还是有的。这样算来,再加上箕谷赵云部的疑兵,列柳城高翔的守军,总兵力在10万左右应该还是出入不大的,故在很多分析文章中,10万之说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那么转回头说,既然诸葛领马谡统大众在前,驻守街亭,以当时的兵力,前面也提到,马谡队兵力至少在1-2万之间(如果总兵力10万的话,能够给马谡支配的兵力也不会超过2万),当然无论1万还是2万,对于张郃的5万精锐步骑来说,都是太少了,那么马谡之败不可避免的第一个因素我们可以总结为:敌众我寡。
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街亭地势如何?
玩过星际和魔兽的应该知道“守口”一说,即占据隘口,令敌军阵势无法展开,以地形优势阻拦并逐个歼灭敌人。但街亭这个地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隘口。街亭北依南山(南山不再街亭之南,是因山脉走向得名)近临清水河,是一片相对平坦而又开阔的地势,而在这样的地势上“守口”显然不是很容易,除非建砦布阵,但这是需要时间的……
萨苏先生的大作《马谡的街亭》中提到,张郃比马谡完2天到达街亭,这点正史中没有记载(或者本人没有查到),无法得到正史,但有一点可以分析,诸葛是1月开始出兵的,2月初应该就到了西县一带,而同时曹睿也也赶到了长安。
所以张郃部和马谡队几乎是同时向街亭进发。眉城到街亭约500华里,西县到街亭约300华里。马谡军以步兵为主而张郃部以骑兵为主,在祁山一线全面告急的情况下,用兵老到的张郃极有可能令精锐骑兵快速驰援,那样的话,2天之说完全可能,甚至更短(当初曹操追击刘备时,5000虎豹骑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2天的时间对于造一个可以在街亭形成全面阻击张郃精锐骑兵的大砦实在是太短了,短到了除非马谡拥有当今工程部队昼夜施工才能完成的地步,所以马谡的失败又多了一个因素:准备时间不足。
此时,有些人要提出意见了,蜀军强在高科技上——弩是步兵克制骑兵的最好武器。这个观点,其实很简单就可以推翻。弩属于直线攻击武器,和英格兰的长弓不同,后者使用抛射形成集团攻击,但弩则必须要正面射击才能发挥最佳功效,而弩发射频率并不高,加上弩的有效射程不会超过50米,故在开阔地带上,如果兵力远远少于对方,弩对骑兵的克制很难发挥出来。
可能弩兵来不及发射第二次,对方的骑兵已经冲到面前,那后面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了。
兵力不足,准备时间不足,马谡实在没有任何办法在开阔地上正面面对转眼就到的张郃部队,怎么办?此时熟读兵书的马谡一定是想到了《孙子兵法》——军争篇——“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
占据高陵,背丘布阵,令张郃军处于两难境地——进需仰攻,止则挫锐,过则被围。更何况此次行动的最终目的是牵制,假如能够拖住张郃几天,等到诸葛平定了祁山一带,后援一到,便可上下夹攻,张郃万万没有取胜的道理。
但情况不象马谡想的那样简单,战斗经验丰富的张郃即没有因为赶时间而无视马谡军的存在而直接通过,也没有山下扎营对持,更没有违背兵法的原则仰攻高地,而是找到了山上的水道,断了马谡军的水,同时守住了下山的几个重要通道。
水,出身江淮,常居蜀中的马谡从来没有想到水也会成为一个问题。但是此时此地——西部的干燥让水的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由于上山时候的匆忙,马谡军很快就没有水来供给了(水其实也是行军时候的补给之一,马谡军不可能一点水都没带就出来打仗)。张郃延水源一线展开阵型,但没有对山顶进行冲击,而是守株待兔,等待马谡军自投死路。
失水的马谡本来是可以背水一战,亲冒矢石的带兵冲击山底的,但不知为何马谡没有这么做。也许是从未经过战事心存忌惮,又或者是冲了一下,损失过大,于是放弃了。总之马谡没有乾坤一掷,以死相拼。于是无水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正常情况下至少要1天以上,西部干燥压缩至半天甚至更短),并越演越烈,马谡依旧没有办法,由于是阻敌任务,撤退就是任务失败,所以马谡只有一条路——死战,可惜马谡不是孙策,不是张辽,也不是曹仁,在他举棋不定之下,时间流失,蜀军从士气上和体能上完全崩溃了,与此同时诸葛的后援的到来依旧遥遥无期……
张郃成功了,马谡军彻底瓦解,好在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后的几句就是“围师遗阙”,张郃没有斩尽杀绝,而是放了一条活路给马谡,但这条活路并没有让马谡真正活下去,归国不久,马谡就死在了诸葛的刀下……
如果单单从兵法上说,马谡真的没有做错,占据高地,形成对持,完全可以利用弱势的兵力牵制住张郃的大军,而高地并不是“死地”,至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也只是演义杜撰,并未出现于正史记载。而以马谡当时面临的情况,不上山很可能更快被张郃的强势骑兵冲溃。
如果说马谡真的错在什么地方,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马谡先前在平地扎营还是依山布阵的问题上犹豫了,“举措烦扰”,下不了决断的马谡,最终来为驻军山顶的部队准备足够水源的时间都丧失了,以至于,缺水的危机来的太快,还没有等到张郃军挫锐,自己的部队却已遭夺气。
此战失利的结果,马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替罪羊,因为在街亭失利的同时,列柳城的高翔也被郭淮击溃,箕谷一线的赵云也已经支撑不住,退入谷内,为了防止汉中门户洞开,赵云不得已烧栈道来阻止魏军进入汉中腹地。在多重危机下,诸葛不得不放弃此次北伐的战果,灰头土脸的全线撤退。虽然战后很多人被惩戒降职,但被处斩的却只有马谡和其部下的几员将领而已。诸葛把整个北伐的实力归咎于马谡一人,但全然不顾街亭之失几乎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