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秦家大院 尧都区刘村:载入地方史志的秦家大院

2019-1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临汾新闻网讯 尧都区刘村镇刘村秦家大院是烽火岁月中八路军学兵大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学兵大队队长何以祥曾在此居住数月,贺绿汀在此写下了不朽之作<游击队之歌>.对于秦家大院的前世今生,广大读者却知之甚少.2011年时秦家大院已无人居住,房屋破烂不堪,南房早些年被秦家后人拆除.2015年秦家后人重新修缮了大院.今天,本文带您了解秦家大院--山西临汾秦家大院 尧都区刘村:载入地方史志的秦家大院秦家大院原姓"乔"秦家大院如今修缮一新,与2011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祖籍是

临汾新闻网讯 尧都区刘村镇刘村秦家大院是烽火岁月中八路军学兵大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学兵大队队长何以祥曾在此居住数月,贺绿汀在此写下了不朽之作《游击队之歌》。对于秦家大院的前世今生,广大读者却知之甚少。2011年时秦家大院已无人居住,房屋破烂不堪,南房早些年被秦家后人拆除。2015年秦家后人重新修缮了大院。今天,本文带您了解秦家大院……

山西临汾秦家大院 尧都区刘村:载入地方史志的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原姓“乔”

秦家大院如今修缮一新,与2011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祖籍是什么地方,我们晚辈也说不清楚。只是听父辈们说,秦家最老的房子是现在的北房。老一辈告诉子孙,我们的房子是祖先买的本村乔家的。”9月9日,秦家的后人向记者解释。

山西临汾秦家大院 尧都区刘村:载入地方史志的秦家大院

走访刘南村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说,乔姓是刘南村的一个大姓,只是不清楚在清代中晚期遭遇了什么困难,库存的粮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许多房子也变卖,秦家只是买了一部分。通过秦家先祖辛勤劳动和学习,秦家有许多后人在朝廷为官,家业昌盛,人丁兴旺,原先买的乔家院落明显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只好另选吉地,重建新宅。经过衰落的清朝、战乱的民国和艰难的抗日战争,到解放时,秦家的后人已是贫富不均。

山西临汾秦家大院 尧都区刘村:载入地方史志的秦家大院

“大院西南角有一通石碑。”秦晓宇说。

仔细研究石碑文字,这是秦家的后人给先祖“秦应达”立的合葬墓碑。秦应达当时官拜布政司理问职务。立碑的时间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石碑上的后代排至元孙辈。其元孙的名字叫国桢。

秦家人才辈出

秦晓宇叫回了现在担任老师的本家亲戚秦斌。秦斌是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他的笔记本解开了秦家的“谜底”。

“我这记录着去年维修大门时悬梁上的文字。”秦斌翻开笔记本念着,大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岁次癸八月初四吉时登柱上梁,主人秦鸿龄,室人谢氏。男:应达、应选、应鳌、应运。孙:夔柎、皋弼、稷育、禹畴、契敷、益赞、龙言”,通过这些笔画甚多的孙辈名字,从中可以看到秦家先祖对后人的期望值颇高。

秦鸿龄的子孙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秦应达官至布政司理问(哪个省待考证)。查阅民国临汾县志,秦应选(字中青,号西樵,先祖于明初自陕西华州之柳子里迁居临汾城西之刘村,世代簪缨,科第不绝,久为乡里望族)是清道光年间的拔贡(明清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一种),秦应运是清同治年间的岁贡(科深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一种)。而秦鸿龄孙儿,秦应达的儿子皋弼在清光绪年间任直隶(今河北省)固安知县。

“从先祖秦鸿龄至秦斌这一代人约有10代人了。”秦家的几位后人说。

从祖上口口相传及石碑和梁心板的文字印证,留在大院的秦家之后是秦应达的子孙,由于大院有限的面积和有限的房子,他们的兄弟只好重新选址建设宅子。“皋弼就是这个院的主人,祖上流传,除了为官从政,秦家还有做生意的,到土改时,家业也不富足了。”秦家的后人说。这也证实了村民的说法。

《游击队之歌》让秦家大院载入地方史志

《游击队之歌》的创作地是洪洞县白石村还是刘村?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学员王岳的回忆文章写道,1937年12月26日,上海市的两名高中生——王岳、杨继春,经过整整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洪洞县马牧村,向115师军政干部学校报到。115师干校的方炽主任把他们安排到班里住下。

从元旦到春节期间,西北战地服务团与上海演剧救亡一队,先后来到随营学校慰问演出。

上海演剧救亡一队来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时已是春节前后,演剧一队有十来个人,大都是知名的文化人,如崔嵬、欧阳山尊、李丽莲、丁里等。特别是音乐家贺绿汀,亲自教学员们唱他刚创作的《游击队之歌》。

而刘村耄耋老人、退休干部赵刚通过多年研究撰文指出,当时在这支学兵队里面,有一位名叫贺绿汀的学员,听了刘少奇的讲课之后非常激动,回到自己居住的大院东房,在土炕的煤油灯下,挥笔写下了一曲《游击队之歌》,从刘村镇唱响,传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无数热血儿女,因为这首歌毅然加入抗战游击队。贺绿汀,这位湖南邵阳籍的音乐家,也由此留下了千古名作。”而临汾文史资料记载,学兵大队的队部在秦家大院。”

据贺绿汀大女儿贺逸秋回忆,《游击队之歌》酝酿了几天,一天晚上,在土炕的煤油灯下,整个词曲跃然纸上……”毫无疑问,这正是一首“神来之笔”。

据贺绿汀女儿贺元元回忆,游击队之歌》诞生于临汾市刘村的一间煤仓里,当时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等住在秦家大院,而贺绿汀和学兵们住在一起。2011年,贺老的两个女儿和央视《抗战歌曲》纪录片摄制组前往临汾寻找这间煤仓,但它早已在岁月的洪流中隐遁。

《游击队之歌》的手稿现珍藏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学兵大队长何以祥

“听老辈人说,以现在修缮的大院为中心,新招收的八路军学兵分散住在刘村村民闲置的房屋,院里曾经住过何队长等人”,秦家后人介绍。

1937年11月,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入住临汾刘村,彭雪枫任办事处主任。随着北京、太原沦陷,原从东北流亡的青年一起随京、津等地的青年,还有太原的青年也加入到抗战队伍。而此时的临汾则成了抗日的前沿地,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汇集临汾,投入抗战行列。

北方局决定创办八路军学兵大队,由何以祥任大队长。办学地点在临汾城西刘村。学兵大队——学习当一名八路军士兵,这名称是根据周恩来同志提议定的。

学兵大队有600余人,分为5个区队。开设政治训练课和军事训练课。随着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迁到刘村,一些主要课程便由党的负责同志讲授。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讲政治训练课,彭雪枫、张震讲军事训练课,何以祥则教单兵和班的攻防战术。

1938年2月,八路军、新四军相继开赴前线,深入敌后,发动和组织全民抗日游击战争。中央北方局决定学兵大队结业。何以祥先后参加了临汾公路三战三捷、百家园突围、临县攻坚、鲁南反扫荡、甲子山反顽和攻克赣榆等战役战斗,为创建和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