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的心情经典语录】山东:地方戏“回娘家” 村民感觉“真不孬”
地方戏,回娘家,村民,小戏,山东省吕剧院
资讯
4月8日,山东省吕剧院召开专门会议,安排今年政府购买公益下乡演出的相关情况。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介绍,作为山东最具代表性、观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吕剧这几年在下基层演出中广受好评,2017年至2018年吕剧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到乡村演出126场,其中赴省级贫困村演出场次占比超七成。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近年来,山东着眼于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从地方戏这一村民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入手,通过创作贴近生活的新作品、扩大惠民演出地域范围、打造乡村大戏台等举措,极大满足了新时代基层群众“家门口看好戏”的迫切需求。
4月10日一大早,烟台栖霞市唐家泊镇肖家夼村的村民便在村口拉起了喜庆的条幅——欢迎烟台市吕剧院精准扶贫文艺演出。当天,烟台市吕剧院的数十位演职员来到村里,为村民表演了吕剧传统剧目《姊妹易嫁》《墙头记》。
“现在村里的老人很多,腿脚不便,子女不在身边,进城看戏很难。”烟台市政法委派驻肖家夼村第一书记祝铭泽告诉记者,村里把请院团来演戏的想法跟烟台市吕剧院沟通后,立即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烟台市吕剧院派出了最精干的力量,带来了压箱底的剧目。
烟台市吕剧院院长姜明说,吕剧被胶东人民称为“家乡戏”,其能传承数百年的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有需要。烟台市吕剧院今后将加大进乡村的力度,把全市乡村的大舞台当作吕剧“回娘家”的主阵地。
地方戏根植于民间,是乡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据统计,山东省目前有地方戏剧种20多个,凭借接地气、有传承、地方特色浓等特点,这些地方戏已成为当下乡村文化阵地的亮丽风景线。
地处鲁西南的菏泽市郓城县经济条件较为落后,贫困村数量较多。近几年,当地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一方面增加送戏下乡的演出场次,另一方面大力创排新作品,充分发挥文艺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2017年,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创作推出了现代戏《百鸟朝凤》,该剧以现代喜剧的形式讲述了第一书记刘喜莲带领唢呐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展现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巡演期间广受当地群众欢迎。
滨州市则紧紧抓住小戏这一形式,发动全市文艺院团、文化馆创作团队结合地方戏剧种创排小戏。得益于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来滨州小戏创作持续繁荣:渔鼓戏《老邪上任》、阳信东路梆子《二蛋闹牛》、吕剧小戏《海棠依旧》……这些贴近基层群众生活实际的小戏在滨州各县区的惠民演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新作品,有了演出计划,接下来最需要的就是人、财、物等后勤保障。在东营市,当地将送戏下乡列为经常性预算项目,市财政每年拨付200余万元用于补贴演出团体,市级院团每场下乡演出最高可获补贴8000元;同时,东营市还于2015年启动乡村剧场建设,优先在贫困村建设高标准戏曲舞台。如今,当地共建设乡村剧场超420个。
山东各地围绕基层群众看戏难出台的举措,得到了广泛认可。蒋庆鹏向记者回忆,2018年10月,山东省吕剧院到泰安市泰山区东苑庄村开展下乡演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演出结束后迟迟不肯离去,当演员问他有什么事时,老人握着演员的手说:“你们演得‘真不孬’。以后还来吧?我不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来。”
那次在东苑庄村的演出非常成功,现场观众超2000人。演出结束后,村里为表达对山东省吕剧院的感谢之情,专程组织人到济南送锦旗。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素英认为,生活越来越好的基层群众,需要更多元、更具创新性的精神文化产品。让群众在家门口看戏,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对文艺院团创作能力、演出能力的考验。“地方戏不是‘阳春白雪’,其生存土壤主要在民间、在乡村,文艺院团的目光要多向下看,多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表示,目前山东地方戏下乡演出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今年起,山东要求各地文艺院团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切实增强精品意识,让群众在家门口不单能看戏,更能看好戏。(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