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旋律电影弊端】如何看待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
《湄公河》里的小孩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里面有几个情节,一个是讲张涵予和彭于晏等警察在金三角行动时,眼看就要抓到关键人物了,一个小孩端着机枪站出来,在警察犹豫的一瞬间打断了他一条腿,警察的血喷溅而出,小孩的眼里没有一点波澜。警察后来截肢,终生残废。
还有一个是当地的毒枭糯卡用毒品来蛊惑无知儿童的心,唆使他们带着炸药包冲进我方境外的联合作战中心,将其炸毁,一霎那间整栋楼血肉横飞,几乎被夷为平地。
犯罪吸毒观众见得不少,但艺术该如何传达这种『恶』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原本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湄公河》的导演林超贤选择了花比较大的笔墨在毒品交易区的孩子们身上,讲述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带给这些无知的心灵以污染,荼毒。
你在那些孩子的眼睛里看不到任何作为一个『人』的影子。他们的心灵几乎是麻木的。正是这种麻木,直接唤醒了观众心中的恐惧——它让每一个健康长大的孩子看到后都毛骨悚然。每个人都会想,幸好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地方。
我坚信,这种有代表性的共鸣,正是《湄公河》作为一部有瑕疵的主旋律电影却依然能够在国庆档成功逆袭并且收获超高赞誉的重要原因。但我想说的是,即使今天我们的主旋律电影突破了十亿票房,但是并不够好。我想说我们应该更好,如何更好。一、主旋律电影讲的也是『人』
很多观众在湄公河之前对主旋律电影有着强烈的抵触,似乎在我国电影市场上『主旋律』=『原罪』。当然其实这不能怪观众,毕竟很长的一段时间了里我国带有『政治』意味的电影都做得太……刻意了,没有张力。但话说回来,好莱坞那些,像《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更老的包括《巴顿将军》《飘》以及我非常爱的《全金属外壳》,他们的生产者都是在生产和传播主流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思想。
他们为什么能做好,能有那么多拥趸呢?我们常常讲,看电影是『自愿做那一场梦』,观众频频不满的,是梦的牵强和矫饰,想要的,是在梦里体验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体验的『他人的生活』。
历史、战争、与生死有关的搏斗尤其不容易体验,所以潜在的受众数是远超人们想象的才对。
而那些广受诟病的主旋律电影最无知的一点就在于,他们不把人当人,什么『手撕鬼子』啦之类的,都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因此把握角色的建构我觉得是第一位的。主旋律电影怎么就不能好好塑造人物了呢?二、主旋律电影要让观众『感到真实』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常拍的一个是内战时期,一个是越战时期。
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常拍的一个民国时期,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当代的题材受限比较大所以其实不多。但是抗战题材其实才是受到非议最多的。网友现在还时常在调侃的就有诸如『裤裆藏雷』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情景,动辄就是『抗战神剧』。
但是你会发现事实上我们的父辈、长辈中有很多人对这种抗战神剧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明明很烂,还要看。为什么?这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脑残,而是因为那段历史本身,其实是动人的。所以《勇士》就难免被争议——优劣势太悬殊。
《勇士》主演是李东学、于小伟、聂远,还有林妙可,懂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老红军』『老党员』了。看片途中我也实在看笑了几次,有些台词真是尴尬,太过了。但是我看完确实有一种感触。我能感受到那些红军一天走完一百多公里山路的惊人记录的疲惫,以及夺取泸定桥的艰险,还有战争本身的残酷。
你人在电影院里,但是知道它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你看到那些士兵冒雨冒寒冒病冒死去战斗,心里不会觉得电影在骗你。至少那一瞬间,人会有种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的热血。
于小伟的角色和炮兵(我不知道是谁演的……)代入感是很强的。这种带入感是受时代与背景所赋予的。战争在我国不是谁都能拍的,你要去传递一些历史性的东西,除了走主旋律的路子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拍,拍校园,拍爱情,拍微微一笑很倾城嘛,但是这样一来一则市场单一,二则确实会让整个社会中普通人对于历史的热情(不等于正确的历史)严重下降。
尤其是对年轻人。所以你说完全摒弃主旋律利多还是弊多?真的说不清。
但如果反正要拍,就请拍好一点。你可以多拍一点那个时候的普通人。想象一下你自己妻离子散,还在乐呵呵拼了命地打仗的,图什么?再想想如果有人为你丧命,你又当如何?想想你究竟是否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想想如果那个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是你,该如何是好?这些问题你一旦问自己,你就会感受到百感交集。
你就觉得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人与精神,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个时候还不是那么利字当头。你甚至会猜想真实的历史,是更纷繁复杂的。
人们会懂得怜悯。懂得尊敬。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真实』的那一瞬间所会迸发的情感。像《勇士》这样的电影如果说非有什么存在的意义,那可能能让观众去嗅着一点历史的味儿,来点启发。这样的题材以前我看过的好电影也有《集结号》,有《亮剑》(电视剧),它们都口碑很好,观众看了能有所触动。
这个触动的前提一方面观众也要学会放下偏见,但同时我们的从业者也要争取能够在叙述历史的部分尽量做到『真实感』的传递,或者哪怕是『有政治立场的』给观众一个『真实感』,只要做得好,观众未必不会买单。
至少你可以告诉观众,敌军也不是窝囊废,我们赢得有智慧对不对。三、和平与正义,才是真正的主旋律一开篇我就说了《湄公河》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设计之一就是小孩人性的泯灭。我当然知道,这也是套路,林超贤不是在这个点上做得最好的,更不是首创。但胜在,他做了,然后成功让足够多的中国观众在电影院看到了,这是他的成功。有一部电影叫《上帝之城》。
真要论孩子的『恶』,无知的『恶』,贫穷的『恶』。去看这部。你会发现看完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怪谁。左思右想,前思后想,你到后来看得越多,你越发现,大体上你自己内心是认可主旋律的价值观念的——我指的是对于和平、正义、进步等观念的认可。
因为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地关系到每一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后代。人们关心这些。主旋律电影往往代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统治阶级往往希望社会稳定。那么,和平、稳定、公平、正义等等这些理念,是完全可以与之契合并成为电影的主题思想的。
创作者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因此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资源。这未来有可能是我国商业片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如果政策真的能够松弛一些,给予创作者这个方向上的自由,对,哪怕只是这个方向上(主旋律)的,我想对于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而言,都会是一个有力的刺激。
自由,就是我想讨论这个话题的原因。不管以什么形式,电影太需要自由了。总得找到地方去撕开那个口子。我也不确定,《湄公河》是否只是玩笑式地给了中国观众一个惊喜,毕竟它的成功最为关键的,其实还是广大观众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我国军队在外的真实作战,是受那种新奇和热情驱使;我也不确定,是否是因为我们正身处在一个缺少信仰的社会里,所以才常为简单朴实的执着、善良、正义和热血而激动不已,涕泪涟涟。
但我很确定,即使这或多或少是个混沌的时代,但其中依然有很多清醒而智慧的人。也许主动去探索主旋律的可能性和自由度要求他们不得不做一些妥协,这些妥协有时候并不让人喜欢。但也有时候,妥协是为了更大的坚持。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